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梅
(云南省祿豐縣高峰鄉林業站,云南 祿豐651219)
近年來,高峰鄉立足實際,采取有力措施,結合新農村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核桃基地建設,推進核桃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雖然該鄉將核桃種植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但還存在很多制約問題。本文就如何使高峰鄉核桃產業得到更好發展這一關鍵問題展開論述。
高峰鄉位于云南省祿豐縣西北部,距離縣城59km,全鄉國土面積156.8km2,總人口10 522人,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鄉;全鄉林業用地1.17萬hm2,林業用地占全鄉總面積的74.1%,區域內平均海拔2 300m,最高處為倉底村委會三月三梁子,海拔2 640m,最低處為果納村委會木差次,海拔1 860m,轄區范圍內都適應核桃生長。
高峰鄉適應核桃生長的區域雖然較寬(在8個村委會海聯、牛街、倉底、九龍、河差底、果納、山河、龍骨的田壩及溝谷山林中都廣有分布),但由于起步較晚,掌握種植技術的人很少,經濟效益慢等原因,導致高峰鄉核桃生產發展與適生區存在很大的差距。高峰鄉核桃大規模種植開始于1996年,隨著“高峰鄉核桃產業基地”建設發展的提出及項目的實施,核桃產業逐步起步。2006年,為了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加山區群眾收入,高峰鄉黨委、政府決定推進核桃產業化建設項目,每年由縣、鄉兩級財政投入一定資金,并結合扶貧開發、生態建設項目強力推進核桃產業化建設,采取新造與改造相結合、成片與零星栽植相結合、鼓勵大戶承包造林或業主開發相結合的路子,逐年擴大核桃種植面積。2008年高峰鄉引進了部分嫁接過的新疆薄殼核桃、漾濞核桃零星栽植,以后又引進了中村核桃優良品種開展“高頭換接”2 872株,嫁接枝條13 259枝,成活10 540枝,嫁接成活率達79.49%。以提高高峰鄉核桃的產品品質及市場競爭力。
高峰鄉地處高寒山區,過去因交通不便,沒有適合高峰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大部分思想意識還停留在以前傳統經濟模式上,沒有長遠的規劃及發展目標,思想意識無法很快轉變到核桃上,導致該鄉的核桃面積、產量都增長緩慢。
根據高峰鄉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鄉林業用地面積為1.12萬hm2,其中有林地為1.06萬hm2。除去部分荒山可用于核桃產業化建設外,大部分只有利用現有農地,這與糧食生產及土地政策有一定沖突。特別是個別農地與宜林地較少的村委會,實施時將遇到一些困難。而核桃也因為溫度、水分、土壤等生態學特性的影響而限制它的適地范圍。
高峰鄉現在主要采用實生苗上山造林及造林后再嫁接的技術路線,存在著結實時間較長、嫁接時苗木較為分散、嫁接成本較高的問題,同時極易出現漏接的問題。科技支撐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繁殖優良苗木及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是節約建設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高峰鄉現有林業科技人員5人,對核桃種植、管理技術掌握參次不齊,村委會的護林員不懂核桃栽培及管理知識,且現有科技人員主要承擔人全鄉林業工作年度規劃、檢查督促、統計上報、林政執法、森林病蟲害防治行等工作,技術服務工作不能到位,農戶在育苗、栽植時不能得到技術指導,其苗木質量及造林成效較差。部分地方苗木成活率達不到50%。
高峰鄉的核桃苗木大部分采用外調鐵核桃苗的發展方式,育苗戶多為本縣別的鄉鎮的小苗圃,育苗主要采用本地種子及外購的鐵核桃種子。未進行良種的選優,優良品種栽植面積很少,且苗圃為了增加收入,擅自提高單位面積苗木產量,盲目加大播種量,致使苗木密度偏大,分化嚴重,根系不發達,苗體普遍偏弱,經常出現弱苗上山的情況。致使有些核桃苗生長不好。
