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成人教育處 遼寧 沈陽 110854)
警察培訓中增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課程
劉佳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成人教育處 遼寧 沈陽 110854)
隨著我國社會進入社會轉型、矛盾凸顯期,公安機關尤其是基層部門所面臨的涉及民族宗教問題的工作形勢日趨嚴峻。而依法、迅速、妥當處理好涉及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案件對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以及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工作需要,在警察培訓中,尤其是基層干警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的課程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
警察培訓;民族宗教;課程設置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前工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直至向后工業社會邁進的跨越式發展歷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同其他現代化先行國家一樣,在社會轉型期內經歷著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問題叢生、矛盾凸顯。民族宗教問題作為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自然的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當前公安機關尤其是基層部門所面臨的涉及民族宗教問題的工作形勢日趨嚴峻。而依法、迅速、妥當處理好涉及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案件對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以及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工作需要,在警察培訓中,尤其是基層干警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的課程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
1.1 開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課程是我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面積的64%,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占8.49%。①目前,世界性宗教如佛教(含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我國均有眾多信徒,此外道教及其他民間信仰亦有信眾。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各種宗教信教群眾1億多人,雖然信教群眾人數占我國總人口比例并不高,但其絕對數量確實不少。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民族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邊防鞏固和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1.2 開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課程是維護我國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合法權益所要求的。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各自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各不相同的風俗習慣,有的民族還信仰宗教。除一些民族如滿族、回族等民族通用漢語、漢文外,絕大多數民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如藏族、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此外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傳統的風俗習慣,如回族、維吾爾族的清真飲食習慣等等。上述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以及信教群眾的信仰自由和合法的宗教活動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第三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除《憲法》外,《民族區域自治法》、《宗教事務條例》以及各地方性法律、法規都對保障和維護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做出明確規定。
因此,各級公安機關在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過程中,也應對民族宗教基本情況和相關法律法規有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切實地維護和保障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合法利益。
1.3 開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課程是目前公安工作的現實需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發展,社會進入矛盾多發期和凸顯期。有關民族和宗教案件也有所增加,公安機關所面臨的民族宗教工作任務加重。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民族宗教問題本身的復雜性。隨著我國國內、國際環境的發展變化,民族宗教問題愈發復雜。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民族宗教問題經常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
第二,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以及信教群眾數量的增加,涉及民族宗教工作地區擴大。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整體上看,是“西多東少”,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廣西、內蒙古自治區;從局部上看,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態勢。而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愈加頻繁,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為261386075人,同200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②少數民族人口從西部地區流動到東部地區、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趨勢愈發明顯。僅以遼寧省為例,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2010年遼寧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約為18萬,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鞍山等大城市。其中,沈陽市2010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107929人,少數民族成分由2000年的38個,增加到46個。在增加的8個少數民族中,布朗族、基諾族、僳傈族、怒族、普米族、佤族、裕固族、德昂族均是聚居在西部、西南部地區而非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③而其他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如山東、浙江、廣東等省份情況比之遼寧就更為突出。信教群眾數量近些年也是逐年增加。從中央黨校所做有關課題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信教人數均呈增長趨勢,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基督教。據統計,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約有基督教徒約140萬;1983年為282萬;1993年為758萬;2000年為1151萬;2005年已增加到1380萬,年增長率為5.2%。在信徒較多的省份,基督教活動已經遍布幾乎所有鄉村。僅以湖南省為例,該省2001年至2005年,全省信教群眾人數從412.24萬人增漲到517.43萬人,5年間增加了100余萬人。④同時,信教群眾的結構也在悄然變化。以往,信教群眾呈現“五多”:即女性公民多、中老年人多、低學歷層次者多、農民及低收人者多、體弱多病者多。近年來,除延續以上情況外,年輕人知識化的信教群眾比過去增多,并仍呈發展趨勢;流動經商人口中信教人數增長較快,外資企業職工信教人數增多;家庭化信教的增多,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加入教會(包括受洗、洗禮);企業老板信眾增多;民間宗教信仰還有著極為廣泛的基礎。
