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輝,黃 軍,滕業龍,2,蔣立強
(1.江蘇省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 常州 213022;2.江蘇省常州市環境保護局,江蘇 常州 213022)
重要生態功能區是指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保護生態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區域,需要國家和地方共同管理,依照規定程序劃定,明確界限并予以重點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是一個地區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態基礎,更是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切實保護好各類重要生態功能區,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義務和責任。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面對當前的發展形勢,生態環境資源的緊缺已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以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為載體,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對于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圍繞如何進一步加強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
2011年6月,無錫市在省內率先開展功能區規劃,大力推動全市實施市域主體功能分區,按照空間均衡、合理分工、開發集約和保護得當的要求,明晰主體功能、配置空間要素、落實空間政策,引導區域按功能分類發展,形成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相融合的空間發展體系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系。在無錫市功能區發展規劃中,也規劃了一批限制或禁止開發的區域,以不開發、不干擾為導向,保持現有的空間形態,確保土地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十一五”期間,蘇州市建立了區域內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補償。通過不斷健全蘇州市的生態保障機制,激發了全社會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生態建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十二五”期間,圍繞“三區三城”建設,蘇州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又明確提出要實現“六個確保”,包括確保全社會環境保護投入占GDP比重明顯提高,確保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確保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治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確保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明顯上升等。
2012年5月,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建設規劃》,在未來20年中,將實施7大類、63項重點工程項目,計劃投入390億元。近期、中期項目資金均為120億元,遠期項目資金則為150億元。重慶市明確規定,要切實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凡是納入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區域,嚴格控制人口,限制工礦產業發展,治污增綠,實現生態和諧發展。
溫州市將生態保護和發展產業相結合,2012年8月,在永嘉、文成、平陽、泰順等生態旅游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分別設立4個生態型旅游功能區,以進一步理順風景旅游開發管理體制,使這些功能區成為溫州發展生態型經濟、服務型經濟、輻射型經濟的新平臺。功能區的設置以區域內具備高品質的生態或旅游資源作為基礎條件,以點帶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功能區邊界在參照風景名勝區、旅游景區、自然保護區規劃范圍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劃定清晰的空間范圍。根據資源集中程度不同,所在鄉鎮、街道采取成建制或部分納入的方式。功能區設立管委會,作為縣級政府派出機構,負責區內與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等相關的經濟發展事務,區內其他經濟事務和社會事務由屬地負責。功能區以生態旅游功能提升和產業發展為目標,有效整合旅游、建設、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利、文保等部門的相關涉旅職能,理順管理體制,確保其高效運行。
[1]洪富艷,宣琳琳.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多元治理模式研究[J].改革之窗,2010(3):11~15.
[2]李 坤.國內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3):133~136.
[3]張惠遠,饒 勝,萬 軍.發揮生態功能區劃的基礎作用,促進區域生態恢復[J].環境保護,2009(7):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