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中國共進行了8次學校課程改革,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引起教育界的較大改動,改革成效有明顯的,也有不明顯的。所有有問題的改革都存在無法調和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的問題。這也啟示我們必須重視教育改革中的利益沖突,只有解決好教育改革中的利益沖突,才能使改革順利進行。
在研究教育改革中的價值沖突之前,必須先對其中的概念作出理性的認識,這樣才可以更加科學的分析教育改革中的利益沖突。這其中涉及到了教育改革、價值沖突以及教育改革中的價值沖突幾個概念。
改革就是改掉現存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和完善,是在現有體制中實行的變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層意思:首先,結果必然引起教育現狀的變化;其次,改革后應與之前的狀態不同;最后,教育改革的結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利益就是指益處、好處。利益即有個性也有普遍性,利益根據不同個體而發生不同,但在社會中總是存在和共同利益。利益沖突就是因為利益的分配不均而導致的利益主體之間的爭奪。
利益沖突在教育領域中表現為各利益主體為奪得更多的教育資源相互之間產生出來的一種對抗性的雙向互動過程。教育領域中的利益沖突是不避免的,并且具有雙面性,即可對教育發展提供動力,也可成為阻力。
按照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及其家長、教師群體、學校、政府和相關團體及企業等幾個利益主體。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學生是教育改革的首要服務對象,更是首要的利益主體。家庭作為學生的監護者,總是為了學生的利益來要求學校,家庭的利益是和學生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基層執行者,在教育改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的利益不僅包括物質利益,還包括精神利益。教師需要足夠的工資來支撐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培訓,這就要求教育改革要關注到教師工資的問題。
學校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實施單位,也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校長作為學校的代言人,可以看作是代理利益主體。校長關注的利益是學校的升學率及社會聲譽。校長要求教育改革可以為提高學生升學率做出貢獻,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吸引更多的學生。
政府被認為是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是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利益協調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算是最積極、最活躍、也是最關鍵的利益主體。政府為了為人民辦更好的教育,通常對教育改革的各方面因素考慮十分全面,因為只有改革成功,才有政績,才能不辜負人民的期望。政府要求教育改革提供的利益就是更好的聲譽和信服力。
相關團體和企業主要是指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以及與教育相關行業。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培訓機構往往利用公立學校的劣勢來發展自己。與教育相關行業一般是指服務于教育的各種出版社等行業,他們是依靠教育而發展起來的,必然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利益關系。
利益沖突總是發生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所以就具有不同類型的利益沖突類型。對利益沖突類型的分析,可以使的我們對于利益沖突做出很好的分類,并在實際中對遇到的利益沖突進行劃分。筆者對主要的利益沖突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國家與學校、學校與個人、教師與學生以及學校與商業團體。
國家和學校是兩個較大的代表不同集體的利益主體,他們之間的沖突是不可忽視的。國家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通常是根據國家整體情況制定教育政策的。學校作為國家政策的執行者,在實際執行中總是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學校管理。兩種不同層次的利益主體判斷問題的標準截然不同,這必然導致二者之間出現問題。國家責怪學校不依法辦事,學校責怪國家不考慮實際。
學校與個人之間的沖突就表現在學校與教師、學生的沖突兩個方面。學校的很多政策和規定總是與教師和學生的想法有區別,這就必然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對學校的不滿。學校總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對教師和學生提出較為苛刻的要求,教師和學生也總是因為對學校不滿而采取消極態度,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圈,利益沖突時時存在。
教師作為知識的教授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授課方式向學生傳授,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也總是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教授方式要求教師。教師總是在內心中存有權威的觀念,而學生由于思想觀念的開放和進步,也逐漸對教師權威做出了質疑,教師追求學生乖乖接受指令,學生要求教師給與更多自由,這必然導致二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學校的目標是將社會大部分的教育資源吸納,吸引更多的學生。以私立學校、培訓機構為代表的商業團體是將獲取經濟利益作為自己的目標,從而努力以各種優勢資源吸引學生。學校和商業團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就突出表現在相互爭取學生,獲得更多教育資源之上。
教育改革中的利益沖突具有多樣化和尖銳化的特點。教育改革取得成效可以表現在教育改革中的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得到協調。只有充分認識到教育改革中的利益沖突,才能夠采取有效措施緩解利益沖突,使得教育改革獲得成效。
一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是對整個教育領域的變革,不是某個地區的教育改革,所以國家的政策要在充分調查國情的基礎上制定。國家掌握的是宏觀調控的力量,而不是絕對的控制。國家應該制定的是宏觀的政策,而不是以一概全。國家應該堅持大方向,將更細致的權利下放到地方,以緩解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沖突。
學校在緩解教育改革中的利益沖突中可以做的是將學校管理的權利交給教師,關注教師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現在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大多采取的是強制的方式,沒有關注教師的精神生活,很多教師都只感覺到了工作的壓力和壓抑,很少有感到輕松的時候。
個人之間的沖突屬于微觀層次的利益沖突,這部分的利益沖突的緩解需要各個個人利益主體的共同努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利益沖突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相互之間具有不同要求,想要解決這樣的沖突,教師應該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并審視自己的觀念是否已經過時,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學生應該體會教師的辛苦,努力迎合教師的教學風格,尋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
[1]馬健生.論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利益沖突[J].教育科學,2002(8):1-3.
[2]王永紅,黃志鵬.基礎教育改革的利益主體及其利益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6(4):6-8.
[3]彭心安.社會利益沖突中的階層矛盾分析[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1(1):17-21.
[4]孫翠香.學校變革中的利益沖突:表現、成因及化解[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