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娥,邱雪清,高青芳
(1.福建省大田縣氣象局,福建 大田366100;2.福建省沙縣氣象局,福建 沙縣365500)
近些年來,三明市氣象部門為服務“三農”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2006~2008年在各個鄉鎮布設了自動氣象站,在2006年建立了“人工影響天氣系統”,2011年初作為全國氣象部門試點開始建設“農村氣象災害預警系統”。但通過調研發現,氣象工作為農業服務仍存在不足,仍有很大發展前景。
農民在引進種植、養殖新品種時,大多沒有對當地氣候進行可行性論證,氣象部門也因為缺乏與農民的有效性直接溝通而無法主動介入進行引種的科學論證,導致既不能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又難以避免損失。
在近年的氣象為農業服務工作中,對直接服務農村和農民的關注不夠,多數氣象部門都停留在為糧食生產服務,而為經濟作物、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等的服務基本尚未開展起來;同時,由于各級氣象部門普遍對當地農業生產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因此,在為地方政府和農民提供氣象服務時不能提出很好的建議供采納。
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農民更關心的是農用天氣預報,其中包括農業年景預報、農事關鍵期的天氣預報,如干旱、降水、氣溫穩定通過3℃、5℃和10℃等界限溫度日期的預報;各種農業氣象災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風、冰雹、連陰雨、霜凍)預報和有利于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象條件預報等。
另外,對一個地區的農業種植布局有很好指導作用,各地能夠推廣和應用的農業氣象適用技術不多。況且目前我國的天氣預報產品精細化程度還不夠高,精確預報到村的難度大,短期氣候預測水平則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
目前氣象服務信息主要通過電視、手機短信、網絡、報紙等媒體傳播。由于多數農村基礎條件差,網絡、有線電視電視的普及率較低,獲得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手機短信,但農民主動定制手機氣象短信的農民較少。氣象信息傳輸存在難以解決的“最后1km”問題,導致很多氣象信息無法及時傳遞到農戶手中,特別是邊遠山區的農民,氣象信息獲取難度更大。遇有突發災害性天氣,如氣象信息不能在第一時間快速地傳送到農村的各個角落,不能幫助農民朋友有效地降低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由于近年農業結構調整,各地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種植經濟效益,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工作。目前對農業的氣象觀測還不完善,反映山區氣候資源、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小氣候特征、生態環境探測點缺乏,檢測要素不全,不利于山區、特色小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因此,可以利用自動氣象站網增加設施小氣候和設施農作物生育狀況的觀測,增加果蔬生育狀況、茶葉生育狀況和主要經濟作物(煙葉)生育狀況的觀測,以及大田土壤肥力和病蟲害的觀測等。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的第3次農業氣候區劃,已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樹、林木、竹類、食用菌、蔬菜和茶葉等8類27項的專題農業氣候區劃。
要讓農村基層干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了解本地的氣候資源分布情況,以利于各地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對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氣候可行性論證,為農業高產、優質基地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氣象保障,促進高優農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城鎮規劃、重大農業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業務系統,為城鎮規劃和區域農村經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和氣象保證。
長期以來,氣象部門一直把農業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為農村防災減災、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生產離不開準確的氣象服務,農業技術人員需要了解氣象知識,才能更好地為農民提供服務。農業技術人員是氣象服務的有效載體,從市農業局到村委會,建立了4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氣象部門在對氣象信息員進行培訓時,要邀請農技人員參加,并為農技干部提供氣象知識講座和預警信息服務。在日常工作中,農技人員可以結合農技服務,通過培訓、咨詢把農業氣象知識傳授農民,提高農民防災抗災意識和能力;在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時,要充當農民的信息樹和保護神。
農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收聽廣播、收看電視、手機短信和閱讀報紙。要加強與通信、廣電等部門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如增加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播出次數,在農忙季節,還需要后延播出時間,報紙要多刊登一些氣象為農業服務的信息和知識;通信部門免費向各手機用戶群發氣象災害警報短信。針對三明烤煙生產對氣象服務的特別需求,在市、縣兩級煙草部門可建立氣象信息接收平臺,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把準確的氣象信息告知廣大煙農。
逐步開展農業前景、農事關鍵期天氣、界限溫度日期預報,在完善作物產量氣象預報業務的基礎上,建立糧食安全氣象預警系統;逐步開展農業生物發育動態預報、農林業病蟲害預報等業務;建立農業氣象分析評價系統,為農業生產關鍵期提供氣象服務,指導農民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建立各地主要作物和經濟林果的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報、預警系統,并開展相應業務。
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關鍵農事季節天氣,要延長預報時效,提高落時落點、量級范圍的準確率。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生產活動對氣象信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