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勇,張雪雁
(1.安徽省宿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安徽 宿 州234000;2.安徽農業大學,安徽 合 肥230036)
皇藏峪自然風景區于1982年建立,總面積2 067 km2,森林蓄積量1 230m3,森林覆蓋率59%,系全省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成片溫暖帶落葉闊葉林群落,木本植物130余種,棲息58種鳥類和多種野生動物。景區內以植物景觀為主要特色,以漢文化、佛教文化為載體,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為重點的多元文化組合型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為皖北地區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是皖北旅游中心。近年來,隨著景區開發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景區保護雙贏效果,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景區生態的惡化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皇藏峪風景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景區,面積2 067km2,最高峰平頂山海拔392m。年平均氣溫14.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2℃,極端最低氣溫-22.6℃,最熱月份平均溫度27℃,極端最高氣溫40.6℃;年降水848.1mm,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6.8%[1]。皇藏峪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變化明顯,雨熱同季,平均降雨量為900mm左右,無霜期210~220d。
皇藏峪風景區的土壤包括粗骨褐土與淋溶褐土兩類。粗骨褐土由石灰巖殘積坡積物發育而成,土層淺薄(土地厚度<30cm),礫石或巖屑含量高(>35%),表土層pH值7.1,有機質含量8.2g/kg,主要分布在山體中上部;淋溶褐土成土母質系第四紀黃土,土層深厚(土地厚度>30cm),表層pH 值7.6,有機質含量17.8g/kg,集中出現在山麓地帶。
皇藏峪風景區植被區劃上屬溫暖帶落葉闊葉林區,森林植被種類以華北植物區系成分為主,伴有相當數量的亞熱帶樹種,從山麓到山頂依次為喬木密林帶、灌木帶、草本植物帶,林帶界限分明。景區內有木本植物個54科、110個屬、199種,有青檀、黃連木、大果榆、栓翅衛茅,毛梾,黃檀、山麻桿等,其中黃刺霉、黃櫨在安徽屬首次發現,此外還有虎掌、半夏、透骨草、陰行草、徐長卿、截葉鐵掃帚、山前胡、薺尼、丹參、何首烏、靈芝等700余種中草藥,景區內植被覆蓋率98%以上。
皇藏峪風景區內主要地質遺跡有推覆構造、寒武紀和前寒武紀典型底層剖面、榴輝巖等深源捕虜體、靈璧石、疊層石等[2]。其中推覆構造是華北板塊東南緣十分引人注目的構造單元,是徐宿大型推覆構造中變形最強烈的地段,孤立的斷坪巖塊經風化剝蝕在本區形成了眾多的飛來峰構造景觀[3]。最典型的是距皇藏峪以東約3km的大山口飛來峰群,由3個飛來峰所組成,呈北東向,延展約10km。從南到北依次為拐山飛來峰、常窩飛來峰、大山口飛來峰,表現為明顯的“帽子狀”山體景觀特征。
3.1.1 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
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于1992年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屬于淮河旅游圈。景區內主要游覽處分為5部分,包括瑞云寺景區、天門寺景區、櫻桃溝景區、竹林寺景區和倒流河遺址。景區以獨特的森林景觀和豐富的動物資源為主體,以寺院史跡等人文景觀為依托,集洞、泉、山、石景為一體。
3.1.2 楚漢之爭訪古旅游專線
從河南芒碭山(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之地)-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漢高祖避難處)-徐州(楚漢文化名城)-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遺址)-靈璧(楚漢相爭垓下古城場、虞姬墓)-宿遷(項羽和虞姬的故鄉)-和縣(項羽烏江自刎處)。
3.1.3 宿州文化之旅專線
靈璧縣楚漢文化公園(垓下古戰場、霸王別姬、虞姬墓)-靈璧奇石文化公園(天下第一奇石)-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遺址)-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故居《大地》-“賢、孝、文、武”閔子故里和林探花府-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漢高祖避難處)-黃河故道生態之碭山梨花。
