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香
(云南省永仁縣林業局國營白馬河林場,云南 永仁651400)
1999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數百萬森工企業職工,由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護林人,永仁縣的森工企業(主要是國營林場)也不例外,停止一切采伐,由原來的木材生產經營轉變為單純的森林管護,但國營林場的職工卻面臨著拮據的工資生活待遇問題,人均1萬元的天然林保護經費,既要用于發職工工資,又要用于單位各項開支,因此國營林場職工工資水平遠遠低于全縣職工工資水平,基本只能維持最低生活,甚至還有拖欠工資現象。而各國營林場因收入來源單一,辦公經費欠缺,導致很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全縣國營林場陷入了困境,為使國營林場能走出困境,縣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各國營林場自尋出路,發展林業產業,增加單位收入,以改變國營林場及林場職工的現狀。
白馬河林場也和全縣其它國營林場一樣,因無其它收入來源,導致在職職工及退休職工工資被大量拖欠,林區職工生活水平不僅低于城鎮職工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周邊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而林場因辦公經費欠缺,很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林區無法聘用護林員,森林管護工作也難以為繼,這樣勢必影響國家天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及林場的健康發展。要真正解決林場存在的這些問題,壯大林場實力,改變林場職工的生產生活水平,就應發展林業產業,通過大力發展人工商品林、經濟林及非木質林產品等現代林業產業,不斷壯大林場自身經濟實力,增加林場收入渠道,使林場職工具有立足長遠的產業發展門路,使林場真正擺脫困境,職工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真正實現林區社會和諧和
永仁縣白馬河林場,是1982年由永仁縣林業局重新組建的一個經營林場,2010年12月經永仁縣縣委政府決定,將原永仁縣林業局森林經營所與白馬河林場的資源進行整合,整合后機構名稱為永仁縣林業局國營白馬河林場,系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是以森林經營和森林管護為主的國有林場,總經營面積1.03萬hm2。
白馬河林場場部設在永仁縣城,下屬3個經營管護點,地處滇、川兩省交界的攀枝花市仁和區西部,永仁縣城西北部,經營地段跨越縣城西北部的中和鎮、永興鄉內的12個村委會范圍內,位于東經101°27′~101°39′,北緯26°12′~26°25′。
林場營林區內地形復雜,山谷相對高差懸殊,風向多為西南風,海拔在1 693~2 796m之間,大部屬曖溫帶、溫帶、寒溫帶氣候特征,干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在20℃,年降雨量950mm左右,年平均濕度59.2%,無霜期在250~300d以上,日照率40%~60%之間,土壤多為紅壤及黃棕壤區域,且深厚肥沃,腐植質厚度為2~10cm,植被以云南松為主,華山松、高山栲、各種櫟類、云南油杉伴生。據2006年二類調查:全場山林管轄面積1.03萬hm2,森林總蓄積量147萬m3,森林覆蓋率99.8%。除主體云南松外,經營區內還有成片華山松和沒有通過嫁接改良的核桃林,有種類繁多的野生食用菌,還盛產松茸、塊菌等名貴菌類,還有大量的野生藥材(如茯苓、天麻、黃蓮等),同時具有龍須草、棕皮、獸皮等多種林副產品資源,也有獐子(麝)、穿山甲、猴子、巖羊、畫眉、箐雞、蛇、野豬、鹿等野生動物棲生。
林場現有職工127人,其中退休職工57人,在職職工50人,長期聘用護林員20人,人均管轄面積0.147萬hm2。轄區內總人口約0.56萬人(包括林場職工及周邊群眾,其中,農業人口0.522萬人,非農業人口0.38萬人),具有強勞動力人口約0.46萬人,弱勞動力或無勞動力人口約0.1萬人,年人均收入約1.55萬元(其中,農業人口約1.6萬元,非農業人口約1.5萬元),轄區內群眾收入主要來源于經濟林果(核桃)、松脂、野生菌等,而林場職工收入主要靠工資。林場轄區內交通四通八達,林區主要交通要道東與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相連,東南與永仁縣城相連,交通區位優勢較好。目前轄區內群眾的核桃、松脂、野生菌等主要銷往攀枝花一帶,銷路較好。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林場在管護好現有森林資源,抓好生態建設的基礎上,堅持“立足林業求生存,跳出林業求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托,按照“天保支撐、產業富場”的理念,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培育后續產業,促進了林場生態經濟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2.3.1 核桃產業突破歷史記錄
林場所處的永仁縣具有悠久的核桃栽培歷史,縣內百年以上樹齡的核桃隨處可見。改革開放后,永仁縣委、政府非常重視經濟林果產業的發展,相繼引入了漾濞大泡核桃、三臺核桃、云新早實新品系核桃等優良核桃品種,引進核桃芽苗砧嫁接和核桃早實豐產栽培等新技術,全縣核桃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天保工程實施后,國家禁止采伐,林場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斷絕,光靠人均1萬元的天保經費很難維持林場的正常運轉,為此林場在退耕還林工程的政策依托下,按照縣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林業產業發展思路,在林場所轄營林區內進行實地調查,摸索出了林場產業發展的主要路子——發展核桃產業,并進行了積極的發展和規劃。
