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泉 紀保政
(東營市科學技術局 山東 東營 257000)
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東營市和中國石油大學合作建設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 近年來,園區緊緊圍繞東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努力盤活、優化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在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國石油大學科技園于2001 年啟動建設,2005 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全省三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現階段包括創新園區、勝利園區、高新園區三部分,總占地近800 畝,設施面積13.7 萬平方米,在園企業153 家,年技工貿總收入15.3 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700 個。 近年來,大學科技園緊緊把握黃河三角洲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山東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歷史機遇,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推動園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大學科技園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山東省重點服務業園區、山東省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山東省現代服務業最佳投資園區、東營市創業孵化基地等稱號。 2009 年,大學科技園作為“加快發展的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平臺”,寫入國務院批復的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2011年,大學科技園在科技部、教育部開展的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績效評價中取得優異成績, 并被列入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園區,成為全省10 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之一。 2008年以來,大學科技園兩度被授予“山東省重點服務業園區先進單位”稱號。 2011 年5 月,省委書記姜異康同志視察大學科技園,對園區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2008 年,為適應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需要,更好地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支撐引領作用,市政府和中國石油大學調整了大學科技園管理體制,提出規劃建設大學科技園高新園區。 在借鑒國內優秀科技園區建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大學科技園按照“集聚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培育創新載體、引領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和“五個一”(即依托一家骨干企業、聯合一家大院大所、引進一名創新人才或創新團隊、聯建一個研發機構、服務一個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在東營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集創新、創業、研發、孵化于一體的區域生態產業技術研發社區,即“生態谷”。 “生態谷”作為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建設項目,2010 年相繼被確定為全省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和市政府重點建設項目。 其中,“生態谷”核心功能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獲得國家服務業引導資金支持、“生態產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獲得省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國家、省級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園區服務功能,提高了綜合承載能力。 2011 年,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技術實驗室、 國家風電裝備實驗室室外實驗室、 山東-巴伐利亞清潔技術集群東營辦事處等高端研發機構紛紛落戶園區,為園區創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科技園積極整合創新資源,借力國家、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扎實做好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園區輻射帶動能力。 2008 以來,大學科技園已累計承擔各類項目19 項,獲得支持資金2900 余萬元。園區承擔了山東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油田化學品創新平臺及特色產業開發, 建立和完善了標準化實驗室4 個、中試基地2 個、生產線3 條,為全市油田化學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2011年,大學科技園“石油裝備研發產業化示范平臺”項目,獲科技部批準與清華、浙大等大學科技園共同實施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科技服務業專項—“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集成服務平臺研發及示范”項目,獲得扶持資金312 萬元,該項目也成為我國首個由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主體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高技術研發平臺的建設,吸引了一批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關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入駐園區,帶動了園區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促進了創新資源的集聚。僅2011 年,入園企業就承擔市級以上項目34 項, 獲得上級資金1779 萬元,成為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苗圃”。
大學科技園始終堅持把高端人才載體建設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措施來抓。 2008 年以來,園區啟動了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泰山學者崗、黃河口學者等為主體的高端人才載體建設,為吸引優秀創新人才參與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創造了條件。 經積極爭取,大學科技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國家人保部、博管會的批準,成為東營市第一家綜合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省科技廳批復在大學科技園設立院士工作站;園區依托山東省油田化學工程中心申報的石油精細化學品泰山學者崗進入第二輪評審;園區推薦的張貴才教授成功進入東營市首批“黃河口學者”行列,園區初步形成了管理規范、 結構合理的高端人才服務體系。2010 年,大學科技園以勝利高原公司為依托,聯合中國石油大學,啟動建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石油裝備分站,首名博士順利進站工作。進站博士岳吉祥承擔的“全液壓煤層氣鉆機研制”課題獲得山東省博士后創新項目專項資金資助, 是東營市2011年度唯一獲得資助的項目。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載體實施的“石油裝備研發產業化平臺應用示范” 被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列入2011 年度黃河三角洲地區引進急需人才專項經費首個資助項目。 中組部人才局徐家新局長、省委組織部于剛副部長對大學科技園“打造高端人才服務平臺、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一流的科技園區需要一流的發展環境。 園區把優化園區政策環境、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為著力點,大力優化園區發展環境。 經積極爭取,大學科技園連續三年通過科技部、教育部關于國家大學科技園稅收減免資格審定,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年享受該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2010 年,市政府出臺了《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優惠政策》,提出未來五年, 市級科技計劃重點支持入園機構技術創新活動,并在園區建設用地、配套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 相關政策的落實,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政策環境。 為突出科技園區高端品質,“生態谷”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集成應用了地源熱泵、跨季蓄能、光伏發電等八項節能技術,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示范園區。 大學科技園先后被評為“市低碳生態小區”和“山東省建筑節能示范園區”,并成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 為營造園區崇尚創新的文化理念,園區創建了創新論壇,開展了創業大賽,設立了圖書館、電影院,豐富了園區文化生活,得到了入園機構的好評。
進入“十二五”, 大學科技園迎來了實施黃藍兩大國家戰略、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園區將以實施國家戰略為契機,以開展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動力,認真貫徹國家科技、教育、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加快創新資源集聚和整合,加強園區規范化建設,努力提升園區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園區核心競爭力。力爭使園區可支配土地達到1500 畝,建成設施面積40 萬平方米,在園企業達到300 家,實現技工貿收入30 億元, 將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全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示范區、全省科技服務業重點園區、全國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