3.1.4 休閑生態體驗之旅專線
龍脊山大方寺(果老升仙處)-五柳風景區-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漢高祖避難處)-省級風景區天門寺尋幽-黃河故道生態之碭山酥梨節采摘酥梨。
3.2.1 皇藏峪五泉休閑度假區
總建設規模40萬m2,包括:旅游接待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其他附屬設施。
3.2.2 皇藏峪果老洞景區建設
景區占地面積66.67萬m2,包括果老洞;引蓄水保持瀑布常年有水;山頂建仿古觀景亭兩個;門樓;步道;其它景點建設;附屬設施。
3.2.3 圣人場
圣人場占地15.73萬m2,擬建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圣場寺寺院、孔子曬書場、藏書洞、洗墨池、孔子講學塑像、步道。
3.2.4 天一角樂園
占地12.17萬m2,擬建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修繕大小湖7個,瀑布3個,廟宇一座,臥佛一尊,開發地下溶洞2 500m,大型綜合游樂場一個。
在景區開發之前進行詳細調查和規劃,擴大保護范圍,將周圍的擬開發的景區統一起來規劃,發展大皇藏峪,將天門寺、天一角統一規劃進來,增強景區影響力,使景區開發在環境容量許珂范圍之內,禁止無序開發和掠奪式開發,確保景區空氣清新,環境舒適,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符合國家標準并遠離景區,不污染地面、河流和植被。
景區已開發的項目加強環境監管和環保三同時驗收工作,擬開發項目嚴格按照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景區環境保護的管理力度。增強景區污水、垃圾等設施的處理能力和回收利用水平,形成景區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環保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創建一批環保模范景區加強景區場地衛生秩序的管理。
皇藏峪位于宿州市蕭縣境內,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縣擅長丹青者2萬余人,尤以劉開渠、朱德群、王肇民、蕭龍士等為藝術大師為名。皇藏峪風景區可以依托蕭縣書畫藝術盛名,在景區周邊籌建書畫藝術長廊或博覽城,集書畫創作、裝裱、展覽、交易、鑒賞為一體的綜合商貿游覽服務功能。
皇藏峪景區內野味繁多,如皇藏峪香椿芽,味香無渣,相傳南海圣人康有為在1917年游皇藏峪吃過皇藏香醇后,留下“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愿,食之竟日香齒牙”佳句。皇藏峪林木繁茂的山峪里盛產莪子(即食用菌蘑菇),槐花等,皇藏峪蘑菇雞更是皖北一帶名菜。開發飲食文化游既宣傳了皇藏峪自身,也帶動了經濟發展。
《漢書地理志》記載:“漢高祖微時常隱芒、碭山間,即此山有皇藏峪,漢高祖避難處”。相傳在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稱帝前曾因躲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故名皇藏峪。皇藏峪景區內瑞云寺西南200m處便有一處皇藏洞,劉邦在洞中避難時曾自語說:“如有巨石擋洞、吾則安也”。旋即有巨石凌空落下,果如其愿,出來后招集其士卒,戰勝項羽,創下漢室400年江山。景區有著豐厚的漢文化底蘊,可以考慮同江蘇徐州、河南邙山漢墓群形成優勢互補。通過合理的配置、科學的組裝使周邊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古跡同本項目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皇藏峪風景區森林覆蓋率59%,將森林生態建設和旅游發展相結合,將宿州獨特的書香文化與皇藏峪山水人文底蘊相結合,將森林休閑旅游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大力開發森林生態文化、漢文化以及戶外運動等系列主題項目。
宿州市的地址遺跡集中分布于皇藏峪和靈璧漁溝兩個區域,分別以推覆構造和靈璧石為主體。南京大學舒良樹教授在研究皇藏峪地址構造后曾提到:“經三年多的調查,徐(徐州)宿(宿州)一帶的地址構造遠比預想的復雜,其變形之強烈,樣式之多變,可與北美洛磯山、阿帕拉契山和我國川西龍門山前陸盆地推覆構造相媲美”。
[1]閻傳海.安徽省蕭縣皇藏峪自然保護區評價研究[J].農村生態環境,1997,13(4):12.
[2]馬艷平,徐國偉,張海洋,等.安徽宿州皇藏峪地區地質遺跡資源評價與開發[J].中國煤炭地質,2008(8):72~73.
[3]賀振宇.宿州市地質遺跡資源評價與開發建議[N].佛曉報,20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