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芳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2.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金融系 河南 鄭州 451464)
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河南省也多次推出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些年來,河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5年~2010年間,全省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達到了17.1%、17.1%、15.5%、15.1%、15.9%,高出同期全省 GDP增長3.0、2.5、3.4、4.4、3.7個百分點,在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文化產業單位數不斷增長,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17196個,比2008年增加951家。全省文化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2010年從業人員46.03萬人,比2008年增加4.22萬人。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年增長4.97%,高于全社會從業人員1.3%的增長速度。
從文化產業的主要行業情況看,2010年與2008年相比,兩年間全省音像制品出版業增長了186.2%;電子出版物出版業增長了49.8%;新聞業增長了37.8%;圖書出版業增長了15.8%;報紙出版業增長了77.9%;期刊出版業增長了81.8%;其他出版業增長了279.9%。這些行業的快速增長,對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制造業中,兩年間全省工藝美術品制造業增長了81.6%;玩具制造業增長178.6%;樂器制造業增長70.9%;機制紙及紙板制造業增長31.1%;手工紙制造業增長65.4%;包裝裝潢及其他業增長69.5%;印刷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62.1%;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增長50.8%;復印和膠印設備業增長373.3%。在文化服務行業中,兩年間全省互聯網信息服務增長了198.2%;無線廣播、電視增長392.1%;會議及展覽服務增長150.3%;社會人文科學研究增長192.2%;其他專業技術服務增長271.3%;文藝創作與表演增長61.7%;群眾文化活動增長62.9%。數據顯示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作為促進傳統產業創新的先導產業之一,形成了推進新興產業崛起和發展的新亮點,較快地引起整個產業結構轉型,而且促進其他產業的轉型的特點。
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雖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很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河南省GDP總量在全國個省份中排名還比較靠前,但是河南省財政收入并不高,因而用于文化產業的投入也就比較有限??墒?,對于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來說,卻是高投入高產出的事情,尤其像數字化出版、網游、動漫等產業,如果不投入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產出。而且這些產業還需要不斷的進行新產品開發以及新技術的研發,這就又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目前我省文化產業的融資方式還比較有限,財政資金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財政資金投入的有限、投融資平臺的缺位,都會制約到我省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所在,也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而目前我省文化類企業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全國知名的大型文化類企業少之又少,多數企業大而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河南是一個旅游業比較優勢的省份,但是對于這些景區的開發利用缺乏創新、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導致問題百出,一些負面報道頻頻見于網絡、報刊。這些都是文化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這也說明我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河南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可宣揚開發的特色文化資源還是比較多的,但是目前河南省在整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上缺乏統一意識、深度不夠,還處在低級的開發階段,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首先,各類文化企業規模大小不一,水平也層次不齊,大大小小的企業不少,可知名的企業甚少。其次,各地區間、各企業間缺乏密切的聯系與統一規范的管理。這些都造成了文化資源利用上的分散化、無序化,不利于培育大型知名企業。
文化產業是一個需要創意,需要創新的產業,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產品才能創造效益,得到市場的認可??墒俏沂〉奈幕a業,缺乏產品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經營與管理體制都跟不上市場的發展,也就難說經濟效益了。整個文化產業還沒有形成按照市場需求來配置資源的機制,產品在推出時市場調研不足、可行性論證不夠,難以順應消費者的需求,另外在新興的文化業態如數字出版、網上書店、動漫游戲、移動多媒體等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跟不上新時代的需要,缺乏創新與超前意識。
由于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不像工業產業那樣容易顯現,所以導致有些政府部門對文化產業重視不夠,在思想上缺乏積極主動性。部分管理者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形成了一種等、靠、要的消極模式,政策緊的時候就推一推,查的嚴的時候就動一動,當然也就別指望有什么管理的創新了。我們國家多次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但是相關部門還是思想認識不足,也導致了文化產業發展動力缺乏。
文化產業的特性是注重內容、思想和創意,需要管理人員具有很好的策劃和行銷能力,但實際情況是,河南省多數文化企業都缺乏懂管理有創意的復合型人才,這些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進步。首先,我們缺乏在全國知名、有影響力的文化大家,在人才的引入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機制,企業沒有能力也不愿意花大價錢去引進這些高端人才。其次,我省自己培養出來的文化類人才,象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優秀大學畢業生這些優秀的人才都向省外流動。我們的企業留不住人才,企業就發展緩慢,發展越滯后,有才華的人就越不愿意留下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目前我省在文化產業投入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所以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額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一是鼓勵金融機構向文化產業貸款,根據放款金額設定不同的等級,根據等級的不同由財政給予貸款貼息或項目補貼。二是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對民間資本投入到文化產業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另外,還可以設立文化產業引導基金,仿效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做法,由財政注入一部分資金,其他主體投入一部分資金,共同出資文化產業,但政府不負責運營管理的事情。
在大家的思維模式中可能認為文化是政府的事情,應該由政府操辦,一手管理,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文化類有些產業是公益性的,有些產業是市場性的,在不同的類別中,政府所應該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要定位好政府在不同產業的職能。首先,在純公益類的文化產業,就應該有財政全資投入,全面管理和運營,這樣才能為全民提供滿意的文化產品,因為這類產業,沒有利潤,私人資本不愿進入,即使政府給予補貼有私人經營,也會經營走樣,所以這類產業不能放開。其次,對于非公益性產業,應該交由市場管理,政府只起引導和監管作用,政府部門要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管理“社會”轉變。
我省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只不過是還沒有被很好的挖掘,展現其經濟價值。因此要對現有的資源組合模式進行思考、進行完善。可以考慮重點將資源打包,重點培育幾個龍頭企業,以大企業、大項目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篩選中一批較大的項目,作為重點發展對象,然后讓大企業對小企業進行兼并、整合,將不良資產剝離,形成優質的大企業、大集團,再將這些大企業推向市場、推向省外、推向國外,從而帶動我省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省文化產業還主要是以傳統文化產業為主,新興文化產業培育緩慢,要采取措施,改變現狀,優化產業結構。一是,要繼續做大做強傳統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業,力爭通過整合,打造幾個知名的河南旅游品牌,把旅游業打造成河南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二是,要積極發展和培育新型文化產業,要逐步提高網絡服務和信息咨詢業、文化電子商務、電子出版和數字娛樂等新興服務業的比重,逐漸將其打造成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單純的財政資金已經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尋找新的融資途徑。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也越來越活躍,可以鼓勵和培育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首先,可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政府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上市強的準備輔導和培育服務,并鼓勵企業利用債券市場,通過發行公司債券或項目債券的方式融集所需資金。其次,是風險投資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吸引海內外各種創投機構對河南文化產業投資,由于創投機構比較專業,他們的進入一方面帶來大量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先進的管理經驗,能夠很好的促進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要破解我省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必須要在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上多下功夫。一是,要形成一個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重視人才、尊重知識,創造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惜才、愛才。二是,重視人才的引進,可以花重金從國內外引進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尤其是外向型、高技能、復合型、高層次人才。三是,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可以設立培訓班,對在職員工定期進行培訓;依托河南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企業培育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1]李芳凝.中國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2011:39(4).
[2]熊小芳.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效率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1:29-37.
[3]相關數據見于河南省統計局網站[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