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潔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普適性,它是指某一事物(特別是觀念、制度和規律等)比較普遍地適用于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
事物普適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規律。普適性與針對性相對應。知識的普適性也是公共知識的基本性質。教育知識中具有普適性的知識主要指那些被選進教育知識教材的那些教育知識,這樣的教育知識在一個時期內是相對正確和可被接受的。
公共教育知識具有普適的性質,這種性質使得個人的痕跡得到了過濾,一些不適用于某些特定場景中的理論被刪除,剩下的知識就是在一定時期內被人們公認為正確的知識。這些知識就可以被學生們學習和掌握。在這一層面上我們說教育知識的普適性是有好處的,至少學習者可以學習到固定且有用的知識。但是在另一個層面上,教育知識的普適化也帶來了負面效應。
教育知識的普適性和普適化使得教科書、百科全書、專著、指導手冊、說明書、論文、圖表、語錄等廣義的教育知識蒙上了一層公理性的色彩。公理,就是人們普遍接受的理論。像數學中的公理一樣,人們雖然沒有辦法證明出來,但它在實踐中被人們檢驗出來并作為人們生活、學習中普遍贊同的觀點一代代流傳和使用。公理是不需要證明的,“三角形最具穩定性”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陳述性教育知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理論,教育知識普適化使得人類寶貴的教育經驗得以用人們所普遍理解和適用的方式永久的保留下來,并一代代地改進和完善,而其中改進的方式就是依照知識的普適性來進行的。這樣的教育知識必然超過個人的教育知識適用于任何人。
公共教育知識是普適性知識的典范。公共教育知識是公共的,只要掌握了認識領域的通用概念、術語和規則,那這樣的知識就適用于任何個人。在普適性的知識中,我們看不到個人創作的痕跡,得到的只是知識本身。“越是教育學的知識,就越是人類一般的知識”,這是對教育學性質的極好概括。教育知識越來越普適化,也使教育知識普遍通用性日趨明顯。人類一般的知識作為教育學的知識是不起眼的,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知識才最符合大眾眼光,才最能體現人類共同的創造智慧。
教育知識普適性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一努力就是為了讓普適性的知識在不同國界廣泛流通。普遍性為普適性知識成為人類一般的知識奠定基礎。
即使各種優點的存在,依然不能掩蓋普適化帶來的問題。教育知識千篇一律,相同的格式、目的、意義使它變成了人們最廣泛流傳卻又最缺乏創新的知識。共通必然導致個性的缺失。在知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教育知識一直遵循普適性原則,那么人類最一般的知識恐怕也只是“八股文”式的照搬照抄。雖然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優秀的教育思想,但我們本民族的教育知識由于種種原因很難成為人類教育知識中的一份子。不得不使我們照搬國外的知識。這樣,缺乏個性、單調乏味的知識成為了主流。
在普適性的影響下,人們對教育和教育學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個人教育知識的缺乏使教育生活簡單劃一,不同個體和思想之間的對話缺失,與此同時,共同的東西使人們覺得教育學知識是這樣的缺乏生機和活力,這樣的單調劃一。對不同情境下出現的教育問題可以用同一個理論來支持,這或許是非常省力的辦法,但卻不是最好的解決途徑。人們需要多樣化的教育知識來構建教育理論,而不是普遍適用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的世界觀,集中體現為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它著眼于生命關懷,著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會的主體、歷史的主體,又是自身存在的價值主體,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內在”而非“外在”,而普適性的教育知識忽略了個體的存在,一味強調一個聲音,這不免會缺乏人文關懷。因此,教育在進步的同時不能忽視的首要問題就是對人的關懷。
在公共知識高速發展的現在,是時候好好想想個性知識發展的必要性了。縱然普適性的知識在知識的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個性知識在這其中被磨滅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個性知識體現了每個個體心理系統的獨特性,這一特殊性所產生的知識使一個人理解和判斷教育現實的特殊視域。個人教育知識的這一屬性可以啟示人們要理解教育認識的多元化和異質性,可以啟示我們對各種不同的教育認識要有寬容和廣納百川的態度。除此之外,個性知識存在于個人知識中,個人知識的時態性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意識到要重視個人經驗過程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實現生命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教育應該踏踏實實做對人有益的實事,是豐富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的載體、工具。教育知識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利武器。通過學習教育知識人類可以達到社會人的要求。但是即便是同樣的教育知識可以使人達到同樣的目標,個體的差異性,很難使每個人都有同樣的特征和水平。如果硬要把每個人都變成一個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和興趣,那么這個世界就不是多姿多彩的了。普適的教育知識占主流的今天,多提倡從教育的本質出發來改進知識是必要的。
人性是教育學與其他學科最本質的區別。即使是人文社會學科也沒有教育學的人文性濃厚。主要就是因為教育學是研究人的一門學問。不注重人文性,就像科學家不注重倫理性一樣,是違背人類規律的。人性就是差異性,人與人的差別使世界上有無數種思想和面孔。所以,差異性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人文氣息的存在。
教育知識普適性具有極大的優點,正是由于普適性知識,人類的教育知識才會有學習和發展的必要性。但是,事物的兩面性、中國傳統的中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中庸的道理,隨著教育知識的發展,教育知識的普適化越來越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這使我們不得不正視普適性的弊端,只有注意到弊端,才能真正避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
[1]劉慶昌.教育知識論[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