(1)相繼在白馬河管護點的大箐灣、場部片、蕎地山等無立木地塊進行核桃栽培造植共33.3hm2;在登干坡管護點的馬圈房、丙合良、蘑菇山及中山管護點的大麥地、扎把地等無立木地塊進行核桃栽培造植18hm2;在馬圈房箐溝進行鐵核桃大樹嫁接改造2hm2。到目前為止,全場累計發展優質泡核桃53.3hm2,其中已成林掛果的有0.67hm2,年產量860kg,年產值3萬元。這些核桃產業的發展,不僅顯現了它的經濟效益,也顯現了它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為林場今后的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為了使林場的核桃產業繼續發展壯大,通過多次實地調查,并經林場研究,準備在2011年規劃上報白馬河管護點蕎地山片26.7hm2的低產低效林改造,如獲批準后,將按上級主管部門規劃的面積和指標進行低效林疏伐后栽培造植核桃樹26.7hm2。
2.3.2 華山松更新造林初具規模
華山松的松材及松子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林場營林區內有成片的華山松,但均為成過熟林,樹子多半成老化狀態,因此松子產量較低,質量及口感也不好,經濟效益很低,為使營林區內的華山松能發揮較大經濟效益,林場借人工商品林采伐的契機,于2009年對營林區內的52hm2華山松進行了更新造植,到目前為止,新造華山松成活率在95%以上,平均樹高80cm左右,幾年后新造華山松成林后,將會獲得較大收益。
3.1.1 產業發展機遇
(1)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而我國林產品中的核桃、林下資源產品中的名貴藥材及菌類都是聞名中外的,其中核桃與扁桃、腰果、榛子并列為世界四大干果,中國是世界十大核桃主產國之一,無論是種植面積或是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特別是云南的“漾濞核桃”更是弛名中外,同時,林下資源產品中的名貴藥材及各種菌類也是大量暢銷國外。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天然林產品(主要以核桃為主)、林下資源產品營養保健作用認識的深化,人們對林產品及林下資源產品的需求量將繼續增加,就國內而言,因人口眾多,林產品核桃的人均占有量僅為0.33kg,預計我國人均消費量將達到0.50kg,即每年需要核桃65萬t,而林下產品中的名貴藥材及各種菌類都是由天然人工采摘供給市場,市場需求量遠遠大于供給量,所以國內林產品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從國際市場看,目前全世界的核桃需求量為140萬t,但是生產量僅為80萬t,缺口近2/5,而林下產品天然藥材及菌類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更是供不應求,專家預測,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林產品市場都會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林業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是新時期我國全面建設現代林業的綱領性文件,它明確提出“建立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增加林產品有效供給,增加林業職工和農民收入”等新時期林業建設的奮斗目標,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加之,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持續增長;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林業與世界經濟更加密切等這些都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大的歷史機遇。同時,新一輪天保工程即將啟動,永仁縣對全縣林業的發展比較重視,把加強林業建設,重點實施中低產林改造;提高土地、林地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核桃、板栗、葡萄、油橄欖等經濟林果業和速生豐產林,加快優勢特色林產業的發展等作為未來5年縣委工作的重點之一來抓,這給林場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3.1.2 林場自身優勢
(1)林場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生產經營對象,對木材的生產經營及林木的再造都有較為豐富的經驗,故傳統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對今后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2)林場所經營的區域內,四季分明,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與多變的氣候形成了眾多的森林生態系統,孕育著豐富的生物資源,這為林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實的自然條件。
