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霄云
(臨沂市蘭山區圖書館 山東 臨沂 276000)
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正面臨著許多重大而艱巨的任務,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需要搭建一個信息支撐和知識保障平臺。加強圖書館服務工作,拓展圖書館服務網絡,提高服務輻射能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投入的社會效益,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有效方式,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是建設和諧社會、學習型社會重要內容。“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黨的十七大報告表明了黨和國家已經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承與教育基地,憑借豐富的館藏資源和社會功能,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起著重要作用。
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作為社會成員享有信息公平的服務窗口和制度體系,已逐步成為促進我國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民主社會的產物,也只有在社會民主機制得到廣泛認同與深入推進的基礎上才能被真正理解和付諸實施。圖書館是社會需求的產物,其天職就是為社會提供服務。圖書館的社會價值是通過服務體現的。當今時代,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圖書館作為文化教育機構、國民精神食糧的主要提供場所,在保存大量的本文化典籍的同時還收藏各個時期、各種流派、各種思想和各個國家的文獻。因此,圖書館在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保存、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文獻資源收藏體系、保障體系尤其重要。
隨著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現代信息的環境,要求公共圖書館必須擺脫傳統觀念,在服務理念、服務功能以及服務方式上進一步完善。因此圖書館必須加強與業內外的廣泛聯系與溝通,利用各種渠道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向讀者宣傳介紹圖書館。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需要掌握現代文獻信息技術和圖書館情報專業知識。
“軟實力”是近年來風靡國際關系領域的最流行關鍵詞,其概念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于20世紀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識形態、政治價值觀、國民素質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1993年“軟實力”概念引入我國以來,社會各界對“軟實力”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并強調:“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說明“提高文化軟實力”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為以后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加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實踐的新時代。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需求與讀者服務的縱深發展,圖書館開展了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專業的服務工作。在我國,公共圖書館是作為文化部門的一個分支機構,實現了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利益,是由政府通過國家稅收支持其經費開支而面向全民開放,免費為全民利用的教育機構,因而是公益性教育機構。堅持圖書館的公益性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由國際圖聯修定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由行政當局負責,它必須有真專門的法律作為保障,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經費”。圖書館大門應當向社會一切成員自由平等的開放、必須向公眾免費提供因特網檢索服務。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圖書館更應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無償服務。公共圖書館是市民終身教育不可替代的學校。
科技革命,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這告訴人們,學習不能因學歷教育一蹴而就,于是提出了終生學習的理念。終生學習,指的是學習個體的時間范圍,從幼兒、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的一生。這就要求人類要與時俱進,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在不斷的學習中獲得終生所需的全部知識、技術與技能,這就使得業余的非學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圖書館,讀者具有充分的主動性,只要制定了學習計劃,就可以在業余時間,隨時利用圖書館幽靜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情況、掌握新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同時,讀者可以隨時調整學習計劃;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年底之前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免費開放,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健全并免費提供。這一學習上的主動性、靈活性、費用低廉性,是其他教育無法比擬的。由此可見,圖書館在非學歷教育中凸現出更大的優勢,從而為每一個城市市民構建了終身學習的平臺。
根據《2005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表明,大多數中國公眾都是通過報紙、雜志以及圖書獲得知識和信息,所占比例為別為69.5%、27.1%、16.2%。調查結果還顯示:大部分公眾閱讀的書刊報紙來源于圖書館。由此可以看出,圖書館事業作為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有著廣闊空間。圖書館是一種文化載體,展示著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已逐步成為促進我國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作為文化教育機構、國民精神食糧的主要提供場所,在保存大量的本土文化典籍的同時還不可避免地收藏各個時期、各種流派、各種思想和各個國家的文獻。因此,圖書館在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捍衛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同時,保存、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文獻資源收藏體系、保障體系尤為得要。按照圖書館定位,發展圖書館事業,創新服務方式,宣傳優秀文化,使圖書館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書籍是人類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載者,閱讀是人們獲取精神食糧、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創造力以及修身養性的最有效途徑。公共圖書館作為政府唯一對全社會開放的、提供永久性文化服務的公益事業機構,是傳播教育、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是人們的精神家園。為此,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 為鞏固擴大已有成果,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在已有工作基礎上,繼續會同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全民閱讀活動的組織領導和協調,進一步豐富活動的內容和手段,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輿論氛圍和文明風尚,更好地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并不等于把“事業”都變成“產業”。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還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由主要“辦文化”轉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黨的十六大以來,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國已有2850個公共圖書館。伴隨覆蓋面的擴大,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服務水平也在技術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中不斷提升,“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的出現,讓借書、還書如在ATM機上存取款一樣方便;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讀者的需要,服務水平也在創新中不斷提升,讓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有了硬指標。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圖書館文化滲透在圖書館的各個方面,是推動圖書館不斷前進的巨大動力。先進的圖書館文化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表面,也是確保圖書館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保證。
[1]朱孔來,馬宗國.國內外軟實力研究現狀評述及未來展望[J].濟面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6).
[2]龔劍.和諧社會中圖書館發展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0).
[3]邱冠華.大眾閱讀指導與和諧社會[J].圖書館建設,2006(5).
[4]于鳳英.發展圖書館事業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