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鳳
(揚州職業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對于法律的需求日趨頻繁,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的人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很少求助于律師,而是尋求“人情救援”,結果導致相當部分的問題和糾紛難以解決。而高職法律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積極探尋高職法律專業與社區法律服務結合的優化模式,不僅能夠解決當前社區法律服務存在的若干不足,而且使高職法律專業的學生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比如美國的“法律援助診所”就是在法學院的指導下創建,一方面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為貧民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以診所教育方式提供法學教育。可以說此舉甚至為高職法律專業的就業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進入21世紀以來,高職法律教育發展勢頭良好,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實用型人才。但是在現在的法律教育中,高職法律專業面臨著發展困境。
1.1 傳統的教學方式與高職法律教育的目的相背離
傳統的法學教育重視法學基本理論的講授和律令詮釋,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對于所要講授的知識逐一宣講,引經據典,學生在老師的“狂轟濫炸”下被動地接受,師生之間缺少交流。考試也只是側重于對學生記憶力的考查,對相關知識不能真正融會貫通。及使有些老師選用案例教學,但所選案例也是毫無爭議的,學生當然不能從中學到實務操作的技巧。
1.2 落后的教學環境制約了高職法律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
目前很多高職學校教學軟硬件建設無法滿足高職人才培養要求,進而使相關教學改革無法進行。
首先,在“軟件”方面,一些學校,一些主干課教師雖然接受過系統的法律知識的培養,理論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從事審判、檢察或律師等實務工作的較少,不具備“雙師型”資格和素質的要求。他們自身的實踐知識和經驗欠缺,向學生傳授知識主要以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為主,而沒有能力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其結果是導致高職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嚴重缺乏。
其次,在“硬件”方面,由于招生存在問題,高職學校的經費普遍不足,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緩慢,有的甚至就是紙上談兵。法律專業學生在校內迄今沒有一個實訓室,有的院校雖然建立了模擬法庭,但教學設備陳舊、落后,頂多只有多媒體設備、速錄機、投影儀、攝像機等,完全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通常的畢業實習流于形式,時間過短,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又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指導,有些學生并未實際實習。
1.3 嚴峻的就業形勢壓縮了高職法律教育的發展生存的空間
眾所周知,自《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律師法》都相繼作了修改之后,規定只有法律本科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全國司法考試。這項制度的確立無疑是大大地壓縮了高職法律專業的生存發展空間,作為高職院校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在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本科學歷后才具備報名資格,因此很多高職法律專業的學生想畢業后進入司法系統的初衷根本無法實現。
另外社會對于法律專科的畢業生的需求也在逐漸減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目前法律服務市場中,主要以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為主。其中法律工作者立足基層社區的法律服務,其執業中存在許多弊端。
2.1 隊伍數量在不斷減少:近幾年由于沒有再組織新的考試和考核來吸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再加上近幾年鄉鎮機構改革,人員分流以及自然辭職退休等。導致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隊伍明顯減少。
2.2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業務素質水平已經不適應新的社會形勢需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普遍年齡層次高、學歷水平低、知識更新慢,而目前基層社區,特別是農村已經呈現出經濟成分多元化、征地拆遷涉農矛盾尖銳化、婚姻鄰里糾紛錯綜復雜等諸多問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明顯顯得力不從心,對于當事人的法律服務需求不能完全滿足。
2.3 基層法律工作者介入法律服務,沒有法律依據,不符合現代法治社會的要求。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只有律師,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可以擔任辯護人。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被委托為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而基層法律工作者作為一門職業,以獲取報酬為目的,顯然不在上述法律規定的人員之列。
2.4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水準有待提高;有些法律服務工作者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公正,一心只向“錢”看,服務質量不高,不能很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另外,社會民眾對市場化的法律服務支付能力不足,糾紛發生以后由律師為社區提供高品質的法律服務是最為理想的,然而這是不現實的,律師服務是一種高智能勞動,收費居高不下,一般民眾缺乏足夠的支付能力;法律援助范圍有限,目前法律援助存在隊伍數量不足、受援助對象特定等問題;行政主導的普法活動收效甚微,我國從1986年開始,大張旗鼓地在全民中開展普及法律的活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眾的法律意識。但是這種以行政為主導的普法活動帶有非常明顯的“運動”性質,不能形成長效機制,往往收效甚微。
高職法律專業的學生身處“象牙塔”之中,處理一些實際的法律問題趨于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這不利于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因此走進社區,用所學的知識服務社區是一十分有利而又可行的舉措。
3.1 從社區需求解決來看
