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當前,我國社會信息化普及的程度差異相對較大,高職院校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技能參差不齊,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當使初步接觸計算機的學生輕松入門,使具備一定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生掌握更多新的知識內容,這對于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來講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1.1 學生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
高職院校生源來國內不同的城市,城市間的經濟繁榮程度不盡相同,使得有些學生有機會接觸電腦,但是也有一部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生,很少接觸電腦,因此,導致學生間計算機基礎差異較大。其次,入學前學生就讀學校對計算機教育重視程度的不同,也會導致學生計算機基礎產生較大差異。再次,學生個人對計算機知識的興趣也導致不同學生個體間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存在一定的差異。
1.2 課程設置中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比例失衡
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比例設置,在計算機教學中是比較常見的問題,由于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是以為社會培養高技術型人才為根本目的,所以在計算機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倍注意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比例設置,努力提高實踐課程在教學中的比例。
1.3 前社會發展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無法協調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教材的更新速度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理論和技術,在就業后發現很多已經過時。另外,計算機涉及的內容很多,包括硬件、軟件、程序、網絡等等,導致很多學校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學內容多而復雜,但結果是,學生雖然掌握了很多全面系統的知識,卻沒有能過硬的精通的技術。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部分教師在沿用與本科相同的學科教學方式,總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2.1 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陳舊
部分教師缺乏能力本位的教學思想和素質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主要為傳統的傳授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形成巨大反差,非常不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教師本人長期接受的傳統教育方式遷移到教學工作之中;二是,受本科高校學科教育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硬性規定采用與本科一致的教材,對項目化教學思想加以排斥。
2.2 課程內容無序
多數教師和教材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來自于軟件說明書,而不是實際職業工作過程。也就是說,教學內容的選取實際上是由微軟公司的軟件開發者確定的,軟件工具的菜單順序就是教學內容組織的順序。所謂的課程標準,就是軟件說明書的縮寫。這種課程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即便是掌握了所有內容,甚至是通過了與之相適應的“等級考試”,依然無法解決實際工作可能面臨的問題。
2.3 教學方法呆板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手段本來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但由于受到課程模式的約束,在教學中仍然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方法或者是模仿式的單項技能訓練。一些學校為控制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師授課期間強制性地關閉互聯網,學生的學習資源限定在課本上,合作學習也變得十分困難,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嚴重壓抑。
3.1 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隨著計算機知識與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在社會各個行業與領域已經相當普及,并與專業技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單一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已經無法滿足行業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需求。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各行業與領域第一線的基礎技能型人才,單一的課程設置也無法體現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的專業特點。所以,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當在有限的課時下,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計算機應用知識,拓寬計算機應用領域。
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以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為基礎。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目前所有高職院校均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該課程以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為主要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機基礎應用的能力。(2)以與學生專業結合的計算機課程為拓展。該課程以與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計算機工作原理與相關專業軟件為主要內容。此類課程宜采用“深度優先”原則,使學生對該專業所需計算機應用技術具有較強的能力。(3)以選修課作為必要補充。為拓寬學生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知識面,在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應設置以選修形式存在的計算機課程,如計算機網絡、數據庫、計算機硬件技術、多媒體技術等課程。
3.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對于人來說,無論歲數的大小,都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正是有了好奇,才有了求知的欲望,我們不能讓求這種欲望停留在好奇上,我們要抓住這一點,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保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逐步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教”與“學”是兩個不同的主體。要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使“教”與“學”有機的結合,只有雙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領導者,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教師可以引領所有學生共同學習部分內容;也可以是“先進”、“后進”的學生分開學習,并造成一個良好的追趕環境;還可以促成“先進”幫“后進”,共同進步的局面。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教師就必須不斷設計好的懸念,通過猜測、推理、嘗試、實踐、步步深人,直到找到答案。比如我們在學習WORD中表格制作的時候,我們可以摒棄傳統的直述講課方法。開始講課前拿出一張制作精美的簡歷,并告訴他們精美簡歷在招聘的時候會給他們所帶來的好處。有的時候一張好的簡歷可以決定一份好的工作。“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不會拒絕美好的東西的。這時,學生一定好對制作簡歷產生了興趣,這就為我們接下的WORD表格制作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和學生都進入了最佳的“教”與“學”的狀態。
3.3 加強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
學生所在的初高中學校條件不同,以及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同,高職學生在計算機應用方面起點就不一樣。一部分學生在計算機應用方面有不同的熟悉程度,而很多從農村或者偏遠山區來的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應用基礎較差,甚至不會使用計算機。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所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學習內容就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步示范法;增強學生操作能力的操作演示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項目教學法等,這里不就一一贅述了。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有待改善的環節。因此,高職院校應努力探索,更加適合本校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為社會發展培養具備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
[1]肖海蓮.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淺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9).
[2]曹新英,鄒海明.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