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黑龍江省北安市環境保護局,黑龍江 北安164000)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目前,黑龍江省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嚴重滯后,污水集中處理率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產生活需要。按照國家確定的污水治理目標,到2010年年底前湖北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應達到70%,為了實現2012年年底前實現湖北省“三供兩治”工程建設任務的目標,針對通北鎮的實際情況,制定通北鎮污水處理工程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通北鎮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原有排水設施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制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通北鎮內現有排水管網密度低于一般城市指標,排水管網遠遠不能滿足城鎮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以及城市建設的發展。
隨著城鎮經濟體制的改革,工農業生產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隨之推動了城鎮建設的步伐;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居民購房積極性大增,住宅樓建設飛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發生質的變化,用水量排水量劇增;隨著大量農業人員進入城鎮,通北鎮人口近期將有較大增長,基礎設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據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設原則,排水工程應首先建設。由于排水設施不能先行,城鎮道路建設受到了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城鎮經濟發展和建設。
目前,通北鎮日均排放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通肯河、呼蘭河,匯入嫩江中,最終排入松花江,污水嚴重污染城區環境,威脅地下水源。污水受納水體匯入松花江,接納通北鎮污水后,松花江污染物濃度增加,使本來就受到嚴重污染的江水污染加重,水體功能下降。并對下游水資源的利用和水資源的開發產生嚴重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迫切要求提高飲用水質量。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是防止地下水被污染,保證水源水質要求和提高飲水質量的關鍵。
2007年初,成立了由溫家寶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在調整經濟結構,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動員全社會力量開展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主要目標:到2015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由2005年的1.22t標準煤下降到1t標準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萬t減少到2 295萬t,化學需氧量(COD)由1 414萬t減少到1 273萬t;全國設市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為通北鎮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以經濟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發展的必然。目前,國內各城鎮間除了政策、交通、地理、服務外,能否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創造優美清新的環境已成為新的競爭點,吸引外資已由初期注重數量轉為更加注重質量,因此更需加強環保及基礎設施建設,排水工程作為基礎設施和環保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通北鎮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發展前景可觀,而環境質量是城鎮質量的首要標準。建設污水處理廠可使松花江流域水質得到極大改善,逐步緩解和消除對周圍和地下水的污染。通北鎮地處中國的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建設污水處理工程有一定的難度。但國內外類似城鎮工程經驗和一些相關的實驗研究成果,已經證明應用常規的處理方法在通北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已經過國內外專家的反復論證。因此,只要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參數選用合理,工程措施采用得當,取得良好的處理效果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黑龍江省高度重視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在國家的支持指導下,黑龍江省上下共同努力,積極加強規劃、創新機制、加大投入、落實責任,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工作扎實推進,處理能力穩步提升,環境效益進一步顯現,在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為保持全省水環境基本穩定和飲用水源水質安全、實現城鎮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普遍增強,建設城鎮排水設施得民心,順民意,廣大市民一定會理解和支持的。因此乘通北鎮污水治理工程建設的有利時機,實現排水設施的有償使用,既可為本工程籌集到足夠的建設資金,又可完成城鎮公用設施管理的配套改革,一舉兩得。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后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1]王海英,牟曉慶.城市污水培養富油蛋白小球藻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