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添宇,楊柳青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風景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410004)
禪發源于印度佛教的修身方法,就其概念來講,存在很多種說法,但都脫不開宗教的影子。不外乎“思維修習”、“棄惡”、“功德叢林”之類的詞匯[1]。實質上,禪即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維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簡而言之,禪是在一種身心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思考的過程。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最具中國氣質的宗派,是中國佛教的產物。禪宗思想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吸取了儒道兩家文化而形成的佛教宗派思想,其審美觀是追求自然天成。以心性論為基點給禪宗定了基調,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2]。禪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主張人們要達到一種完全平靜的精神境界。禪宗并不局限于寺廟的范圍,它的文化意義早已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然而,禪宗發展到現在,又并非為中國所特有,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繼承與發揚,并對景觀設計行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東方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內斂、樸實、含蓄。園林景觀設計繼承和發揚了東方文化的這些特點,并散發著濃濃的禪學韻味。
中國作為“世界園林之母”,對世界園林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歷程中,禪宗思想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私家宅園的興盛,并且帶來了園林藝術特征的變化。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居、行、游、賞的統一。尤其私家園林發展起來后,實用功能和游賞功能更加統一。唐宋時期,隨著佛教禪宗的興盛,佛事活動、參禪養性與園林欣賞、游樂活動融合在一起[3]。禪宗思想融入在中國園林的創作中,強調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感情,人的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深化,從而園林也由營造一般意義上環境優美的“畫境”升華到了追求體悟內心、寄托情感于萬物自然之中的“意境”。
13世紀,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禪宗思想得以繼承和發展。禪宗的自然觀與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義和崇拜自然的思想相符合,加上中世紀的日本民族生活方式堅守儉樸,這也正符合了禪宗簡樸的審美趣味。就這樣,禪宗在日本人的生命活動中留下了深深的社會心理痕跡,影響著日本人的社會文化生活。因為富含禪意的景觀,往往能表現出一種空寂之感,描繪出的是一個極靜的空間環境。這樣的一種環境通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冥想,產生“物”與“我”互融的奇妙意境,即是禪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之境。日本園林景觀中的枯山水,即用山石和白砂作為主體元素,來象征自然界的各種景觀[4]。日式枯山水景觀擅于使用這些如沙礫石、常綠樹、苔蘚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環境空間,期望能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日本古城京都街道那素雅清靜的朦朧美,傳統建筑中那空靈的格子窗所帶來的幻象美,傳統茶室里透射出的空寂與簡素氣氛,其實都是在禪宗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所形成的美學特征。
在西方的園林景觀設計發展歷程中,禪宗思想的影響,雖不像在東方那樣強烈,但禪宗思想的傳入確實對西方園林景觀設計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禪宗主張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對西方庭院景觀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景觀設計試圖跳出單純依靠物質的束縛。單純的材料和簡練的手法,使景觀表現出獨特而低調的魅力。由此,在西方景觀設計中衍生出了一個另類的設計風格——“極簡主義”[5]。
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遭遇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社會變得動蕩不安,新的思想不斷涌現。禪宗思想擯棄對名相的執著,徹見本心的精神,漸漸被一部分人所接納,這為“極簡主義”風格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出現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極簡主義”簡潔摒棄陳俗與浮華,它與人們的觀念相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境界。簡單的幾何形體,單純的色彩表現,簡練的造型語言,純凈的空間感受,無不體現了極簡主義“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美學特點。禪宗擯棄對名相的執著,徹見本來面目就是極簡主義追求的簡到極致,然而極簡主義的少并不是蒼白無力而是有著更高的思想內涵的,正如禪宗的圓融至境,是豐富的、生機勃勃的。極簡主義藝術是一種非具象、非情感的藝術,是對原始結構形式的回歸,回到最基本的形式、秩序和結構中去,這些要素與空間有著很強的聯系。運用最少的設計語言,表達出豐富的設計內涵才是好的設計。極簡主義刪繁就簡,去偽存真,正是符合了現代人在繁復的社會中的精神需求,這正是與禪宗思想“靜、慮、定”的精神內涵不謀而合。
