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娥
(泉州市圖書館 福建 泉州 36200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需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推進各項文化惠農工作。圖書館應該怎樣發揮自身的公益服務性,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中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呢?
所謂圖書館的公益性是指它所提供的知識產品或信息服務只能由人們共同占有和享用,它具有明顯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就利益而言,此種利益具有公共性、社會性、整體性;利益主體是公眾、社會、國家、民族、以至于整個人類,而決不是社會成員中的某一個體。圖書館公益性所蘊含的這種公共利益,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通常講,包括社會層次上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個人層次上的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等。換言之,這種公共利益是一種知識信息利益。即利益主體從圖書館實施教育職能和信息傳播過程中獲得的知識信息,以及隨之而產生的各種好處。我國公共圖書館是國家舉辦的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結果。因此,圖書館有義務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優質服務和無償服務,而不應當再索取報酬。我們應弄清楚公共圖書館的性質,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共圖書館的關系,理清社會公益性事業與一般信息產業或企業之間的區別。端正辦館思想,堅持以社會效益、社會公益性為最高原則。這一原則與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所提倡的“公共圖書館原則上應該無償提供服務”的精神是相一致。
建立與扶持公共圖書館的持續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責無旁貸。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指出:“建立公共圖書館是地方政府和國家的責任,公共圖書館必須受到專門立法的支持,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撥款資助。”由國家原則上對公益性的圖書館實行全額撥款制度,是當今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慣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放在重要位置,重視對公共圖書館的經費投人。在日本《公共圖書館的任務和目標》法規中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的預算與其他完成的任務相比差距很大。圖書館應以居民的需求和支持為基礎,努力擴大和充實預算。經費不足會降低居民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程度。政府要在預算中列支保持基本水準以上的足夠經費。只有這樣,圖書館服務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韓國政府也明確了在整個國家財政預算及地方自治體財政預算中對文化領域的支出比例,以確保公共圖書館發揮其服務職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俄羅斯圖書館事業聯邦法》規定:“國家通過撥款和實行相應的稅務政策、信貸政策以及價格政策來支持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仍沒有一部全國性的圖書館專門法來確保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財政投入。北京市在2002年7月18日發布了 《北京市圖書館條例》,并于2002年11月1日起開始實施。《北京市圖書館條例》是一部地方性的圖書館專門法,《條例》第二章“發展與保障”之第七條規定:“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的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其他各類圖書館的舉辦者應當保障圖書館的正常業務經費。圖書館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條例》保障了北京市公共圖書館的健康持續發展。我國各省、自治區已制定了公共圖書館條例有 《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圖書館條例》(1997.10.1)、《內蒙古自治區公共圖書館管理條例》(2000.8.6)、《湖北省公共圖書館條例》(2001.10.1)和《北京市圖書館條例》(2002.11.1),制定地區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的有四個:《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1997.1.1)、《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0.4)、《河南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2.9.1)和《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3.10.1)。江蘇、遼寧、河北和江西的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或條例正在醞釀。在國家圖書館法未頒布以前,省可以從我省的實際情況出發,參照兄弟省市的有關條例,各省可先行制訂自己的地方性圖書館法規。地方圖書館法規的制定將建立省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保障機制,規范圖書館建設的原則、標準、布局和管理體制以及圖書館業務的技術和服務標準,明確讀者的權利和義務。使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有可靠的法律依據和保障。此外,圖書館法規還可以促進省內各系統圖書館之間的溝通交流,加快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資助、興辦圖書館。
