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圣,孫紅軍,李 紅
(北京理德斯普企業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100081)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的產業。“十二五”時期,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動力,由此也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
從國內結構調整角度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突破口;從全球經濟調整角度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當下我國適應國際經濟嬗變的重要戰略。根據我國產業發展前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攻領域,符合我國產業發展高端化、服務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趨勢。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注重宏觀與微觀、效益與風險以及競爭與布局3個重要問題,通過實施協調發展戰略、市場主導戰略、技術內生戰略以及產業融合戰略等4大戰略,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依托信息技術和高新科技發展起來的現代服務業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從其服務方式可大體分成兩大類: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消費性服務業。為現代生產活動提供服務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運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業、會計、法律、咨詢、工程設計、廣告中介等服務。滿足個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現代消費性服務業包括文化產業、移動通信、網絡、傳媒、現代遠程教育等服務。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具有較高的行業集聚和空間集聚性,雖然目前兩大產業分別處于起步階段,但注重融合發展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我國現代服務業得到快速進展,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以研究開發、技術服務、工業設計為代表的高端科技服務業異軍突起,呈現跨越式增長態勢。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現代服務業的支持。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特點,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也各有其特點,對現代服務業有不同形式的需求,這就要求形成多元化的現代服務業模式,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適合于不同的服務業支持模式。根據產業發展周期理論,一項產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持續期以及衰退期。在產業初創期,技術成熟度低,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多,企業研發能力較強,融資、市場開拓等能力較弱,人才缺乏,需要外部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融資、市場咨詢、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支持。
隨著企業和產業的成長,進入產業發展期后,企業產品基本定型,市場認可度提高,同時企業已經有充足的現金供對外投資,此時企業對管理咨詢、戰略咨詢、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迫切。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盡相同,雖然大部分行業還處于初創期,但像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的部分龍頭企業已經進入發展期并向成熟期邁進,而像光伏產業由于基礎較好已經進入成熟期或持續期。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模式雖然不同,但對現代服務業的迫切需求應該是相同的。
建立健全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現代服務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具備戰略性眼光,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發展階段和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特點,建立健全相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北京市土地資源稀缺、能源緊張、商務成本較高、知識密集度強、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現代服務業基礎較好,發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的現代服務業既符合北京市情、符合比較優勢的選擇,也是恰當的產業定位,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同時,服務業的發展程度又是衡量整體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
2011年北京的GDP已經突破1.6萬億元,全年經濟增速達8.1%。據初步統計,全年北京的服務業總量超過1.2萬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75.7%;大大超過全國平均43.1%的比重,服務業貢獻地方財政收入達85%以上。這些指標均與發達國家大城市相類似。但又小于世界幾大國際化發達城市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平均達到80%左右的比重。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核心職能是服務,因此北京產業結構調整走在全國前列,服務業占主導地位是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也是北京城市發展的必然。
目前,北京服務業的比例相對合理,但需要優化內部結構,提高內部結構的質量,促進結構內部升級和產業全面升級。
北京服務業內部結構總體趨勢是以商業、餐飲業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營業額所占比重下降,從業人員減少;已從21世紀初期的43%下降為目前的30%左右,而以金融、教育文化、電信、信息服務、互聯網服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有較大幅度上升,但總體看還沒有達到應有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大都市如紐約、東京等的服務業規模與結構還有較大差距。當今世界城市的典型產業特征是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突出。紐約、倫敦、東京都有50%~55%的從業人員集中在這3個產業中,北京的此類行業中,從業人員只有17%左右。
