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翩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91)
首先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的影響, 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次是各種意識形態錯誤思潮的滲透,當代中國社會的顯著特征是文化多樣性,高校也始終是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滲透的重點,目前高校思想理論領域各種思潮此起彼伏,正確與錯誤、積極與消極、思想認識問題與現實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一些人在思想上產生混亂, 甚至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產生動搖,造成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滋長。 而互聯網作為一把“雙刃劍”,既為我們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手段,又為意識形態滲透和促使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提供了重要渠道。
高校異地新校區是指原校區空間有限, 學校在別的城市建立的校區,有的把部分年級放在新校區,有的把新成立的二級學院和部分學院放在新校區,有的交叉混合來劃分,辦學形態發生的變化必然使校園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 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隱形的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表現為校園文化主觀的內在氣質,即軟環境建設,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所在。 另一種是顯性的校園硬環境建設,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和形式,一般包括學校建筑、 文化設施及校園景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包括標志性文化載體如校園網絡、 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建設。而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重點無疑應放在軟環境建設上,包括良好的學術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上,目前眾多高校都堅持校園環境建設和內涵建設并重的思路,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開辟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根植于學生課堂專業學習基礎上的另一種渠道,開展富于創新活動的自發式的教師論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自由參與活動。
校園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全面依托,具有“潤物細無聲”的陶冶功能。 校園文化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 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要面對對人生、真理、價值和現實生活的思考,高校通過組織貼近社會生活實際的校園活動,弘揚主流思潮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的靈魂。 同時,又具有強大的激勵和傳播功能,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 對異地辦學的新校區的發展有著無形的推動力,久而久之將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學習。
新建校區必須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除移植主校區已有的校園文化外,同時也要充分挖掘新校區的特色,開拓創新,打造特色鮮明,健康高雅,與主校區校園精神一脈相承的新校園文化。
4.1 新建的校區遠離市區,雖建設規劃上科學合理,設計上也考慮到人文氛圍的營造,但新的校區建成時間短,缺乏老校區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傳承。
4.2 學術氛圍缺失,新校區由于遠離老校區,一般采取“走教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學術交流的機會較少,工作、科研大部分與學生脫離,導致新建校區的學術氛圍缺失。
4.3 校園文化活動的特點不夠突出,層次性不高。 高校分校區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數量多,但層次性不高,切合實際的不多。 雖形式熱鬧,但是收效甚微,學生也漸漸淡化了參與的積極性。
4.4 制度文化缺損,高校的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異地新建校區在辦學中將會面臨新的情況和問題,制度的完善也是較為緊迫的任務。
5.1 校園文化建設是基層黨建工作的載體和重要途徑,對高校發揮育人功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代表先進文化的前沿,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師生指導作用,離開黨的基本路線,就無從談社會主義的教學方向;二是通過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表現出來的文化導向,先進文化的影響和力量,對當代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導向作用。
5.2 基層黨建的文化建設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對高校異地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正確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學習功能,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 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行動綱領。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是行政領導。 ”優秀的文化是現代大學的生機和活力所在,高校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 堅持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以優良的黨風帶動教風促進學風,努力形成風清氣正、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6.1 首先高校異地新校區基層黨組織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重要性。 在對某高校新校區發出的200 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200 份)中,有56.5%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對自身的影響大”,有43.5%認為“影響不大”,基層黨組織要堅持“學生為本”的理念,倡導科學精神,重視學術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
6.2 合理有效地組織各項校園文化活動
要繼承發揚老校區優秀的校園文化, 充分發揮校史、校訓、校徽的作用,在這200 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200 份)中,有55%的學生對本校的校訓“不了解”,可見,這方面的宣傳教育要加強。 此外,學生在校園內的自主活動以社團為主,基層黨組織要引導學生社團的規范化和經常性,對社團活動的過程和內容也要根據社團的類型和特點加以正確引導。
6.3 利用各種創新形式,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
高校異地新校區的基層黨組織可以利用好各種主題活動的機會,創新形式開展一系列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 例如現在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就可以借此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基層黨組織要形成生動的宣傳和教育載體,要把包括黨校、兩課教學、大學生社團組織、社區服務、心理咨詢、校園節日、各類宣傳媒體、黨員服務隊等等行之有效的活動抓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體性多元文化體系;同時,面對大學生的黨性教育要思想性、理論性、學術性并行,教育的知識面要廣要深,理論要有份量,形式要生動活潑、利于大學生參與。 黨建在形式上的改革創新是現代大學不斷前進的動力。 黨員教育要研究前瞻性的教育,要結合時代的教育。 開展有助于學生提高理論水平、確立理想信念、提升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提升道德情操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時事講壇、科普活動與科技競賽以及入黨入團宣誓、升旗降旗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6.4 創新基層黨建的工作方法,規范制度管理,提高構建校園文化的工作水平。 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基層黨委應充分占領這塊陣地。 積極創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如網上黨校、網上團校、黨建討論、輔導員班主任在線、網上支部生活,提供理論學習、時政論壇、心理咨詢和學生生活服務等服務。良好的高校制度能為大學生提供合理、有序、公平的教育環境,基層黨組織要緊貼實際,規范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符合校區特點的制度文化。
6.5 創新豐富基層黨組織生活內容
黨的組織生活主要指以上黨課、學習黨內文件、思想匯報、討論黨支部的工作、發展新黨員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活動或會議,組織生活的政治性很強,但并不意味著形式的呆板,在形式上要大膽創新,增強黨員參與的積極性和普遍性。除了發揚傳統的集中學習、開會討論、觀看電影、參觀訪問、爭創最佳支部等形式,還要將黨支部的組織生活延伸到學校服務和社區服務中,可以組織學生黨員幫助黨外同學提高學習成績、扭轉學生宿舍較差的生活秩序,改善班級的學習風氣、組織黨員到校外開展融入當地的社區服務活動等等。
6.6 以優良黨風加強師德師風、學風建設
師德師風、學風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異地新校區師風、學風建設的好壞是由這個學校的黨風建設決定的,好的黨風才能帶動優良的師德師風的形成。 首先基層黨組織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在校區范圍內可以開展“發揮黨員先進作用、爭當師德師風、學風表率”的活動,把黨的活動和師德師風、學風建設活動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憑借黨組織的號召作用和廣大黨員的示范作用擴大建設師德師風、學風建設活動的影響,同時,通過這些活動,也將形成一種“樹先進,力爭上游”的良好的校園氛圍。
[1]袁毓玲.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缺損與構建[J].醫學教育探索,2009,6,8(6).
[2]紀宗安,馬秋楓.先進文化與大學文化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15-16.
[3]張玉明,張愛森.做好高等學校基層黨建工作的幾點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