首先,在糾紛矛盾的解決方面;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社區群眾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和產生的各種矛盾糾紛日益增多,居民群眾涉法問題大幅增加,如房屋維修糾紛涉,環境污染糾紛,人身財產損害糾紛,物業服務糾紛等。這些糾紛具有多發性、群體性和難以調處性等特點,因此,社區群眾渴望用法律武器解決糾紛矛盾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法律院校服務社區有著其特有的“天時、地利和人和”,有充足的時間便利,充足的課程實踐時間,固定的寒暑假,可以為社區提供長期的法律服務;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團隊,包括傳道授業解惑的法學教授、求知欲強烈的法律專業的學生,以及“雙師型”的法律老師;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來自于基層社區和偏遠農村學生走進走進高職院校,他們對基層社區的情況比較了解,也更能找到合適的途徑和切入點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服務。
其次,在社區管理方面;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社區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標志。維護社區穩定,實現社區有序管理,以及促進社區健康發展,需要社區法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隨著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區作為轄區基層管理的載體,管理任務越來越重,首先是社區成員自治事務管理,如治安、環境、物業、人口、生活等等,還擔負著一定的行政工作的管理,如計劃生育、流動人口、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等等。各種社會問題使社區管理職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軌道。法律之所以被信仰關鍵在于法律的被接納,法律的被接納關鍵在于法律的被理解。[2]法學的實踐性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與社區法律人才培養有著內在的契合點。
3.2 從高職法律專業發展來看
首先,參與社區法律服務促進了高職法律專業的教學改革;強調能力本位、強化工作過程、貼近工作崗位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3]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根據社會需要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探索和建立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為目標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必然趨勢。
法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案例研討、模擬法庭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深入理解,縮小學院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的距離。在此基礎上將實踐范圍延伸到社區,落實服務基地,建立穩固的社區服務網絡,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社會領域里接觸到性質更為復雜、形式更為多樣的真實案件,從而提高自己分析推理、運用法律的實踐能力。
其次,社區法律服務提升了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法律援助等社區法律服務活動,使學生走入社區,走向社會,接觸各類人群、各種法律問題,學生必須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再用所學的知識去為社會公眾服務,這是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法律運用于實踐的全過程和細節,學生的職業技能大大提高。
最后,社區法律服務增強了高職法律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社區從事法律服務中,學生深入社區,走向社會,接觸各類人群和各種法律問題,對于提升學生在人際交流、公共關系、組織能力、團體意識等方面大有裨益。這些恰恰是課堂教學所欠缺的一面,卻又正好是實習實訓活動所突出的教學優勢,二者相得益彰,就業競爭力大幅提高。
和諧社區的發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進,高職法律院校有著天然的、充足的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的資源,但是如何合理運用這些資源,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4.1 依托社區建立法律服務基地:在城市可以依托街道法律服務所,在農村可以以鄉鎮司法所為依托建立院校高職院校法律服務工作站或者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平時學校定期組織師生來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服務,寒暑假以及畢業實習時可以安排學生到各個社區法律服務基地集中為社區提供各種形式的法律服務。
4.2 明確社區法律服務的基本范疇:社區法律服務基地是設立在基層,為廣大群眾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的機構。其基本職能包括,提供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援助、提供勞動就業指導、協助社區管理、協助司法機關進行社區矯正、調解社區糾紛、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等。
4.3 通過相關舉措積極引導高職法律專業畢業生走進社區: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為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很多省份啟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因此可以借鑒這種舉措吸引高職法律專業的學生進社區。或者也可以嘗試著改革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放寬考試條件、減輕考試難度,準許高職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如沈陽市和平區“法律服務干事制”。
法治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社會的法治化包括方方面面的法治化,社區服務發展也不能例外,因此完善社區法律服務制度的建設,是實現社區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整個社會走向和諧的重要環節。
[1]周寅,劉莉.法學專業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與法律援助相結合的實踐模式探討[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0年9月,第25卷第5期.
[2]王艷慧.關于大學生法律志愿服務進社區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3).
[3]李華明,李莉.社區服務:高職法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新探[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11月,第25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