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郭勤
(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 陜西 西安 710032)
中共在十八大中提出“兩個一百年”的概念,即在建黨一百年時,實現中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在建國一百年時實現全面現代化。在政治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創建完善黨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經濟發展中,支持各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平衡發展。這是是新一代領導人對于中國未來幾十年的設想,我黨已明確指出當下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并做出了科學的部署與規劃。對于“21世界中葉的中國現代化應是什么水平”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曾這樣回答:“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到本世界末,花二十年的時間,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這個基礎上,再花五十年的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什么?就是說,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今天的領導人也向全國人民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中國經濟發展東西不均,為實現民族理想,筆者認為,未來五十年中國的發展重點應該放在西部地區,理由如下:
鄧小平同志說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面積53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7億,其中少數民族有46種。西部地區深居亞歐大陸腹地,又處國防前哨,在歷史上就曾有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通往中亞、西亞、南亞、北非和歐洲。在現代,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則成為我國東、西雙向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少雨,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水資源儲量占全國的83、2%,塔里木、準格爾、柴達木、四川等盆地的石油、天然氣儲量之多引起全世界各國的矚目。新疆煤炭預測儲量為16000億噸,占全國煤炭儲量的36%,居全國各省之前。青海、西藏的太陽能資源和風能資源亦居全國前茅。西部地區的礦物原料資源如鎳、鉑、鎂、鋰、鈦和稀土等礦物的儲量均居全國的首位。
然而,大自然給予西部地區如此豐厚的自然資源并沒有使西部地區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相反,由于缺乏資金開發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使得這些資源要么處于睡大覺狀態,要么因開發技術和水平落后使大量資源被白白流失掉,造成極大浪費。由于缺乏投資的有效拉動效應,目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已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絕對差距在不斷擴大。
西部地區的工農業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的13.8%,糧、油、肉、鋼、發電量占全國的16%-18%。交通運輸很不發達,客貨運輸量比重很少,2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總數僅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0%。科學技術力量十分薄弱,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居民文化素質低。由于長期以來亂砍濫伐森林,嚴重破壞了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得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全國700萬貧困人口中有80%生活在西部地區,扶貧度深,返貧度高成為西部地區的真實寫照。
鄧小平同志曾談到,東部經濟可優先發展,一部分人可先富起來,從而帶動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現在是時候用東部發達的經濟帶動西部發展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談到,人民有權利要求高好的生活環境,更穩定的工作,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孩子們要茁壯成長,受到更好的教育,概括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全國的和諧發展和經濟繁榮,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是新一屆領導人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而要實現這一理想,發展西部必定是重中之重,只有西部像東部一樣實現社會富裕,才能最終實現全國的共同富裕,才能使得全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寧夏回族自治區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中阿經貿論壇,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十八大會議舉辦期間,談到全面小康問題時,表示有信心與國同步,抓住機遇,發展寧夏。甘肅省亦緊抓時代機遇,為解決全省80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40萬干部下基層,大力開展“聯村聯戶,富民為民”行動。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已趨飽和的今天,西部各省正躍躍欲試,舉全力響應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上所講“親手創造未來”的號召。陜西省作為西部的重要省份,著力構建“關中產業帶”,已逐步加強優勢整合,實行錯位發展,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及其所在的中心城市為主體,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設了有關中特色的產業群和城鎮群,提高了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增強了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在加強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建設中,已把開發區建設、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來,使三者相輔相成、協調發展。關中各市皆強調經營城市的理念,已逐步建成了具有較強聚集力和輻射力的中心城市。尤其是西咸新區的建設,完成了產業集聚,對帶動大西安都市圈,乃至整個西北五省都必將發揮不容忽視的作用,更是極大地響應了中央開發西部的方針。
科學發展時代的變化表現為3方面,即改革的主題由 “發展”到“和諧”;改革的性質由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到對生產力的調整;改革的手段由差別化(一部分地區與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融合化(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貧富一體化)。可持續發揮具有四個方面的特性:未來性(關心未來各代的福利);平等性(經濟利益在代內和代際的公平分配);區域性(發達國家利用或耗竭了大量的自然資本,卻將成本分攤給世界共同承擔)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現如今,各國之間的經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挾制。如日本上演的釣魚島鬧劇使其出口低迷,影響了國內的生產及就業,中日關系惡化,智庫預測日本經濟衰退將長期化,其債臺高筑的情形難以在短期內緩解,且日本政治的混亂也拖累了其經濟的有效發展,則作為日本鄰國的中國,對日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再如美國即將開啟的“奧巴馬2.0時代”,奧巴馬總統連任后,增大了對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外交投入,對中國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西部的落后必然成為中國與世界抗衡的一塊軟肋,要科學的、均衡的、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發展西部。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世界的目光關注著中國,中國的目光關注著西部,在未來的五十年中,西部經濟是否得到有力發展,將極大的決定著中國是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4).
[2]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鄧小平經濟理論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7).
[3]李廉水,[美]Roger.Stough[M].都市圈發展,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