劉術一
(同濟大學 設計與藝術學院,上海200438)
人類生態學問題與中國古代“天人”問題極其相似。被稱為“天人之學”的《易經》視為一個完備的人類生態學理論,是中國生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生態學的宗旨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語)、德配天地(《易經》言),無為而治,清靜修身,愛情惜物,尊重生命,是中國生態學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社會禮儀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是人類生態學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符合生態學原理的禮儀制度才是合理的,遵循生態學規律的倫理道德才是可靠的。人類生態學的原則概括為尊道重德,敬天愛人,珍惜生命,保護環境,以四海為家,以萬物為友。
中國人類生態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老一輩生態學家對中國人類生態學研究做出較大貢獻。其中馬世駿先生提出“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理論,以及創立的人類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的學術思想,為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到現代人類生態中,推動了人類生態學在中國發展。
云南大學周鴻教授是我國研究人類生態學最早的學者,對中國人類生態學做出了奠基性貢獻,出版了14部專著,發表多篇論文,并率先開設人類生態學課程(《人類生態學》是新世紀出版的第一本知識內容全面系統、具有特色和創新的教材),主持5項人類生態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傳承了經典生態學方法,把人類生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人類生態理論與國計民生和可持續發展有重大關系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實踐,獨具特色。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從城市生態學和系統生態學出發,結合中國傳統哲學對人類生態學進行了大量理論思考,把人作為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的主體,研究其對生態和經濟生態格局、功能和過程的影響,創造性地把中國傳統人類生態哲學和現代生態學思想結合起來,認為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水、火、土、木、金5類自然要素,人類生態系統包括人口、人力、人文、人心、人氣5類人類生態要素,要素間以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的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態關系。
復旦大學鄭師章、任文偉等把經典生態學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提出基于經典生態學基礎的人類生態學框架。
臺灣國立臺南大學有關專家研究數千年文明興衰過程,探討了人類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出路、研究文化變遷、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及環境正義和治理的途徑等。
中國人類生態學會(IHE,China)于1995年10月成立。該學會從事人類生態學理論、社會學理論研究,旨在開展相關知識普及并服務于中國社會。宗旨是引導人們從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多角度出發,綜合人類發展的經驗,總體了解,分析和解決人類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倡導人們樹立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學會開展以下工作:人類生態學研究,介紹國內外研究狀況;編輯出版專業書籍、學術刊物和通訊;實施社區改革、環境改造、文化保護及教學實驗;開展學術交流并尋求國際合作,改善我國人類生態環境;發展會員、組織學術活動和專業培訓,促進人類生態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等。
20世紀20年代,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為代表的人類生態學及其城市生態學術思想的芝加哥學派R.E.帕克與E.W.伯吉斯在《社會科學導論》中,首次提出人類生態學一詞,開創了人類生態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基礎。當時人類生態學依附于其他學科。由于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只是局部課題研究,無法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提示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引起世人的矚目,之后人類生態學經歷了質的飛躍。全球性人類生態問題的日趨嚴重,科學界內部的思想動蕩,以及相關學科的崛起,賦予人類生態學內涵發展動力,從而進入了近3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多學科參與的城市生態的系統研究得以開展。此后建立了以城市生態系統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生態學理論體系。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標志著解決人類生態問題被納入全世界的一致行動。同年,羅馬俱樂部公布了題為“增長的極限”的第一份研究報告,依據近70年來世界人口、資源、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資料,借助系統分析和電腦仿真技術,預測人類未來。從而使得有識之士把對人類前途的憂慮轉化為行動,推動了人類生態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建立。1982年“內羅畢”宣言對世界環境現狀表示關注,需要在全世界、各地區與各國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加緊努力,使人類生態學進一步得到重視,推動了學科發展。1985年,國際人類生態學會成立,標志著人類生態學成為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1970年UNESCO第16次會議決定發起MAB計劃,后來提出14個研究項目,確立了城市系統的生態學研究方向,建立150多個研究基地,發揮了示范作用。MAB城市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70年代初,研究考慮了人類生態、社會文化以及經濟和社會心理變量,被視為MAB城市研究的經典領域;80年代中期以后,逐漸明確了4個研究領域并沿用至今;進入90年代,特殊研究方向包括海岸帶城市生態研究、城市氣候和土壤研究等。90年代末期,將生物圈保留與城市問題關聯起來,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的美國長期生態研究(LTER)網絡,致力于5個核心領域的生態系統研究,于1980年成立LTER網絡,該網絡聯絡了20多個在生態系統研究的站點,覆蓋從熱帶到極地、從海岸到內陸的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1997年吸收了兩個研究案例,首次對城市中的生態學研究與城市生態學研究加以區分。盡管這項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推動城市生態學系統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重要的實踐領域,對城市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完善發揮重大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生態學正在從傳統生物生態學向人類可持續發展生態學拓展和升華,研究重點轉移到生態系統和人類關系的可持續能力建設上。
(1)人口爆炸。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世界人口,在帶來各種社會問題的同時,進一步加劇對自然資源的掠奪,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及人口素質提高的速度。當地人民對人口爆炸的危害仍缺乏認識及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從而導致人類生存條件日益惡化,國際社會的努力收效甚微。
(2)人口老齡化。當特定區域的總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達到7%以上,該區域即進入了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已在多個發達國家出現。聯合國預測,2020年前后,發展中國家也將進入老齡社會,且將以更快速度加深人口老齡化。
未來的環境是由人類管理的生態系統所組成;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將包括維持性、恢復性和創建性的綜合生態系統;生態學注定會成為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與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全球結成合作關系,形成新型的生態文化。生態學應該成為未來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共存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生態學未來的歸宿就是人類生態學。
自然環境提供給人類的需要和滿足是有限的,人類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所能承載的限度;人對社會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具備改造能力,但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的約束和限制;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與自然的發展需遵循有序、均衡、協調的發展規律,才利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良性、全面、持久地發展。
[1]王光榮.論芝加哥學派城市生態學范式的局限[J].天津社會科學,2007(5):60~61.
[2]周 鴻.人類生態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劉 力.國外城市生態研究的主要方向與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1(3):210~211.
[4]林育真,付榮恕.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任文偉.人類生態學發展及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科學基金,2011(2):82~83.
[6]胡靖姍.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研究現狀綜述[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