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妮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煤田地質局 寧夏 銀川 750002)
雖然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6 年以來,地質工作得到了更大的重視,獲得了更多的投入,但是地質類事業(yè)單位落后的管理現狀并未得到根本改觀,科學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仍未建立,需要立足實踐,開展理論研究,著手建立一個運轉協調、公平公正的績效管理體系,提高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績效水平,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1.1.1 單位根本性質與地位
地礦類單位作為全省公益性環(huán)境地質縣(團)級事業(yè)單位,其組織使命是通過地質勘查的專業(yè)技術工作, 為政府提供基礎地質數據,為全省人民提供專業(yè)化的地質環(huán)境服務,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但是由于地礦類單位受省直地質單位的垂直領導,接受中國地質調查院和省政府國土資源職能部門的業(yè)務指導,因而,地礦類單位是在兩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下,在省直地質單位的領導下,在全省開展業(yè)務工作,其關鍵的績效指標必須體現全國性與地域性的統一,必須體現公益性與社會服務性。
1.1.2 單位管理運行模式
地質類事業(yè)單位普遍采取企業(yè)化運行模式,因而經濟績效就必然會成為績效評估的重點內容。 否則,績效管理在地質類事業(yè)單位中就發(fā)揮不了作用。國為企業(yè)化運行模式追求的就是單位經營收入的最大化,如果績效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類指標,企業(yè)化運行效能就無法評估,各基層單位和個人的貢獻也無法全面考核。
1.1.3 單位不同類別人員的貢獻率
選取績效指標體制中的關鍵指標雖然要注意使這些關鍵指標具有較大的適用,但是還要使這些關鍵指標能夠區(qū)別不同類別人員的貢獻率,特別是骨干人員的貢獻率。
1.2.1 公益性指標
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是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的重要使命。 據統計,2010 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166 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 億元。 因此,公益性指標對地質類事業(yè)單位至關重要。
1.2.2 經濟性指標
經濟性指標主要用于考核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的經營狀況,因而主要表現為量化指標,包括收入情況、利潤情況、職工收入等方面,如年度(季度)主(副)營收入增長率、利潤率、項目平均成本、項目行政成本、貨幣工作量、人均收入增長率等指標。在對科室分解單位整體指標時,必須要從科室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所側重。
1.2.3 管理性指標
管理性指標包括生產性管理、行政事務管理和文化娛樂活動等三個方面,是衡量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管理績效的指標。 其中生產性管理包括技術質量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經營合同管理、財務管理、設備管理等,行政事務管理包括行政服務質量、管理制度建設、人力資源管理、資質使用管理、檔案管理、社會治安管理等,文化娛樂活動包括文化娛樂活動參與人數、經費配備、活動次數等。管理性指標在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績效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完整的績效指標體系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溝通是績效管理有效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績效管理的全過程中,需要有效的雙向溝通,以確立共同的組織目標,合理進行目標分解,增強職工對目標的認同度。在績效管理實施中,領導也需要主動參與績效管理實施過程,進行合理的過程控制,幫助職工解決實施中的困難,這同樣需要有效的雙向溝通。 而這正是多數地質類事業(yè)單位存在的問題。如地礦類單位,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往往是領導制定單位年度目標和各科室年度目標,科室負責人鮮有參與,職工更是不清楚目標是如何確立的、為什么確立這樣的目標,這就導致目標認同度低,難以真正分解為職工的個人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放任的現象,僅僅是年末考核目標完成情況,科室在實施中的問題難以反饋到領導班子,很容易發(fā)生目標偏離的情況。因此,地質類事業(yè)單位必須建立全過程的溝通系統,實現目標制定、管理實施和結果反饋的動態(tài)雙向溝通。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洪水引發(fā)的地質環(huán)境惡化,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巨大的損失。地災應急調查和救援是地質類事業(yè)單位責無旁貸的職責。但是由于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不確定性,很難在績效管理計劃的制定時事先預測,從而導致,一旦發(fā)生地質災害,政府職能部門就會從相關地質類事業(yè)單位抽調技術力量應對地災事件,這就必然沖擊日常工作,影響年度計劃項目的正常實施。 如在2008 年漢川大地震期間、2010 年撫州特大洪水期間,中央和省級職能部門都從地礦類單位抽調了大量技術骨干,參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救援,致使部分業(yè)務科室承接的項目被迫中止1 個月以上。 這些科室為了完成年度經濟增長目標,不得不在年底突擊推進項目進度,甚至調用非技術人員參與野外調查,影響了項目完成質量。因此, 地質類事業(yè)單位必須在績效管理中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降低地質災害對績效的沖擊,并確立因地質災害沖擊而降低經濟目標的標準,全力支持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保障績效管理的有序實施。
項目是地質類事業(yè)單位技術活動和經濟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其績效管理的基本單元。 因此,單個項目的績效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單位整體績效水平。 阻礙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績效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項目的績效管理。目前多數地質類事業(yè)單位是以科室為績效管理的最小單位,并沒有將績效管理深入到項目實施過程中,因而使績效管理失去了項目這個重要的支點。如地礦類單位每年承擔從中央到縣級政府的各類項目,以及市場性項目,這些項目金額大的則四五百萬,最少的也有十萬以上。 部分科室負責人在完成了年度經濟目標后,通過各種方式將一些項目財務收支平衡,沒有盈余,從而將部分項目經費截留在科室。 還有科室負責人利用行政手段,強行從自己未參與的項目中提取經費歸自己所有。 因此,地質類事業(yè)單位必須高度重視單個項目財務數據對整體績效的影響,建立以科室、項目為雙基點的績效管理系統,將績效管理延伸到項目實施過程中。
行政管理工作是任何組織不可缺少的。地質類事業(yè)單位由于其技術的專業(yè)性,因而行政管理部門較少,僅有必要的行政、財務、人事等部門,而且這些部門人員少、專業(yè)素質不高,在單位中的地位比較低。如地礦類單位中,行政管理科室5 個,工作人員8 人,僅占總人數的5.16%,其中僅有2 人為??埔陨舷嚓P專業(yè)畢業(yè)。 在績效管理中,由于對行政管理科室地位認識不夠和沒有建立相應的考核指標,因而并沒有實質上的管理考核。 事實上,管理服務對于地質類事業(yè)的整體績效有著重要影響,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會計和審計等工作直接影響到整體績效水平,而且薪酬管理、年度財務審計也是績效管理實施與考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地質類事業(yè)單位必須完善績效管理體系,建立針對行政管理部門的考核體系,提高行政管理部門的地位和專業(yè)化水平,從而提高其管理服務質量,促進單位整體績效的不斷提升。
總之,地礦類單位應明確目標,乘勢而上,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建立績效工資制度, 創(chuàng)建符合地質類事業(yè)單位自身特點的績效管理機制。
[1]施澤萍.如何進行地勘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績效考核[J].甘肅科技縱橫,2009,38(4):107-108.
[2]陳紅.地勘單位績效管理存在問題的探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5,15(1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