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平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社會和文化的嬗變,我國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對古代社會女性角色的詮釋可以用賢妻良母來概況,而近代的女性社會角色則以“女國民”最為突出,到了現代則是以職業女性為其最大特點。
自夏、商、周起至1840年止,中國社會處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低,女性的社會角色主要是“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男性在社會分工中處于主導地位,這就為男尊女卑、男主女從思想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的引領下,男性主要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社會角色,而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則是相夫教子,她們以家庭生活為主,其主要社會角色是妻子和母親。這樣,“男主外,女主內”就成為我國古代社會分工的基本原則,“相夫教子”被認為是女性的職責所在,這就使女性的價值僅限于家庭中,以至于“主內不言外”的賢妻良母形象就成為古代女性的主要社會角色。
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緩慢地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與此同時,西方的男女平等思想觀念開始傳入中國,在其猛烈沖擊下,中國女性的社會角色定位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其一,19世紀40年代以來,民族危機促使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男尊女卑”的觀念受到了一些啟蒙思想家與有識之士的質疑與批判,他們開始認識到“男尊女卑”觀的不平等性及女子教育落后的現實。其二,梁啟超1896年在《時務報》上發表的《論女學》中指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是“禍天下之道”,必須提倡女學,婦女有了知識,便可以就業、自養,便可以國富民強。[1]這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女性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進一步將女性發展與強國關聯起來,即男尊女卑觀造成了女性的畸形發展,使她們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阻力。[2]特別是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更為中國女性角色的轉變提供了理論指導。近現代女性為了謀求一定的社會職業,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其角色也由家庭逐漸向社會轉變,女性開始追求獨立,人們逐漸意識到女性作為女國民的社會地位,因此,此時期的中國女性社會角色不只局限于“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還是一個具有一定社會責任和獨立人格的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確立了女性的法律地位,這些法律給予了女性與男性平等的權利,此時期,毛澤東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思想對中國女性的社會角色和地位起了主導作用,自尊、自愛、自信、自立逐漸成為當代女性的角色追求,中國女性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角色得到了極大提升,女性不僅在家庭中承擔著重要角色,而且還在社會的各大職業領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我國的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男主女從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道德規范。[3]在此規范的制約下,女性要順從一切男性,封建社會的這些舊觀念長期以來禁錮了婦女的思想,女性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權利。這一歷史階段的女性始終是一個受強制、被統治的人群,始終處于被壓制的地位上,女性成為邊緣化的群體。
19世紀中葉以來,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開明的知識分子意識到興辦女學是改良圖存和強國善種的必要途徑,人們逐漸意識到全民族自由平等的實現應以女性群體的解放為依托。20世紀初,隨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學說和資產階級婦女理論的傳播,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女子社團,創辦女性報刊,中國女性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五四”后,中國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意識迅速萌發,“走出家庭,投身社會”成為女性展示獨立姿態的一種普遍方式,至此,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質的改變,逐漸從古代社會的從屬地位走向獨立自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女性和男性一起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國家在憲法及有關教育和女性的法律中,都規定了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使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法律的保障。
與古代社會女性角色和地位定位相適應,我國古代女性的教育也主要是圍繞打造“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這一培養目標而展開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既是中國傳統社會綱常倫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對中國封建社會傳統女性教育特征的高度概括。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古代女子教育長期被排斥在正規的學制之外,她們無權接受學校教育,只能在閨庭繡閣由長輩女性“言傳身教”,習得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所惜者朝野上下間,拘于無才便是德之俗諺,女子獨不就學,婦功亦無專司,其賢者,稍講求女紅中饋之間而已。”[4]
古代教育以貫徹儒家的宗法倫理觀念為其宗旨,其女性教育一向特別重視為從、為卑的德育,依封建禮教禁錮女性思想、規范女子的行動,使之成為“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其教育內容主要有《列女傳》、《女誡》、《女訓》、《女孝經》等。 正如明末·呂坤在《閨范》中所揭示的那樣,“今人養女多不教讀書認字,蓋亦防微杜漸之意”。中國古代女性教育都是“賢妻良母”、“相夫教子”主義的教育,即“維持其所謂家庭之便利,使婦女瘁其身心,而美其明曰‘良母賢妻主義’之教育”。[5]
中國近現代女性教育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近代以來西學東漸、追求獨立、奮發抗爭的歷史息息相關,這一時期的中國女性教育觀變遷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在曲折中前進的艱難歷程。
19世紀末,維新派將中國落后的原因和“女子無學”相聯系,提倡興女學,辦女校,打造“新型”賢妻良母,這一時期提出的基于“富國強民保種”的“賢妻良母”與基于“三從四德”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是不同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修正了戊戌維新以來新賢妻良母主義的教育觀,孫中山在 《關于青年及婦女者》一文中談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時說:“中國人數四萬萬,此四萬萬之人,皆應受教育。然欲四萬萬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師范,此師范學校所宜急辦者也;而女子師范尤為重要。……教育既興,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權。女界平權,然后養成真共和民國”。[6]但是,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失敗,與此相應的文化思想領域里很快就出現了復古的傾向,女子教育理念由“女國民”教育又復歸到“賢妻良母”教育。[7]革命根據地除了注重對女性進行基本文化科學、職業知識教育,同時還十分強調女性的革命教育、反帝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的教育,這一時期的女性教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其培養目標是把她們培養成紅色中華的堅強保衛者和剛毅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
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創了中國女性發展的歷史新紀元。國家不僅通過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確認了女性“人”的權利,賦予女性在法律上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享有廣泛的社會權利,在“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發掘這種資源,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8]政策的感召下,女性積極參與社會生產,廣泛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這一時期的女性教育鼓勵女性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當代女性教育無疑是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重任,以使其成為社會半邊天的職業女性為目標。
[1]谷忠玉.中國近代女性觀的演變與女子學校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集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史靜寰.婦女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璩鑫圭,童富勇.教育思想[C].見: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7.
[5]雪良波,陳陽鳳,熊賢軍.中國女子教育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6]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林吉玲.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8]全華,康沛竹,主編.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發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金香花.中韓女性教育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0]黃曉紅.我國女子高等教育的歷程及存在問題:來自華南女子學院的個案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4.
[11]劉曉輝.當代中國女性發展探析[D].山東大學,2010.
[12]杜學元,社會女性觀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華中科技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