上述的情況的變化使得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地區明顯擴大。因而,我們也應該適時地在警察培訓中增加有關民族宗教基本情況的課程,以應對當前的情況。
第三,涉及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矛盾糾紛不斷增多,各級公安機關,尤其是基層部門所面臨的民族宗教工作壓力呈加劇態勢。近年來,涉及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的矛盾糾紛不斷增多,這些矛盾糾紛雖然未發展為民族宗教問題,誘因也各不相同,但由于涉及少數民族和宗教,有些還具有群體性事件特征,給各級公安機關乃至各級黨委政府造成很大壓力。尤其是西藏拉薩“3.14”事件、廣東韶關“6.26”事件、新疆烏魯木齊“7.5”事件以后,在處理涉及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的矛盾糾紛時更是十分敏感。從已發生過的涉及少數民族和宗教矛盾糾紛情況來看,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從客觀情況看是與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矛盾凸顯期,各種社會矛盾會不斷增多緊密相關。從矛盾糾紛的直接誘因上看,有的是少數民族群眾以及信教群眾內部缺乏溝通引發的;有些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群眾、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有效溝通引發的;有的是由于個別執法人員不依法行政、執法方式簡單粗暴導致的;有的是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法律意識不強,不遵守相關規定,不服從管理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一部分人員受到國外敵對勢力教唆、蠱惑而發生的。從矛盾糾紛產生的主觀原因看,在“3.14”、“6.26”、“7.5”事件發生后,也有部分少數民族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增強,遇事不依法按程序反映述求,而是利用少數民族身份,采取“扎堆抱團”、聚眾上訪等方式解決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警察培訓中尚未有統一的、系統的有關民族宗教基本情況培訓課程是與當前情勢十分不符的。還有些地方部門認為民族宗教工作有專門部門負責,即便是涉及公安范圍的工作,公安系統內也有“國保”部門同志負責,因而對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不以為然。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此類矛盾糾紛往往具有突發性,或是偶發性的,或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而突然爆發的。同時,隨著我國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種傳播媒介、通訊設備、網絡等信息渠道越發發達。因此,公安機關尤其是基層部門的干警如果在第一時間未能依法、妥善處理涉及少數民族和宗教群眾矛盾糾紛,就可能使其衍變成群體性事件,給當地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所以,在當前形勢下,警察培訓中增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課程是十分必要且非常重要的。
根據本門課程的教學對象及教學目的,課程應該采取專題講座形式教學。教學內容應該包涵以下三個方面:
2.1 我國民族、宗教基本情況。
2.2 我國有關少數民族、宗教的政策、法律、法規。
2.3 典型案例分析,使干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處理涉及民族宗教矛盾糾紛問題的程序和能力。
3.1 授課老師應精通相關內容、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在培訓師資選擇上,筆者認為應由警察系統內有實際工作經驗者以及外聘專家、教授兩部分組成。
3.2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應該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更要符合我國民族和宗教基本理論政策。民族宗教工作本身政治性較強,尤其是在涉及意識形態領域,更加應該突出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性質,體現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3.3 明確教學目的和內容。此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受訓人員了解與掌握民族宗教基本情況,通過學習使受訓人員重視此項工作,增加干警在實戰中的應對能力。因而,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突出基本常識類信息、學員所在地區的省(自治區)、市、縣(自治縣)、鄉(民族鄉)一級相關民族宗教地方性政策、法規和實際情況。同時,警察培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實戰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干警的實戰能力,因而,授課內容要緊貼現實實踐,注意理論結合實戰需要,在注重保密工作前提下,盡可能多些典型案例的分析。
3.4 課程的內容要適合受訓人員的水平和層次。由于受訓人員來自公安戰線的各個部門,其在年齡、學歷、專業、經歷等方面相差較大,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也就不盡相同。因而,課程應該隨著受訓人員的情況作出適當調整。
3.5 授課過程中,教師與學員應注重及時溝通與互動,使培訓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培訓效果。
總之,在當前國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公安工作面臨諸多新形勢、新問題,而“民族宗教無小事”,我們應該提高認識,與時俱進,在警察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基本情況”相關課程。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第 1號)》,國家統計局網站 http://www.stats.gov.cn/tjgb/ 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②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第 1號)》,國家統計局網站 http://www.stats.gov.cn/tjgb/ 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③數據來源:沈陽市公安局,沈陽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④中央黨校社會發展第二課題組.正確對待信教群眾日益增多的現象:新農村建設中多元文化的思考[J].文史博覽,2007(4):55,58.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