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婷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戰略舉措,并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戰略構想。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指的是物質基礎,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指的是精神層面,前提是農民文化素養的提高;“管理民主”指的是政治方面,前提是相關制度的健全和民主意識的提高。新農村建設為我國勾勒了一幅農村生活集物質、精神、政治層面高度進步于一體的遠大宏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這就對農民的人才培養及其綜合素質提出了切實的要求。農村的青少年將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其素質教育狀況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農民隊伍的素質。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進行基礎教育的教師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作為知識傳遞的媒介將知識授予學生,但這不是簡單的傳授,其間的技巧、方法和理念等關乎授課的效果,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該調查以馬蘭鎮某小學為對象,通過訪談法對其教師的各方面狀況進行了綜合調查。
在教師年齡方面,35到48歲的占到百分之八十,教齡多為十幾到二十幾年,其中,高級職稱教師占多數,因教齡長的教師較多;在男女教師比例方面,仍是傳統的女教師占絕大多數;在教師學歷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專畢業(包括在職進修的),本科和中專畢業只占少數,沒有碩士畢業生任職,每個教師都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而且每年都會進行審查;在教師收入水平方面,平均工資為2000左右,其他的福利待遇等同于公務員,正式入編的教師還會有住房公積金、取暖費等補貼;在教師繼續教育方面,主要表現為寒暑假的一些培訓、業余時間到其他示范學校或高一級的地方學校進行觀摩、學習;在師生比例方面,幾乎每個老師都會有兼課或帶幾個不同年級課程的現象;在教師教學能力方面,一些年長教師在教學經驗等方面比較有優勢,而且他們也正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的需求。年輕教師在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地發展學生特長、個性方面比較有優勢;在看待職業方面,大多數教師只是把從事教師工作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很少有人把它作為一種崇高的理想而默默奉獻,還有少數人只是把此作為一個臨時跳板。
教師年齡偏大,僅有少數在學校進行代課的年輕老師,要多多注入新鮮血液;一些沒有正式入編的代課教師工資待遇過低,造成教師積極性不高;師資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幾乎每天都要上四五節課,而且還有兼課的現象;部分教師未接受過系統的師范專業教育,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教學能力和水平偏低,他們大部分憑借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再加上先進教學輔助設備的缺失,造成了教師教學方法有些陳舊,教學觀念有些落后。另外,由于學校經費不足,教師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不太多,也不系統,成效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較大,每年都會有2~3位優秀的教師通過各種關系調任其他學校或者另謀出路。
新農村政治建設的目標是“管理民主”,要達到此目標,就要使農民參與到管理中去,充分地行使自己的選舉權、監督權等。教師一般具有較高的政治意識,如果把農村的師資隊伍建設強大,就能使農民受到耳濡目染,民主意識覺醒,認識到自己是村里的一份子,更好的監督政府人員的工作,為新農村的政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要達到此目標,就要開通農村的經濟渠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農民自己缺乏這些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相應的教師和專家進行指導,尋找投資項目,進行技術指導,開通現代化的銷售渠道等。
新農村建設的文化目標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這是精神層面的要求,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淀,而教師是文化知識的載體,把師資隊伍建設強大,有利于文化知識的傳播,提高人民保護環境、愛護資源、尊老愛幼、和睦共處等方面的修養,有利于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新農村。
教師對新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都有積極地影響,因此建設強大的師資隊伍對新農村建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以上的調查情況和新農建設的具體要求,對馬蘭鎮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溫總理說過:“農村教育的關鍵在教師”。要想辦好農村基礎教育,就必須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搞好教師隊伍建設。
任何完善的師范教育都不可能取代教師的繼續教育。在職教育與培訓作為教師更新專業知識、更新課程理念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改善教育質量、提高教師素質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教師的在職進修指的是“對在職教師的職后教育”。它既包括教師謀求職前教育后的學位、證書和其他資格所做的準備,也包括在職教師參與的一切旨在拓展其知識、興趣和技能的課程與活動。農村教師的培訓經費理本應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經費,但是由于馬蘭鎮財政撥款能力有限,教育主管部門每年安排的進修經費和名額有限,一般教師很難申請到進修機會,農村教師的繼續教育大多只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在職進修制度還須進一步完善。可根據馬蘭鎮具體情況,各級財政設立師資培訓專款,并因地制宜地建立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分攤機制,明確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應承擔的比例,運用制度化的手段確保農村教師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所需的經費投入,從而保證教師繼續教育或在職培訓的順利實施。
提高現有農村教師整體素質,需要大量新鮮血液尤其是專業人才的注入。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定,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均衡配置師資力量,支持薄弱學校,探索義務教育階段優秀教師流動的新機制。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在編制、待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的師范類本專科學生甚至碩士研究生充實農村師資隊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導和鼓勵具有相應教師資格的人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第31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2007年7月12日,教育部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要高度重視教職工地方津補貼問題。筆者認為,由于農村義務教育是全國的公共產品,而全國各地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差異性極大,中央政府應該負起主要責任,加大對我國農村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為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境遇不斷改善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加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為新農村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