高峰鄉從1996年以來累計種植核桃0.21萬hm2,2012年實有0.14萬hm2,保存率65%,掛果面積200hm2,占實有面積的14%,產量400kg/667m2,遠遠低于全州發展水平。這是由于缺乏管理,生產者勞動技能的高低,從而嚴重影響該鄉核桃產業化的進程。
當前國家獎勵造林的政策只在營造達到驗收標準后一次性補助,不論成功與否。而核桃是一種部分需要二次造林(嫁接)才能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樹種,造林后林農大部分認為現在已經驗收,可以松一口氣了,而忽視七分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年年造林不見林的現象發生,同時林農造林育林投資過大,嫁接時一沒錢買優質接穗,二沒錢請專業技術人員實施嫁接工序。
高峰鄉地處偏遠山區,距主要產品消費市場較遠,市場信息不靈,缺乏營銷大戶及中介服務組織。高峰鄉未組織專業合作化及標準化生產也不符合專業合作化的要求;核桃的栽植、管理、產品質量無標準,廣大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生產方式上。
利用廣播、電視廣泛宣傳核桃產業化建設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使廣大群眾投入到核桃產業化建設中來。采取鄉培訓村,村培訓農戶的辦法,定期開展科技培訓工作。按照生產環節舉辦現場培訓會,加強對各村委會領導干部及重點戶的核桃栽培技術培訓。積極引進有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能力的核桃種植、加工企業及本地企業投入到高峰的核桃產業化建設者,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條。加強市場營銷及中介服務是產地與市場對接的重要措施之一,樹立現代市場營銷理念,建立高峰自己的營銷大戶及農村經紀人隊伍,積極與外地客商建立緊密聯系,形成良性互動。
在發展規模上,不能過于求大,而應根據核桃的生物學特性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提高單產、提升質量為重點,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各村委會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任務及階段目標,重點進行成片規劃。在發展用地較少的村委會要著重放在現有低質低效核桃的改造上,以提質增效。各地要通過技術人員實地踏查,在規劃圖上固定面積,編寫發展計劃和設計說明書,確定負責發展的單位,每年監督檢查,數據發布的部門,3年或者5年實際發展、經濟效益評估的機構等措施來保障規劃的有力實施。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現有科技人員外出學習及聘請專家培訓,把本地的科技人員培養成核桃產業建設的行家里手。開展高峰鄉優良品種的選育工作,爭取選育出1~2個優良品種,引進優良品種進行比選。制定高峰鄉核桃栽培管理技術規范,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施工作業。積極引進核桃的育苗、造林、經營管理、低質低效樹改造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進行試驗示范、推廣應用。成立鄉村核桃栽培技術協會,按照生產環節由協會定期對村委會及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特派員聯系重點發展村及村民小組。落實林業科技人員技術服務責任制,分片包干,負責對所包村的核桃栽培協會進行定期指導及培訓。具體培訓內容為春季修枝整形,嫁接抹芽,夏季施肥、防病治蟲;秋季果實采收,加工技術;冬季種植移栽。
一項產業發展的成功與否,與跟隨這項產業發展應用而生的產業政策有相當大的關系。產業政策應就包括規劃地點、面積、移栽完成時間,管理方式、產生效益等,對以上政策做出嚴格的規定及獎懲措施。同時,就核桃林地的獲得、種苗的取得、扶持貸款的審批等給于優惠和獎勵。對核桃種植區土地上的殘次林、樹根可以清出的批次、時間、數量做出保護性的明確規定。對被破壞、征用占用核桃樹的做出保護性的明確規定,在核桃規劃區的組、村,對主要領導完成年度任務的獎懲辦法等。投資以獎勵投資和抵押貼息貸款投資等形式進行。
