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諺 許 琴
(昭通學院圖書館 云南 昭通 657000)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一項文化創新工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擁有豐富厚重、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豐富創造力的體現。 是維護我國獨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1]P321。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本地區文獻信息中心,一方面收集、保存、傳播、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圖書館責無旁貸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是圖書館建立特色館藏、豐富館藏資源的重要來源。
2003 年10 月17 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含5 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2]。
保存人類記憶、積累人類知識、傳承人類文明, 這是圖書館最基本的職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遺產, 不論具有怎樣特殊的內在規定性與外部形態, 它的本質是文化[3]P103。 因此保存、保護、宣傳、傳承、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 昭通學院作為本地區唯一的一所高校,是本市知識信息存儲的中心,除了對本校的教學科研提供服務外,還承擔著對地方傳統文化的保存、宣傳、對地方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的社會職能。昭通學院圖書館過去偏重于對經典古籍、文史資料等有形文化的收集和保護,忽略了以其它形式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 有苗、彝、回等23 個少數民族54.2 萬人口。 勤勞淳樸的昭通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 昭通學院圖書館今后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加強對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自然界和宇宙有關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4]。”保存人類文化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圖書館具有豐富的組織、分類、保存、傳播各種文獻的方法和經驗。 圖書館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將這些零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并將收集到的資源數字化,再配以照片、文字等其他資料,整合成一個資源豐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保護、展示、傳播本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方高校圖書館要保持活力,保持競爭性,就要建設具有鮮明特色館藏資源。 特色館藏是指圖書館根據本館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及其主要讀者群的需要,在收集文獻資料過程中有意識的選擇并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特點和優勢的館藏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收集這些民族民間文化,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完整地反映和再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原貌和整體構成,同時又是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豐富和補充,對特色館藏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昭通除了具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外,明、清以來的大量漢族移民,帶來了多樣性的異域文化,并流傳至今。 從一定程度上說,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漢族民間傳統文化最多的地方。因此昭通學院圖書館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的收集、整理、開發、利用,既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圖書館豐富館藏資源,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特色館藏的需要。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 “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遺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 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 和振興[5]。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本地區文獻信息的中心,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我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作為面向區域建設及各項事業培養人才的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是教學、科研、地方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情報資源。昭通學院圖書館承建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 專題特色庫“昭通地方文獻數據庫”已初步建成,在今后的補充和維護工作中,我們應結合昭通市的實際情況和本館實際,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 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區文化特色、文獻形式多樣的地方文獻數據庫。
昭通自古以來就是滇東北的重要文化圈,已初步形成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截止2012 年8 月,全市經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有245 項,其中國家級1 項,省級10 項,市級68項;有各級項目傳承人52 位,其中國家級1 人,省級15 人,市級12人。 項目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傳統戲劇、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民俗、傳統手工技藝。 大關縣的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入選工藝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省級項目有:昭陽區四筒鼓舞入選舞蹈類、昭通市的端公戲入選戲劇類、永善縣馬楠鄉苗族蘆笙舞之鄉入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等。我們可以收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的文獻信息資料,如:《昭通地區民族音樂資料》、《昭通地區民間文學資料選》、《魯甸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匯編》、《大關民族民間歌舞集》、昭通市各縣區各委局、 文化館等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收集的各類文字報告、圖片資料、錄音資料,錄像資料等。 昭通市被命名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昭陽區的“四筒鼓舞”傳承人孟文富、“昭通唱書”傳承人鄭自便、“洞經音樂”傳承人張宗城、大關縣的“苗族蘆笙舞”傳承人張銀清、彝良縣的“彝族酒歌”傳承人王學成5 人。這些傳承人年事已高,我們可以對這些還健在的傳承人進行訪談、收集這些民族民間文化。 這樣做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完整地反映和展現昭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和整體構成,同時又是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豐富和補充,對特色館藏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圖書館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有收集、整理、分類、傳播各種信息資源的專門人才,將收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進行整理、數字化、保存、保護等方面, 具有較強的優勢。 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言傳身教等特性,使其難以收集、保存。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圖書館要利用現代化設備充分發揮技術特長,將收集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進行轉化,比如:文字資料轉變為PDF 文件形式,相片、錄音、錄像等資料數碼化后再轉化成JPG、DVD 等形式保存。然后通過整理、分類、存儲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料數據庫,通過圖書館網站向外公開,提供給各類讀者使用。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 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6]。 ” 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利用教育職能,加強宣傳教育,自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方面,通過圖書館的各種服務形式和圖書館的公眾影響力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與傳播;另一方面,圖書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數據庫的服務,吸引讀者,增強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實力。地方高校圖書館利用本身優勢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表演、論壇、講座等活動,對在校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加強學生們對于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并通過學生團體的行動熱情,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在全社會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良好風氣。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代表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保存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之一。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本地區文獻信息的中心,利用自身人力優勢、技術優勢、組織優勢,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可以完整保存和有效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本校及本地區的教學、科研、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服務。既有利于宣傳、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也為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同時對本館文獻資源和文獻工作是極為重要的補充,也是圖書館發展自我,豐富館藏資源,建立特色館藏的需要。
[1]陳勤建.尋找我們民族的家園[M].北京:學院出版社,2006,10:321.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定義(一)、(二)[Z].
[3]于榮全.公共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芻議[Z].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8:103.
[4]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42 號[R].
[5]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定義(三)[Z] .
[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國辦發〔2005〕18 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