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偉
(新疆消防總隊培訓基地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近年來農民失火犯罪案件時有發生。 據統計,2003 年至2011 年,全國法院共受理農民失火犯罪案件近萬件,法院均作了有罪判決,其中最高刑期七年,最低刑期拘役一個月。 失火案件給國家、集體和個人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為有效防止農民失火犯罪案件的發生,保護農民的利益和山林資源, 現對近年來農民失火犯罪案件的特點、原因、法律適用進行分析,并提出預防對策。
1.1 毀林數量大。 在受理的失火案件中,全部是燒毀了樹木和其他經濟林木,每個案件的毀林數目都比較大,少則十幾畝,多則幾百畝甚至上千畝。
1.2 秋冬季節多。據統計,農民失火案件發生在9 至12 月份的秋冬季節,且多數為燒自留山、地的茅草引發失火案,此類案件占總數的62.9%。
1.3 發案時風大。 點火燒草的農戶麻痹大意,認為就燒自己清理的雜草,不會有什么問題,未料點火后,由于風大,很容易將已燃的火吹到附近的山上,引起失火燒山。 如65 歲的徐某某失火案,案發時,徐某某在自己的自留地邊燒雜草漚火灰,沒料到點燃火后不久,因風大把火種吹上了附近的林木,釀成山林火災。 造成失火面積77 多畝,損失達21787 元。
1.4 經濟損失重。發生失火案時,造成的直接損失是巨大的,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如50 歲的劉某某,在沒有做好防火措施的情況下,在送葬過程中放鞭炮,因風大,火勢燒著旁邊的山林,引起了山林火災。 經群眾奮力撲救,才將山火撲滅,整個山火造成失火面積585 畝,受損油茶林541.5 畝,直接損失總價值216600 元,間接損失無法估算。
1.5 女性犯罪少。 在受理的失火案中, 女性犯罪占總數的0.7%。
1.6 中老年人多。 據統計,失火案犯中,40 歲至80 歲,占總人數77.7%;24 歲至39 歲,僅占23%。 當前,我市農村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和姑娘大部分已外出打工掙錢,因此在農村從事農耕種業的主要勞動力僅剩下中老年的隊伍了。
1.7 文化水平低。 失火案中的被告人普遍法律意識不強、對山林防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這些人大多數不懂得野外用火要經過批準。 辦案人員在訊問56 歲的劉某失火案時,問他知道野外用火要經過批準嗎?他回答說:不知道。并說幾十年來他們在野外燒茅草從來也沒有經過批準, 也沒有發生過火災。
2.1 氣候干燥造成山林易燃是引起火災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每年的10 月至次年的3 月這段失火案件高發的時間段,恰好是秋冬干旱季節,降水少,氣候干燥,風大,農民一旦在田邊、地邊燒茅草如不注意,就極易引發火災,進而曼延為山林火災。
2.2 村民的防火意識不強、麻痹大意和過于自信是造成失火案件發生的主觀因素。 如56 歲劉某,到自己的自由地邊點火燒草,由于麻痹大意,沒有撲滅殘存火堆的情況下即回家,從而引起山火,受害面積375 畝,直接經濟損失7 萬多元。
2.3 缺乏必要的防火知識導致農民對山林防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農民缺乏山林防火野外火源“五不燒”“六禁止”管理知識,“五不燒”即“未經批準不燒;未開好防火線不燒;未做好撲火準備不燒;天氣過于干燥、風大不燒;傍晚、夜間不燒。 ”“六禁止”即“嚴禁燒火驅蜂趕獸;嚴禁燒火烤食物和做飯;嚴禁亂丟未滅火的煙頭;嚴禁上墳燒香燒紙;嚴禁夜間用火把照明;嚴禁玩弄火種和燒火取暖”,他們在思想上松懈,不遵守野外用火規定,擅自在野外用火,又不注意用火安全,致使引發山林火災。 如被告人歐陽某在掃墓時,用隨身帶的打火機點燃鞭炮、紙錢,由于當天天氣干燥風大,墳墓四周又長滿雜草,燃燒的紙錢引起周圍的雜草燃燒,火借風勢越燒越大,最終導致毀林165 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 萬多元。
2.4 失火現場遠離村莊,報警不及時乃至于消極救火,致使撲救不及時,造成山林火災。 村民的田、地離村莊較遠,而鄰近山嶺,在田邊、地邊開荒燒草時,一不小心,就會失火燒著山嶺,而此時遠離村莊,且又常常只有點火人一人在現場,而等到當事人急忙跑回村叫人去救火和報案時,火已越燒越大了,蔓延到相鄰的山上而引發山林火災了。
3.1 失火罪的概念及構成
失火罪是指由于行為人的過失引起火災, 造成嚴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這是一種以過失釀成火災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1)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從實踐來看,本罪對公共安全的危害通常表現為,危害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和既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又危害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兩種情況。 由于火的燃燒須依附于財物,沒有財物的燃燒,火勢就難以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人身,因此單純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的情況是罕見的。
2)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為。 首先,行為人必須有引起火災的行為。 失火一般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如吸煙入睡引起火災,取暖做飯用火不慎引起火災。 做飯不照看爐火,安裝爐灶、煙囪不合防火規則,在山林中亂燒荒,或者架柴做飯、取暖,不注意防火,以致釀成火災,造成重大損失,就構成失火罪。 如果在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或擅離職守;或者在生產申違章作業或強令他人違章作業而引起火災,則分別構成玩忽職守罪或者重大責任事故罪。 如果火災不是由于行為人的失火行為引起的,而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不構成失火罪。 其次,行為人的行為必須造成嚴重后果,即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僅有失火行為,末引起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嚴重,不構成失火罪,而屬一般失火行為。 最后,上述嚴重后果必須是失火行為所引起,即同失火行為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這一特征是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
3)主體要件本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成為本罪主體。 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具有從事某種業務身份的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或從事業務過程中過失引起火災,不構成失火罪。