(3)經濟林、森林食品、藥用植物、林下產品等很多新興產業正在崛起,而林場本身就具備經濟林(核桃、華山松等)、森林食品(各種菌類、野生疏菜)、藥用植物、林下產品等的發展基礎,尤其是經濟林中的核桃、華山松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發展林業產業的良好機遇及林場的有利條件,這些是林場發展林業產業過程中必須充分肯定并加以把握和利用的一面。但是,發展林業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正視它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可以理解為是在進行林業產業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3.2.1 產業發展重視不夠,職工思想認識不到位
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林場的生態建設抓得很好,但是對林業產業的發展重視得不夠,對培育后續產業認識不足,加上林場歷來以采伐經營木材及更新管護森林資源為主要工作目標,實施天保工程后,職工的思想及工作思路沒有真正轉變過來,雖然生產生活條件極差,但大部分職工還停留在”等、觀、看”的思想狀態,而對于林業產業建設,職工能力有限,在實踐中,生態建設與發展產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很好。雖然森林資源豐富,但林場目前除了核桃產業具有一定規模以外,其它林產業幾乎沒有發展,因此整個單位的經濟還是非常困難,職工的生活條件還是極差。
3.2.2 林業基礎設施薄弱,支撐功能差
基礎設施是推動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林場的林業產業由于缺乏穩定的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林區道路、水利設施、林產業基地建設等均不能滿足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3.2.3 林業產業發育滯后,經營效益差
(1)木材經營管理滯后。近幾年,林場雖然爭取了一定的人工商品林采伐指標,也生產了大量的商品材,但因林場沒有固定的木材貯木場及木材精深加工場地,木材的經營僅限于粗放的生產和流通,整個木材流通市場沒有得到規范,正規材、剩余物、等外材等沒有得到進一步加工利用,因此林場生產的木材沒有實現效益最大化。
(2)種養業發展滯后,“大資源、小產業”矛盾突出。林場的經濟林果核桃及華山松雖具有一定的成效,但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還很低,發展緩慢,經濟效益不佳。同時,新興替代產業難以培育,林下資源產品(如藥材、菌類、野生動物等)的種養培育產業沒有興起,“大資源、小產業”的矛盾十分突出。
3.2.4 林業產業技術人才缺乏
林場是自收自支單位,所有經費都是由林場自籌,實施天保工程后,林場的經濟陷入了拮據狀態,對林業產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新技術、新興產業的引進推廣及林業產業建設方面投入嚴重不足,致特色林果、特色養殖、藥材種植等方面的人才匱乏,新技術、新興產業的引進試驗及推廣非常緩慢,目前林場的產業僅限于核桃及華山松的小規模種植更新,難以形成大規模、大產業、多產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林場產業的發展。
林業產業建設是林場林業長足發展的根本,也是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新時期,林場林業應根據“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林場”的發展目標,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速發展林業的決定》的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緊緊抓住新時期林業發展的機遇,按照“天保支撐、項目帶動、依托資源、產業富場、注重效益、科學發展”的思路,以保護森林資源為中心,以培育林業產業為根本,全面提升林場生態環境質量,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達到生態與產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林場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場目前靠單一的木材生產經營是沒有出路的,除木材外,應開展多種經營才是林場的最好出路,因此,應結合林場實際,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托、科技為支撐、效益為核心,重點培育發展好以下五大后續產業。
(1)特色林果業。林果產業中的核桃是林場產業中的優勢產業,從天保工程實施到現在,林場發展了53.3hm2核桃,在今后的5年中,林場將繼續加大核桃種植面積,力爭核桃種植面積在“十二五”期間達到80hm2,達到林場職工人均1.3hm2以上。同時,在加強對現有52hm2新造華山松進行管理和保護的同時,繼續爭取華山松的更新造植指標,加大華山松的種植面積,爭取獲得較大收益。
(2)木材加工業。林場近幾年每年都有一定量的商品林生產指標,但因沒有規范的木材加工貯木廠,這些年木材僅限于粗放的生產和流通,沒有進行精深加工,應向精深加工發展,甚至要向各種林產品及工藝品加工延伸,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化程度,使所生產的木材經濟效益最大化。
(3)林下資源業。依托優勢產業,充分利用林區土地、人力資源優勢和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在林下培育種植一些藥材及菌類(如茯苓、黃蓮、半夏、天麻、松茸、塊菌、香菇、牛肝菌、木耳等),建立藥材基地13.3hm2以上、圈種菌類基地133.3hm2以上,使其形成規模,形成產業。
(4)特色養殖業。依托林區具有獐子(麝)、穿山甲、野雞、野豬、鹿等野生動物棲生的天然條件,充分利用林區土地、人力、植物資源優勢,采取圈地放養的形式發展特色養殖,以增加林區多種經營模式、培育林場后續產業、增加林場經濟收入,同時也體現了林區的生態效益。