隨著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公益事業的需求日益增強,社會和個人資助的潛力逐步增大。除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外,應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對公共圖書館的投入。在鼓勵民間資助方面,國外有許多作法值得我們學習。有的國家政府通過減免稅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財團向公共圖書館等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有的公共圖書館還設立了由政府主管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組成的委員會,以籌集社會資助基金。一些國家在稅法中對捐贈公益事業的企業、財團做出稅收相應減免的明確規定,以示鼓勵。在我國,為促進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拓寬文化事業資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籌資機制和多渠道投入體制。1996年9月5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為鼓勵社會力量資助文化事業,納稅人通過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或批準成立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性組織對公益性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等文化事業單位的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1999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了捐贈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境內外團體、個人在所得稅方面、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方面的優惠措施。建立多渠道的籌集資金體制是緩解圖書館經費緊張局面的有效選徑。圖書館應大力宣傳自已,宣傳有關捐贈優惠政策、法規,讓社會各階層更多了解,呼喚人們對圖書館事業的支持,謀取社會捐助。圖書館建設必須有持續的經費投入,不是建好一個新館舍,購買一批新設備就能解決問題的,這主要是指購書經費。圖書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文獻信息資源,文獻信息資源有個老化過程,文獻信息資源如果不能持續更新,再好的館舍也無異于一口枯井。只有保證圖書館穩定的長期的投入,圖書館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更好地發揮圖書館自身的公益性服務性,吸引更多的群眾利用圖書館,并從中獲益。
4.1 廣布農村服務網點,擴大服務層面。現在圖書館四級網絡已經基本鋪開,但是其服務效果、發揮的作用依然差強人意,還需要政府的不斷支持、推動。單個的圖書館所能服務的地域總是有限的,要更多地在區縣、鄉鎮、社區、農村建立圖書館(室),采用建分館、聯合圖書館或建立館外服務點的辦法,多種途徑發展基層圖書館服務網點,使館藏實體文獻信息資源向館外延伸,擴大服務范圍和服務層面。目前,各公共圖書館都擁有一定數量的館外服務點,但限于公共圖書館自身條件,這些網點大多集中在社區,農村網點相對要少得多。農村服務網點由于基礎設施較弱,在管理上、服務上不很到位,效果不理想。這種情況更需要各級公共館發揮龍頭作用,把工作做細。在布點前,對潛在服務網點的各方面多進行考察,對條件好的才設點,否則讓圖書服務點成為擺設,反而在群眾中造成不好影響。
4.2 樹立農民的圖書館意識,加強讀者教育。農村人口眾多,整體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不高。許多農民不知圖書館為何物,更談不上了解和利用了。心中沒有圖書館,自然不會有圖書館意識。這就需要圖書館工作者走向農村宣傳圖書館。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墻報專欄和報刊雜志等多種輿論宣傳工具作公益性廣告宣傳;在農村中小學普及圖書館知識教育;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會、學術報告會、公益講座,用趣味性、知識性的形式來宣傳圖書館。在農村中營造崇尚知識、崇尚文化、崇尚科學的濃郁氛圍,在農民中樹立起圖書館意識,教會他們使用圖書館。
4.3 開展各種形式的圖書館讀者活動。(1)“文化下鄉”是一種不錯的活動形式,圖書館可以精選、組織一些農村實用技術、家庭保健等圖書送到農民手中。讓科技真正扎根到每個農戶家中。抓住重點,服務農村專業戶,建立科技示范戶,讓這種服務產生一定的輻射作用,起到帶頭作用,帶動周圍農民發家致富。(2)辦科技信息簡報。可以定期、不定期刊印,主要收編那些農民所關心的實用、簡便、可行的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為主。(3)利用網絡手段,科技服務農民。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作用更加舉足輕重,圖書館可以利用投影儀等設備,放映諸如介紹信息技術和網絡知識,法律知識講座,疾病防治、衛生保健等等內容的視頻影像。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在農村的全面鋪開和普及,圖書館可以開展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服務,突破傳統服務手段,依靠網絡面向農民提供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這方面必將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圖書館一定要抓住時機,最大地發揮“共享工程”的作用。
[1]韓汝英.必須堅持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J].圖書館學刊,2001(3):19-23.
[2]宋立娟.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04(3):13-14.
[3]王新利.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探索[J].圖書館雜志,2003(10):48-50.
[4]高俊書.圖書館與農村文化扶貧[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7):83-85.
[5]徐金法.關于圖書館公益性原則的思考[J].圖書館,2002(1):22-25.
[6]吳冰.鄉鎮圖書館如何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