4)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 既可出于疏忽大意的過失, 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因為疏忽大意而未預見,致使火災發生;也可出于過于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由于輕信火災能夠避免,結果發生了火災。 這里疏忽大意、輕信能夠避免,是指行為人對火災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而不是對導致火災的行為的心理態度。 實踐中有的案件行為人對導致火災的行為是明知故犯的,如明知在特定區域內禁止吸煙卻禁而不止等,但對火災危害結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發生。這種案件應定為失火罪。 行為人對于火災的發生,主觀上具有犯罪的過失,是其負刑事責任的主觀根據。 如果查明火災是由于人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如雷擊、地震等引起的火災,則屬于意外事故,不涉及犯罪問題。
3.2 失火罪與非罪的界限按照法律規定,失火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后果,是區分失火罪與非罪的界限。 這類案件情況比較復雜。 處理時,首先要查明行為人的行為與失火事件的發生有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其次,要查明損失的大小。火災的發生雖與行為人的過失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但由于及時撲滅而沒有產生危害后果,或者造成的損失輕微的,也不構成失火罪,可由公安機關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或者由有關單位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
3.3 處罰犯失火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實踐中,在失火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構成失火犯罪的情況下,一般在法定的基本量刑檔次內給行為人裁量刑罰。也就是說,失火行為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 一般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一量刑檔次內裁量刑罰。但是,在失火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的前提下,綜合考察分析犯罪行為人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如果情節較輕的, 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這一量刑幅度內裁量刑罰。 這是特殊的量刑幅度,適用于“情節較輕的”這種情況,如果綜合考察分析犯罪的主客觀方面的情節,不屬于情節較輕的,則只能在基本的量刑幅度內裁量刑罰。至于何為情節較輕,不能只看一個方面的情況,而應該綜合分析主客觀諸方面的情況,然后進行整體認定。這些情況主要包括:(1)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如是否屬于已滿16 周歲末滿18 周歲的未成年人,是否屬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等;(2)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如行為人的一貫表現,犯罪后的態度等;(3)犯罪客觀方面的情況,如犯罪造成的具體損害情況,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侵犯的對象等。
3.4 失火罪情節輕重認定標準
失火罪的情節輕重,最高法院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國家林業局、公安部關于山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和立案標準》中規定:失火造成山林火災,過火有林地面積2 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應當立案,過火有林地面積為10 公頃以上,或者致人死亡,重傷5 人以上的為重大案件;過火有林地面積為50 公頃以上,或者死亡2 人以上的,為特別重大案件。
1)林業主管部門要在風干物燥的每年10 月至次年的3月這個秋冬干旱季節,利用電臺、廣播、下鄉宣傳等形式廣泛宣傳安全用火和防火知識,以增強村民的防火意識。
2)以案說法,加強山林防火意識。 林業主管部門要主動與法院聯系,以案說法,就有關失火燒山而被判刑的案件進行講解,以進一步加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山林防火意識,警示廣大人民群眾失火燒山就是犯罪,同時也再次提醒廣大人民群眾,愛護山林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
3)重點加強對部分特殊人群的防火宣傳,如年老、文盲人員。 由于這部分人年齡大、沒有文化等原因,涉嫌失火犯罪案的情況時有發生, 因而更要對這類人員加強宣傳力度,村干部或其他家庭成員, 要擔負起對這類人員的防火教育、宣傳責任,使山林防火人人皆知。
4)一旦失火,要及時報警,減少損失,農民自發救火,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火災發生后,要及時報警,農民參與救火,也要注意方法,生命是最重要的,要在確保自己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救火,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建議建立一套以市、鎮一級林業部門為牽頭單位,各有關部門和村級居民委員會共同參與的山林火災預防體系,做到齊抓共管、多頭參與、目標明確、責任明確。 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獎勵、激勵措施,從所收取的育林基金中抽出部份作為風險責任獎金,通過這種簽訂責任狀的形式層層落實山林防火責任。
政府應有專項山林防火經費,組建山林救火隊,并進行經常性的撲火技能培訓, 以保證火災發生時能立即投入救火,最大限度的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對失火犯一方面要加強打擊力度,另一方面要考慮失火犯罪為過失犯罪, 在量刑上可以探索實行寬嚴相濟的做法,即在被告人有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判處被告人有罪但緩期執行,在緩刑考驗期間要求其對所毀林地進行補種綠化,并保證成活率在95%以上。 這種做法既對失火罪犯是一種懲罰、教育,又有利于受損群眾利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