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2的歲末。
時間是一個快慢相宜的精靈。孩子們期盼日歷翻的快些,歡鬧的節日能盡快到來;青年們則希望這日子過得慢些,多留住一份稚嫩的歡顏;還有一些人,則懼怕時光的刻度向某個目標的靠攏,懼怕所謂的世界末日離自己越來越近。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杞人憂天”,在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末世的流言讓部分人恐懼,但更多的人則是一笑而過。不過回頭細思,流言之所以稱其為流言,還是有它發酵的市場存在。
杞人憂天,其實更是憂己。一方面,人們擔心自己的未來,害怕難以控制和預防的種種災難;另一方面,人類又渴望掌控自己的命運,希冀憑自己的力量逢兇化吉。所謂末日情結,其實是對人類和世界未來的一種比較悲觀的看法。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人類及其所存在的這個世界最終會毀滅。姑且不論它是對是錯,這種情結的出現自有其文化和社會的根源。
早在公元前2800年,亞述人泥碑上記述了世界末日,這是人類最古老的世界末日預言。碑文上寫道:“我們的地球在今后將衰落。種種跡象表明世界將迅速走向滅亡。賄賂和腐敗相當普遍。”其實,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兩個年齡超過30歲的人湊在一起,我們恐怕就會聽到類似的聲音。
跟人類自身的力量比較,科技很發達了,一臺機器就可以頂替成百上千的人工作,但跟宇宙相比,人類的科技僅僅局限在一個有大氣層保護、有液態水、有適宜的氣候的行星上,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這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地球就像是《天下無賊》里黎叔剝開的那個雞蛋,連硬殼都沒有,只有一層膜,一股稍微猛烈一點的太陽風就能讓地球表面的生命滅絕,比人類碾死一只螞蟻還容易,一顆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也能讓生命毀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宇宙的災難不會區別對待荒無人煙的行星或是生機勃勃的行星。我們唯有依靠科技的發展,將命運更多點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我們也要警醒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的也不全都是利益和進步。
2012的世界“末日”并不是一種技術困難,而是一種文化想象,是一種文化表現,是一種文化心理和形式。到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反而為這種心理的抽象思維提供了更為快捷的傳播手段和更為具象化的想象空間。
有人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事實也確是如此。一方面,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另一方面,它又加劇了地球上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惡化。對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會導致人類的毀滅,這正是好萊塢眾多災難片想要傳達的信息。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在洪水中轟然倒下,美國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被巨浪裹挾著撞向白宮,金門大橋應聲斷裂……《2012》中一個個震撼鏡頭依然讓人毛骨悚然。值得欣慰的是,在影片中,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人類所想到的并不是無所作為地屈服于命運,而是要奮起抗爭。這些影片中的場景無一例外地告訴人們,人類總會克服種種困難而幸存下來,從而為想象中的未來添上一抹亮色和希望。或許這是末日情結唯一給我們帶來的正能量。
末日是一個謠言,也是一個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