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莉
(山西省農業機械化學校 山西 平遙 031100)
中職學校學圖書館是學校的信息資料中心,是直接服務于教育教學和教學研究的重要設施。 圖書館的工作就是收集、保存書刊資料,它的職能就是傳遞科學信息。 因此中職學校圖書館必須服務于教學,針對各科的教學需要,那么,如何強化中職學校圖書館在教學中的作用呢?
圖書館藏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中職學校的圖書館藏書體系中,既要體現出于社會時代發展具有職教特色、專業性特色、綜合性特色的書籍,又要在藏書的選取上要注意堅持正確的積極的思想、 科學方針,使得藏書結構文理得當,結構合理。 因此,抓好圖書采購非常關鍵。 在選擇圖書時,一定要注意選擇科學性強、觀點正確、內容新穎、實用價值大的圖書資料。 而完善圖書館的藏書結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專業配置尤為重要。 為此,要調查研究,多征求教師的意見,因為他們最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需求;還可以建立“圖書采訪記錄”,把教師暫時購不到的書記錄于此,以便在書店中尋求。 買書時,采購員可帶各科教師代表到書店中指導購書,這樣可克服盲目購書的現象,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現代圖書館必須有適合網絡環境的專業人才。 應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具有較高的信息處理能力,外語水平及計算機水平。 信息時代掌握現代技術,提高服務技能,是館員的職責要求。 建立館員繼續教育管理機制,加強對館員繼續教育的管理,也是圖書館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 圖書館員要不斷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裝備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帶有特色,富有個性。 應改變傳統的“面對面”,“一對一”的借閱服務方式,形成服務形式多樣性。
應扭轉以收藏文獻種冊數為衡量圖書館規模、 等級、服務能力的思想觀念,樹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為標準評估圖書館工作的觀念,大力倡導開拓進取,無功便是過的觀念,自覺運用新觀念去指導工作,強化服務意識,將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引向深入。
有技能、 有專門技術而無道德修養的中職生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 因此,中職學校圖書館要積極配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動參與、配合學校各種德育活動,把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到圖書館各項服務育人活動中去。 圖書館作為中職學生課外活動的主要場所, 本身就是最好的潛在課堂。 對于學生來講,這種無形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從一定意義說,也比有形教育更為有效,其功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中職學校圖書館在當今形勢下,要擺正自己的定位,在充分發揮情報職能的同時,正確認識圖書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學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潛在課堂,它能使生活在校園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心理因素等方面,向著健康而有序的方向發展。 校園文化與圖書館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全方位體現德育教育。 加強兩者之間的宣傳導向教育力度,利于增強圖書館與學生之間的凝聚力。 中職學校圖書館可結合一些大型紀念活動開展相應的活動,可收到良好效果,這樣既繁榮了校園文化,又發揮了圖書館第二課堂的作用。 圖書館還可利用館藏優勢,主動配合學校開展各種健康的文化活動;注意圍繞學生社團活動,有針對性地提供文獻信息服務。 中職學校圖書館要逐步拓展服務方式,擴大服務范圍,自覺地把圖書館各項工作與校園文化聯系起來,積極參與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圖書館作為文明的殿堂,德育的陣地,必須進行規范管理。 中職學校圖書館應該制定館員的道德規范,建立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用以激發全體館員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積極主動的工作熱情,共同塑造一個良好的圖書館精神文明的氛圍,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要建立健全切實有效的制度,使其成為行動的指南,并通過宣傳引導使多數人能自覺遵守。中職學校圖書館館員要恪盡職守,為人表率。對于違章行為,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教育和處理。 這樣才能達到維護秩序的目的,而且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館員素質的提高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基礎。 學校和圖書館要為館員素質的提高創造條件,要形式多樣地激勵館員提高政治業務素質。 館員必須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要思想端正,品德高尚,要有一種樂于奉獻的崇高敬業精神,還要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既懂圖書館知識,又懂現代技術,這是新形勢下對中職學校圖書館館員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中職學校圖書館德育職能的需要。
中職學校圖書館對于中職學生的生活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中職學生如能堅持長期開展閱讀活動,會產生先苦后甜,后來居上的境界。 要想指導好學生的閱讀活動,首先要塑造良好的教師群體讀書氛圍,形成閱讀文化。
學生為主體,但決不是忽略教師的先導作用。 學校是讀書學習的場所,真正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讀書愛好者。 讀書,讓教師提升了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 但長期繁瑣的教學工作,讓教師本身失去了繼續閱讀的幸福感。 因此,開展教師讀書活動,由一開始教師自由閱讀,到學校組織引領閱讀,再到教師自覺閱讀、競爭閱讀,讓閱讀變成教師的一種習慣,變成職業生活的必需,教師就更能感悟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在讀書中反思,在讀書中探索,在讀書中成長。 教師對教育理論不再是匍匐在其腳下唯唯諾諾的侍者, 而是帶著批判性的、審視的目光檢驗理論的法官,是借鑒性的學習,是探索性的實踐。 這樣一種彌漫于群體與組織中的讀書學習氛圍,使教師在工作中獲得了理性上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加深了對職業道德的認識,促進了專業化發展,進而加快了構建學習型、研究型校園的步伐。
當教師作為知識的播種者,智慧的促生者,心靈的塑造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懷著被真善美洗禮過的心靈走進課堂時,他的教學就會非同凡響,產生直達學生心靈的震撼力。 教師教學表面雖然只是他的言語世界,其實正是其精神世界——心靈和人格的體現。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榜樣力量帶動了學生的自主閱讀, 開拓學生知識視野,陶冶了學生情操,教育的價值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有了愛讀書的教師,才會有愛讀書的學校;有了愛讀書的學校,才會產生愛讀書的學生。 “無限地相信書籍的力量”,我們深信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之精辟。
其次,學校對于圖書館閱讀活動,應該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包容心理。 學校對學生的圖書館閱讀活動,應該每個學期都有一個規劃,從讀后感的征集,到書香班級的評比。 既要做到大幅度地提高學生讀書活動的成效, 又要避免單純的、無意義的競爭給教師增加的教育工作量。 避免出現學生三年未進圖書館,卻大談讀書心得的現象。 對于指導學生進行圖書館閱讀活動,還應有其他輔助活動,如電影觀賞,音樂欣賞等來進行互動。
總之,學校圖書館既是一個輔教部門,又是一個服務性職能部門。 在知識經濟時代,更應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文明示范功能,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完善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