由于受重糧輕林傳統農業經營理念的影響,大多數農戶對經濟林木的耕管不是很認真,而林糧間作在薅管糧食的同時對樹木也進行了管理,通過高峰鄉以前核桃林建設的實踐證明,林糧間作是針對當前農民素質經營經濟林木的成功模式。特別是在規劃為核桃種植區,而該地區又是生產核桃空白區,要提高種植成功率,林糧間作是首選的發展種植方式。
苗木生產是產業建設的基礎工作,在生產上要按照《苗圃生產技術規程(GB/T6001-1985)》及《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7908-1999)》進行苗木生產,根據核桃育苗特點及產業發展要求,盡量選擇土壤肥沃、排灌良好、交通方便距造林近的地點進行育苗。采用實生苗上山造林的要選擇粒大、早實、豐產、殼薄、內含物品質好、風味佳、遺傳性能穩定的核桃作為育苗種子,因農戶多選擇在市場價格高時采收核桃,核桃未充分成熟不能用于育苗使用,應在“白露”以后,外種皮變為黃褐色有部份開裂時進行采收,分級播種。嚴格控制播種密度,計劃產苗量在12萬株/hm2左右為好,并注意種子縫合線向上,按照苗木的生長規律合理使用化肥,在出圃前1個月要停施氮肥,以利于苗木封頂及苗木充分木質化。對作為砧木使用的苗木可使用鐵核桃及本地普通核桃作為種子,但盡量選擇生長健壯的大樹的大粒種子,以培育壯苗利于后期嫁接。嚴把“苗木質量關”,嚴格執行“一簽兩證”制度,堅決杜絕劣苗、假苗上山。加強優質品種的引進、篩選及本地選優,建立優質品種栽植示范基地及良種采穗圃。高峰鄉具有干濕分明的氣候特點。造林要在春季苗木萌動前、秋季要在苗木封頂后、頂芽飽滿、苗木充分木質化后栽植。
按照專業合作社組織辦法,建立各村級核桃生產合作協會,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組織化生產,由協會統一生產技術標準,統一種苗及肥料、農藥供應,統一作業時間,統一產品銷售。編制核桃栽培技術手冊,提高農戶的科技意識,制定高峰鄉核桃產業化生產技術標準及產品質量標準,嚴格按技術手冊及質量標準指導核桃產業發展。鼓勵有一定經濟實力及核桃栽培知識的“業主”,采取承包、租賃農戶土地或荒山按照高標準、規范化建設核桃種植園區,以起示范推廣作用。
(1)實生苗造林后嫁接改造模式。采用鐵核桃或本地普通核桃培育實生苗木上山栽植,栽植成活后的2~3年進行嫁接改造。該模式造林前期投入少,投資風險較小,但造林后苗木分散,嫁接成活率較低,嫁接成本較高,結實時間推遲。
(2)優質嫁接苗建園模式。采用優質嫁接苗,選擇地形平緩、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進行栽植,并輔以土地整理、布設灌溉設施,實行標準化生產。該模式投產時間短、產品質量好、產出效益高;但存在投入資金多、投資風險大的問題。
(3)優質早產核桃直播造林模式。部分立地條件、交通條件差較遠的地塊可采用較好的早實核桃進行直播造林,以減少投入。中幼樹低產低效樹改造模式。高峰鄉的中幼低產低效樹較多,可通過高接換頭,改換品種,提高效益。該模式可快速提高產量與品質。
(1)群眾造林、專業合作化生產經營模式。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栽植,統一苗木、化肥、農藥供應,統一經營管理措施,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產品質量,統一銷售等原則,進行合作生產經營。
(2)業主開發建園模式。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鼓勵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業主,建立優質核桃園,發起到帶動推廣作用。
(3)專業化生產模式。在有一定成片開發土地的地方,可以引進縣內外的公司企業成立核桃專業生產公司,進行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形成現代林業開發模式。
[1]黃 云.龍城社科[R].祿豐:中共祿豐縣委宣傳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