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虹趙 珂
(1.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 陜西 西安 710032;2.四川農業大學政治學院 四川 雅安 625014)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中的倫理政治型范式不但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道德高尚、理想遠大的先賢君子,同時,也使中華民族被贊譽為禮儀之邦而揚名天下。但是,其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導致不同政治等級的人群只能安守本分,不能逾越森嚴的等級規范。因而,宗族等級制的保守性、封閉性、排外性十分突出。另外中國倫理政治型文化衍生出的官本位、論資排輩、裙帶關系等不良觀念和風氣也影響了中國的健康發展。當前,我國正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階段,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發揚和繼承下去,把其理念蘊含的現代價值充分發掘出來,使之成為我們現代發展的力量源泉。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立足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基礎之上,在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后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倫理政治型范式中包涵的和諧思想不僅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歷史文化條件,同時也為今天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第一,人與自身的和諧是倫理政治型范式中和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就是指人性可以通過正心、修身等規范人的行為達到向善的目的。之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可以通過引導和發展人的善端之苗去培養人自身的美德。而孔子所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則表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正當的欲望,以正當的方式追求也是值得肯定的,這樣才能達到個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但他同時也指出“欲而不貪”,不提倡人們有過于放縱的欲望和想法。如今人們在追求欲望和物質利益的過程中,要掌握適當的度,不能貪得無厭,更不能見利忘義,要以道德為準則從而達到提高自身修養的目的。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提出的人要全面發展,包括各項素質的提高,各種能力的全面發展,這些中最基本的一點就是達到人身心的和諧。如果沒有個人身心的和諧,人就不會得到全面自由健康的發展,也就談不上社會的和諧。倫理政治型范式中的身心和諧思想對豐富當代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內涵,以及如何正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第二,倫理政治型范式強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觀點,就突出體現了人際交往中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原則,他提倡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要從整體上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特別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就明確的指出了和諧是允許多樣性存在的,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而孟子所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明確的指出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同心協力,就能無往不勝,表達了孟子對實現“人和”,實現“社會和諧”的強烈愿望。之后墨子所倡導的“兼愛”也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友愛,最終形成一個相親相愛、誠信和睦的社會人際環境。因此,倫理政治型范式中豐富的人際和諧思想,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當代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思想資源。
第三,倫理政治型范式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是和諧思想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重要闡述。《禮記》中記載:“草木以時伐焉”,而孔子則提出“釣而不網,戈不射宿”,以及史書上記載的“網開三面”的典故都體現了古人善待自然萬物的態度,體現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蘊含著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符合人類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萬物都能生長發展。現代和諧思想也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強調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可以正確地認識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自然、尊重自然,最后才能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互利。“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確立生態文明的觀念,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四,倫理政治型范式中主張“和萬邦,與鄰為善”,體現了國家外部環境的穩定與和順,希望天下萬事萬物的和諧共處,進而萬國安寧與繁榮發展。孔子提出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孟子所提出的“仁者無敵”和“以德服人”的觀點都主張以仁德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墨子在《非攻篇》中,列出了“好戰大國”對別國進行掠奪戰爭的種種罪狀,對武力、侵略等行為進行了堅決的批判,提出了熱愛和平的“非攻”主張。現如今在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對話中,正需要發掘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優勢,在世界多種文明、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共存的情況下,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建立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信任擴大自身的影響,和諧共處、取長補短以達到緩解沖突、求同存異的目的,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世界和平共處、各國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營造出和平的外部環境。
十六屆四中全通過的《決定》,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深化了人類長期以來追求的社會理想認知,創新和揚棄了中國傳統文化倫理政治型范式豐富的和諧思想。體現出我黨對“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一理念的全新認識。同時,也是我們黨對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新的詮釋。對于黨執政地位的穩固、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諧”能夠帶動社會的發展,“和諧”能夠孕育出美好的事物,“和諧”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富有詩意。只有政治、科學、軍事的和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科學技術才能不斷得到創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只有不斷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人自身身心的愉悅,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寬容,人與自然的共生依存。這些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
實踐證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的和諧,不斷堅持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二是,社會關系的和諧,要堅持用公平、公開、公正的態度來正確處理人民群眾內部矛盾,解決好各種利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使社會更加安定有序;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發展這四者的關系,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包容性、整合性和感召力,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倫理政治型范式中優秀成分,以及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30多年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這個歷史背景下,不僅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新的利益主體和群體,使得經濟結構、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分配方式、人們的價值觀等呈現出多樣化、多重化的特點。當前,正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需要和諧文化作為強有力的推進劑,使社會更加團結和穩定。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文化發揚并繼承下去,把其中所蘊含的現代價值充分發掘出來,進而不斷的豐富和諧文化的內涵。從而真正實現,人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孫建樂.中國傳統文化概要[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8(1).
[2]陳黎東.論現代和諧思想的傳承與超越[J].中州學刊,2008(9).
[3]孫波.論墨子的社會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6).
[4]王小依.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與和諧社會構建[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8(6).
[5]王衛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J].安徽文學,2008(4).
[6]孫百亮.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重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困境與出路[J].天府新論,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