禪宗思想由最初的控制人的感官活動,讓人得到內心安寧的修身方法,發展成為一種體悟真理和思維的法則。無論物質條件豐富到哪種程度,科技力量發展到什么樣子,人類精神上的空虛和干涸是無法用其他任何東西填補的。禪宗之所以能適應社會,并影響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正是因為它與眾不同的哲學思維特點。
利用“禪”的理念及視角對景觀環境進行規劃設計,意在表達一種安靜祥和的狀態,這讓現代景觀設計找到了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能讓現代人們在躁動、不安、壓力重的環境中獲取一種人文和諧的平靜心,達到表現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諧、融洽的目的,并不斷在設計中探索環境中動與靜的融合方法。
隨著城市的高速運轉,現代人的生活也在一種緊張快速的節奏之中,許多人開始向往美麗的大自然,向往相對平淡的生活。而禪宗所推崇的正是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用禪宗思想指導景觀設計,使設計中多幾份純真與樸實,少一些矯揉造作,景觀環境也會變得有了靈氣。多自然少人工,既省了費用,又能體現出山林、田園的清新之氣。禪宗是一種健康、生態、樸實的設計理念,引領著我們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創造出一個個具有強大精神磁場的禪意空間。
3.2.1 佛寺造景元素的融入
隨著禪宗的廣泛盛行,禪宗園林的迅速興起,一些造景元素慢慢地在禪宗園林中被廣泛運用,并最終成為了禪宗園林的典型代表元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似乎認可了這些元素的代表作用,應用這些元素來營造富有禪意的景觀,如石燈籠、石幡、佛像等。
然而,佛寺造景元素的運用又并非局限在這些具象的元素上。禪宗主張“教外別傳”,即不要佛像、經卷等復雜的道具和形式,大家心中自有佛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把佛寺元素抽象成各種形式來表現靜謐、祥和的禪意景觀。例如:“卍”字形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標志,有著深刻的寓意。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利用這個符號進行變化引申,生成許多各具風格的設計小品。利用這個符號形體構成一個圍合向心并不斷旋轉地動勢空間。“卍”字形在形式上簡潔明快,富有一股強烈的宗教奧義,且構成感較強,頗具現代主義的審美要求。因此,很好地利用這些符號形體都已經可以變幻營造出許多禪意景觀了。
3.2.2 材料的新認識
禪宗主張“徹見心性”,即是揭示事物的本質。每一種構成空間的材料都有著自己的特性,每一種材料用得好都會讓人產生心靈上的悸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考慮讓應用的材料展示其自身的實質,體現出純真與粗獷。這種自然的做法也正好體現了生態設計思想,尊重自然,沒有污染。禪宗主張眾生平等,材料本身并無生命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善于挖掘材料自身的特性,用在適當的場合,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材料的作用。
如“清水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色澤均勻,它的外觀具有樸實無華和自然沉穩的韻味,其與生俱來的厚重感與清雅感是一些現代景觀建筑新材料都無法比擬的。充分發掘清水混凝土的這些特質,將其應用在營造清雅脫俗的禪境景觀中,相信將會更能表現一種撲朔迷離的情懷,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冥想,從而更好地表達景觀所要表達的內容。
禪宗有云:“色即空,空即色”。主張“萬法歸心”,即世間一切事物和色相皆歸于人的本心。禪宗的這一主張,啟示現代景觀設計“重意不重形、重神不重像”,以營造空間氛圍和意境為主導,以營造人的精神家園為目的。意境的構成,要求主觀與客觀統一,主觀方面的“情”與“意”和客觀方面的“景”與“境”相統一。從構思到設計的完成都需要“心”的沉靜和深入。禪語中說“一切唯心造”,所以景觀設計構思主題的形成可以由心靈的悸動而生,具體形式的推敲需要符合人本性中溫潤的心靈磁場,細節的點綴和氛圍的營造方面更需要從心靈歸屬的角度來出發,最終營造出一個能給人帶來空間歸屬感、撫慰人心靈的、可以讓人在此養息或終老的、具有強大“精神意境”的景觀空間。
禪宗給現代景觀設計帶來的是來自人本心的精神訴求方面的啟示。它要求我們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更多地去考慮意境的營造,滿足現代人相對空虛的精神生活。設計手法相對自由,不受局限,以“空”代“色”,以“神”代“像”。相信這種能給人們帶來一絲心靈上的安逸和歸屬的景觀設計更能滿足現代人的內在需求。
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應當順應人類文明的發展潮流,并能深切的反映時代人心的需求與渴望。現代人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和生活條件,然而,同時面臨著被過于強大的物質力量所異化的困境,他們失去了精神的家園,變得無所依托。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心理背景下,東西方學者開始把目光轉向東方古老文化的精神財富——禪,尋求人類精神重新獲得安寧、平衡、自主的新途徑。現代景觀設計運用現代主義的外在形式和構成手法,旨在營造一種適應當代民眾且具有極強的空間精神和意境的景觀環境。用現代的材質、現代的意念來符合現代人的內在需求,并加以現代的詮釋。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空間精神和意境以“禪”的境界為主,目的是讓當代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更加豐滿,在精神上給予人們一定的慰藉和歸屬感。
[1]英武正信.佛教入門——禪宗[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
[2]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周維權.建筑史論文集(第十輯):日本古典園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5]王向榮,林 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