北京作為首都,人多地少,且缺乏水、港口、能源等制造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資源。而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代服務業是能耗低、占地少,勞動生產率較高的行業,它的發展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從這個角度講,推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現實選擇。將與人民提高消費水平和保證就業有直接聯系的傳統服務業發展仍是促進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在服務業中與現代服務業并進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一定比重的傳統服務業成份是促進北京經濟全面發展的必然。傳統服務企業的運營和發展也要盡可能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經營方式,要盡可能與現代服務企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現代服務業是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典型,處于現代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是獲取競爭優勢的制高點。現代服務業本身可以成為技術轉讓的渠道,有利于吸引外國現代服務業直接投資增加,引致先進技術流入,帶動其他部門的技術進步,提高服務業抗風險能力。同時通過建立完善自主創新體系,為傳統制造業研發提供資金、技術及人才支持;扶持重點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共同搭建研發服務平臺;引進、培育和發展技術研發、成果推廣、包裝策劃等技術服務型市場主體,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技術支持。
依托北京的科技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研發產業、技術轉移、技術咨詢等現代服務業新業態本身是創新的一個環節,又是創新成果轉化的主要力量。這些新業態的發展不僅充分發揮了首都創新資源優勢,進一步強化了首都國家知識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源泉的地位;而且通過創新成果的輻射和擴散,對全國其他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帶動。如在研發服務業領域,國內許多外埠企業紛紛把企業研發中心設立在北京,以充分利用北京的技術和人才資源來促進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已有87家大型外埠大企業在京設立了103家研發機構。北京研發服務業創新成果在帶動全國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也逐步顯現。
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達到80 394元,折合12 447美元。按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北京已經達到國際中上等國家的水平,接近富裕國家標準。北京人均GDP數據超出全國人均GDP一倍多,也與多數省份,城鄉以及不同地區間的差異非常明顯。北京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實現了從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階段的跨越式發展,基本處在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著力推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前景。現代服務業事實上已成為首都經濟“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發展的核心和精髓,是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的關鍵節點。因此,必須推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推動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
加強網絡融合技術攻關,圍繞生活服務領域,構建一批數字生活服務運營平臺,開展應用聚合開放服務平臺運營示范;推進科技與文化產業融合,加快發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消費服務業;繼續支持發展軟件服務業;加強新技術與新模式的集成研究,促進物聯網、智慧架構、云計算、網絡身份認證等技術研發、應用模式創新和示范應用,積極發展基于新技術的新興服務業態,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基于信息技術的國際新興研發和產業化中心,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加強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技術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創新與模式創新,提升系統研發、金融支付、信用保障、物流倉儲、現代運營管理及人才培訓等電子商務支撐環節的技術服務水平;擴大電子商務模式應用覆蓋領域,支持電子商務云服務、移動電子商務應用、社區電子商務示范及發展,培育網絡支付、供應鏈金融、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電子商務安全認證等新型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物流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水平,推進現代物流業結構升級和發展壯大。
培育轉制科研院所研發服務業,發展軟件、生物醫藥等研發服務外包服務業,推動國家級產業化基地聚集研發服務資源;做優做強工業設計服務業,建設中國設計交易市場,實施設計提升產業工程,打造“紅星獎”國際設計獎項品牌;加快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培育檢驗檢測新興業態,發展科技咨詢業,完善科技孵化體系,建設中國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技術轉移體系不斷完善,推動國際技術轉移。
發展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要模式的節能服務業,提升節能服務公司的技術集成和運營能力,培育壯大一批綜合性節能服務公司。落實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政策,創新商業模式,集中實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支持企業開展聯盟合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建設一批高端示范項目,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網終化發展。以中關村科學城為技術輻射源,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鼓勵金融機構根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融資需求特點,加強對節能環保的金融創新支持。
[1]段 煉,趙德海.現代服務業、制造業服務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J].科學管理研究,2011(4):71~72.
[2]姜富海.給力“富民強桂”新跨越-解讀廣西轉方式調結構重點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J].廣西經濟,2011(6):91~92.
[3]潘海覽.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4]方光羅.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研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4):143~144.
[5]馮 峰,高 娟,詹正茂.國際現代服務業創新政策研究與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8(10):63~64.
[6]陳 雪.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J].中國商界,2009(7):27~28.
[7]蔡四青.國外現代服務業與技術創新發展的趨勢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