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劍楠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000)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其中包括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保護并發展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城市是囊括了自然與社會的復合型生態系統,盡管它是一個人工的環境,但是自然環境仍然是城市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城市自身的生物群落反映了城市本身的生物多樣性[1]。隨著社會發展如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生物群落的結構受到了破壞,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和穩定發展。近年來,生態園林的發展將城市園林從傳統的觀賞功能與游憩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的階段[1]。生態園林強調園林建設與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園林規劃的前瞻性、園林類型的多樣性和園林空間的異質性等方面都為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生態園林建設無疑是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最佳選擇。本文旨在為城市園林建設中的生態問題提出建議,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提出生態園林建設這一有利于人與環境的議題。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景觀,但其本質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界為依托,由于盲目的建設和傳統的園林觀念使得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種種類減少,野生動植物衰退,物種多樣性減少,城市景觀變得單調,城市生態系統日漸脆弱,生態園林是現代園林建設的發展趨勢,以保持生態平衡和美化環境為主導思想,遵循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基本原理,在掌握各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地理空間資源,使各種生物組合成一個穩定、有序的群落[2]。生態園林的主體是自然生物群落和人工自然生物群落,根據種類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的原理,保持和增加城市園林的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園林穩定協調發展,維護生態平衡。
生態園林按照其構成主體和植物組成來劃分有5種類型,即生產型植物群落、觀賞型植物群落、抗逆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和文化環境植物群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態園林,如珍稀瀕危植物園、景觀生態園、生物專類園、水族館、苗木基地等。園林類型的多樣化是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在規劃建設各類生態園的同時,既要體現該園的主要功能,更要考慮科學性,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生產型園林充分的利用各種庭院、城郊空地、垃圾場等,建成花、木、草等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園林系統[4]。觀賞型園林以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基礎,利用不同物種的觀賞特性、觀賞價值與觀賞時期,營造景致多樣、色彩豐富、特色明顯、主體突出的生態園林。抗逆型園林要發揮出其治理污染凈化環境的功能,更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種環境問題。文化型園林在創建不同的文化氛圍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文化環境生物群落,尤其是古樹名木的培育和復壯。珍稀瀕危園在珍稀動植物保護、繁衍與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區性的珍稀瀕危植物引種保存中心,用來保護物種以及其遺傳多樣性的,自然生態棲息區也開始得到妥善的保護。生物專類園的建設應以分類利用為基礎,模擬自然植物群落將豐富的各專類植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藥草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園、抗逆境植物園等各種生物專類園。
園林是城市的自然空間,其主要標志就是生物,尤其是植物,林間異質性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空間異質性包括環境的多樣性和自然度兩個方面,生物多樣性是適應環境分異性的結果,環境越多樣化所提供的生物的多樣性就越豐富,所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自然程度對于野生動物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方面保證了它們覓食、繁殖、隱蔽及安全條件。在城市園林中植物群落對空間異質性的兩個方面生境多樣性、自然度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植物群落的結構多樣性可以作為衡量園林空間異質性的指標,傳統的中國古典園林由于忽視生態上的合理配置使得林間異質性較低,生態林重復層混交,立體植物群落的營造,這樣既提高了環境的多樣性和園林的自然度,又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使昆蟲、鳥類、小型獸類的引入成為可能,使整個園林空間更加異質化,極大地豐富了物種多樣性,對于形成自然穩定協調的城市園林生態系統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態園林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核心的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植物個體、群落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研究以植物群落的發展、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有規律的人工生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和諧地配置在一起,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和水分等構成一個穩定并和諧發展的群落。根據對城市生態園林觀賞特性、生態學特征和生態功能的研究,生態園林的內涵應該體現在3個方面:生態園林的觀賞性,根據科學原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創造出和諧的景觀,有美化環境,提供觀賞資源,提高觀賞價值,產生社會效益,保健休閑功能等作用。生態園林有改善環境的生態效應,通過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吸附作用和吸收作用,調節局部小氣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質;減弱噪聲和防風降塵等,維護生態平衡。生態園林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合理的時間,空間和營養結構,與周圍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生態園林的建設范圍由城市公園和城市綠地系統擴展到了城市的廣大郊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建設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區域內的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以及動植物資源,進行綜合規劃,以謀求城市大環境的生態化,這就是城市大園林的觀點。在傳統園林的建設中,分散的園林綠地系統,生境由于綠地面積較小和植物種類單一的原因,加之與自然環境之間松散的聯系,使生物的種類受到了極大程度的限制,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用降低。而在城市園林的建設中,利用島嶼生物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各生物群落之間建設生態廊道,使原有的城市綠地系統連接成為一個大園林的網絡,作為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這個大型的人工環境之中,不僅給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通過廊道進行遷移,城郊、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點等的建設規劃,在城市外圍形成大規模的高效的并且有經濟效益的綠色系統,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城市邊緣帶作為一種緩沖帶,為受人類活動脅迫的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庇護場所,使其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并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城市邊緣帶園林的建設讓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讓城市的物種多樣性得到了擴展與發展,是生態城市建設所跨出的一個大跨步的前進。
生態園林的建設,改變了傳統園林局限的做法,在規劃、設計和施工中,以本土植物的種植繁衍作為種植的理論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土植物的資源。我國森林植被的地帶性分布極其明顯,處于不同生物氣候帶上的地帶性植物群落和動植物群落的結構層次,區系組成,是形成各地區城市生態園林自然群落的基本,又是引種、培育園林動植物新品種的基因庫。生態園林的理論的形成使城市的大環境更趨于本土化、生態化,摒棄了許多不科學的、不生態的造園方法,使大城市大園林的理論更深得人心,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市的物種多樣性得到提升。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原理為基本、以保護環境以及物種多樣性為主旨的生態系統,在這一生態系統中喬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和諧生長,共同構筑出一個種群協調,色彩豐富,造型優美的群落。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種形式充分的利用光、水分、營養等要素,構成一個和諧的群落。園林生態群落的物種多樣性不僅僅是城市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環境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之一,可見生物的多樣性是城市發展以及園林建設的重點,城市建設與發展應該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對生態園林的建設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對于各種植物以及景觀的搭配進行處理,以求達到景觀效果與生態元素的進一步協調發展,以及研究生態園林建設中的其他問題,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優化的解決。
[1]袁興中.城市生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生態雜志,1999(4):17~18.
[2]葉選怡.談城市園林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5):60~61.
[3]蔣家淡.城市生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J].引進與咨詢,2003(12):212~213.
[4]牛曉梅.建設城市園林 再現生物多樣性[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2):80~81.
[5]黃茂金.福州市生態園林的評價與建設對策——兼談生態園林城市理論及評價體系的完善[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8.
[6]林木龍.洋浦經濟開發區城市森林建設評價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