(5)林副產品。充分利用林區豐富的天然菌類、藥材經濟植物資源,組織職工積極采掘,積極開發,增加職工收入,推動林場發展。
本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原則,積極爭取低產林改造項目,落實國家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經濟林(核桃)、野生菌、藥材等林業產業基地,為林場林業產業的發展夯實發展基礎。同時,加快現有人工林中的中幼林撫育間伐和低產低效林改造,提高基地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堅持科技興林和人才興林戰略,扎實抓好林業產業專業技術、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單位列出專項資金,組織職工到林業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的外地林場進行參觀考察,引進別人的優良做法和經驗;向上級部門爭取專業學習培訓名額,使單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得到全面的學習培訓,以指導單位的林業產業建設,也可聘請個別具有豐厚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師對單位的林業產業建設進行指導;鼓勵并扶持單位職工自己到專業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推廣單位等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準,更好地為林業產業建設做貢獻。同時,集中優勢力量開展優良品種選育(以核桃為主)、經濟林集約經營、林產品精深加工、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推廣。加快林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運用速度,提高科技對林業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
利用全省正在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契機對職工進行思想強化教育,使職工真正把思想解放,從陳舊的觀念中轉變過來,真正認清單位以后的發展形勢,鼓勵職工利用有利的產業發展政策,積極協助單位或個人大力發展林業產業,以增加單位經濟效益,改善單位的發展現狀。
目前,國家出臺了很多旨在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同時云南省把“加速林業經濟發展作為實現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目標”,且林業產業化發展是云南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云南省也相繼出臺了一些對林業產業建設非常有利的政策法規,應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有利的政策法規,積極尋求林業產業建設的廣闊門路。
根據林場森林資源的優勢,把森林藥材(如茯苓、黃連、野生靈芝菌等)、林下資源(如香菇、牛肝菌、松茸、塊菌、木耳等)、經濟林果(如核桃)、森林蔬菜(如臭菜、羽葉金合歡、香椿、刺五加等)、野生動物飼養等作為林業產業發展的重點,利用這些優勢爭取政策扶持,主要是爭取地方政府的經濟扶持,以政府經濟扶持,單位或職工進行發展的形式,進行林業產業開發建設;通過各種渠道,引入投資者。隨著國人環境意識的提高和私人經濟實力的增強,可通過大力宣傳森林資源優勢及投資環境,面向全省乃至全國引進一些有經濟實力的投資者,利用私人資本投資于林業產業建設,促使經濟效益與生態協同發展。
目前,林場籌資建蓋的4星級酒店(永仁大酒店)已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林場可派出專人對酒店經營管理模式和方法進行積極探索和調研,拿出一套科學、全面、規范的酒店經營管理方案,對酒店進行規范承包、科學監管,使酒店發揮最大經濟效益,最大程度地為林場增加經濟收入。
針對林場人員多、資金來源單一的實際情況和林場目前產業發展現狀,應充分利用林場的自然資源優勢,抓住國家及省、州林業產業建設方面的政策導向,看準市場行情,面對國有林場改革及發展的趨勢,抓住林業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在爭取進行人工商品林木材采伐經營的同時,堅定不移地用產業化的理念來謀化林場產業的發展,堅持規模化發展和經營、科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努力培育發展一些市場前景廣闊、綜合效益好的林業產業,使其成為林場及林場職工脫貧致富的產業,使單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發展,促進林場林業可持續發展及林區社會和諧。
[1]凌 鶴.云南林業產業發展幾個問題的思考[J].云南林業,2008(4):61~62.
[2]尚旭東.云南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09(4):121~122.
[3]代家澤.楚雄林產業發展探討[J].云南林業,2009,30(6):38~39.
[4]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業發展建設森林云南的決定[R].昆明: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
[5]劉家順,蔣敏元.論林業產業政策調整思路與對策[J].林業經濟,2006(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