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福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8)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的轉型速度也隨之加快。與此同時,新的社會需求與社會矛盾也顯現出來。為了促進中國社會健康發展,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管理理論與執政理念。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發表的講話中強調,要“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同年的全國兩會上,“社會管理創新”一詞首次以重要篇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7月份剛剛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社會創新管理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份關于創新社會管理的正式文件。
社會建設如何進行?學界討論熱烈,專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形成多種觀點,可謂仁者見仁,但歸根結底,都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而要達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標,就必須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國家進行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滿足民眾對社會服務的新要求,所有這些都需要由從事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人員——社會工作者來實現。社會工作者成為整合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協調社會關系、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相關數據顯示,一方面,我國社會工作者的數量嚴重不足,在發達國家的專業社會工作者數量,是每1000人配備2.3人。按照這個水平,中國需要300萬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另一方面,大多數社會工作者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有限,很多實際社會工作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較落后,難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的服務。最近幾年,在北京等許多大城市招聘了許多大學生社工,但是真正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學生非常少。根據白新睿的調查,雖然大學生社工在年齡結構、知識素質、學歷結構等方面顯著優化了社工隊伍,但僅有8.5%的大學生社工專業對口。[1]
眼下,正是全國社工人才數量和素質都需要大幅度提升的關鍵時期?!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將社會工作人才納入黨和國家人才發展大局,作為我國的6支主體人才隊伍之一進行全面部署:到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300萬人。[2]
因此,發展我國社會工作,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我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完善的使用機制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為建立一支專業化、職業化、行業化、本土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國家進行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民眾對社會管理與服務事業新需求的涌現,近十幾年來,此類專業發展迅速,以本科社會工作專業為例,1988年只有4所大學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而時至今日,社會工作本科專業已達253家,每年畢業生達一萬多人。高職高專公共事務管理類個專業的辦學院校達到450家,每年畢業生達兩萬余人。發展速度令人驚喜。應該說,此類專業人才培養數量的“大躍進”是一件好事,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培養質量問題較為嚴重。
僅以本科社會工作專業而論,諸多開辦社會工作專業的學校,其教師隊伍對這個專業的知識素養很令人擔憂。辦好一個專業,一般說來,起碼需要10名骨干教師,250多個本科社會工作專業,以平均8名教師計,其專業教師總數應該在2000人以上,而國家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并沒有設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這就決定了這個專業的多數教師并沒有受到系統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實務的嚴格訓練,而是從相關專業轉入的。而那些從國外獲得的社會工作專業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教師數量極少,并且還存在著所學內容未必能與中國情況相適應的問題。這樣的專業教師隊伍所培養出來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是否能充分符合我國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事業發展的需要?
再如,社會工作作為與社會服務一體化的助人服務的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理論、方法和價值觀都源自西方,我們在中國發展社會工作的專業性服務,那些源于西方社會的理論、方法與價值取向是否符合我國國情與民情?雖然學界在不斷探索,但至今還沒有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及價值觀。在此背景下培養出來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一旦進入實際的社會管理與服務崗位,是否可以全心全意地有效開展本職工作?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
高職高專中的公共事務管理類各專業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高職高專的辦學宗旨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推崇產學結合,強調“訂單式培養”,要訓練出可以直接進入一線工作生產崗位的高級勞動者,所以對其教師的要求是“雙師型”的。但實際上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仍然偏低,解決這個問題,成為保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之一。
盡管我國每年培養上萬名社工專業大學生,但因各種原因,大部分畢業生最終并沒有走上社會工作崗位。究其原因,就在于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類專業與理工類等專業學生的就業環境存在明顯的區別。理工類專業學生就業可以直接面對產業所需的人力資源市場,國家經濟政策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產業發展情況,成為求職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招聘新員工的社會環境,政府權力要隱于背后,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直接互動,即能落實學生就業事宜。
而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政府權力則必須與用人單位同時處于前臺的位置,與畢業生發生互動,才能落實學生的就業事宜。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性工作崗位,屬于公共事務管理與服務之列,有相當一部分工作崗位必須由政府提供。如中國香港政府設有“社會工作者”崗位,由政府發工資,日本設有“社會福祉士”之類的工作崗位,也是由政府出資。
民政部2011年做了很多試點性探索,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習香港等地的先進經驗和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深圳實行的政府購買服務,“以社會組織運作為主推進社會工作”,以及在上海試行的“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同推進社會工作”的開展城市社會工作的模式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政府是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主導者或崗位提供者,政府處在相關專業學生就業的前臺位置,由政府出資,設置社會工作崗位。
“北京大學生社工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待遇保障不夠完善、成長路徑不明確,是受訪者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68.9%的大學生社工認為自己的薪酬待遇、獎懲措施、社會福利未被落實;91.8%的受訪者希望“完善制度,居站職能分開,發揮大學生社工優勢”。[3]
國家進行社會建設與民眾對社會服務的新需求,對社會管理與服務類專業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提出了要求,相關專業畢業生要在學有所用的崗位上就業就是一個硬道理。但目前政府仍處在試點階段,在全國范圍內,總體上由政府提供相關工作崗位或購買相關服務的制度安排還沒有出臺,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推行起來難度更大。這成為當下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類專業學生培養與就業工作的最大瓶頸。
當下,中國雖然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及其家長的就業理念還停留在精英教育時代。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當時的理念是“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在當下畢業生自主擇業,人才市場化之后,仍有許多畢業生受傳統文化中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思想影響,不愿意從事社會服務性的行業,當時選擇公共事務管理或者社會工作專業,是為了將來能夠從事“管理”工作,或者是對社會工作感到比較時髦,將來能夠留在大城市工作。抱著這種思想選擇職業,其就業觀念肯定不能適應現實的社會需求。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以畢業后當公務員或企業白領為榮,特別是從事社會服務性職業,屬于伺候人的職業,低人一等,總覺得不夠體面或不太光榮。如某民間敬老院出資委托某高職院校培養的老年護理人才,這些學生上學得到委托單位的資助,但在學生畢業時,很多學生單方面毀約了。原因何在?除了誠信問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縱觀國際化的現代世界,社會越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社會分工就越細致,過去很多家務勞動,都走向產業化、社會化。如“婚慶公司”、“家政服務公司”、“搬家公司”之類的服務性產業,以及“月嫂”之類的工作崗位,在改革開放之前最發達的中國大都市,都是不可想象的?,F代社會的工作者之間,其實就是相互進行專業化服務,以求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使人們共同更周全的社會服務,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從廣義上講,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一項社會服務。只要靠誠實的勞動,在顧客需要的時候,以顧客喜歡的方式為其提供服務后產品,讓顧客心甘情愿地花錢購買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就都是光榮的、體面的工作。家政服務者、婚慶服務者、殯葬服務者、老人護理服務者、智障及殘疾人服務者、弱勢群體服務者等等,與其它職業工作者一樣,都是光榮的社會服務性職業。
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時代,大學畢業生必須要以面向一線生產勞動崗位,做一名高素質高質量的社會服務者為榮。中國社會發展了,社會資源和工作崗位的“蛋糕”越來越大,社會提供的和需要的工作崗位就越多,對高素質高質量的一線生產勞動者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多,大多數的高校畢業生,特別是高職高專類院校的畢業生,必然要走向技能型、服務性的工作崗位。這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畢業生最為理性和現代性的職業觀的核心。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類專業畢業生尤其如此。
[1]大學生社工遭遇“水土不服”[J].中國教育報,2011-11-28.
[2]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3]大學生扎根社區亟待政策給力[J].中國教育報,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