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顏
(長慶油田分公司油氣工藝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已于2011 年9 月1 日正式頒布實施,這次稅制改革恰似一股激流,刺激著我國國民經濟更加快速地向前發展。 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居民收入在不斷的提高,因而個人所得稅在組織財政收入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凸顯出了它的經濟杠桿作用。 與此同時,目前國內的稅收征管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亟需進一步完善。
我國目前采用的是分類所得稅制,即按照所得類型不同分別使用不同的計征方式,如不同的扣除額或稅率等,難以考慮個人全年各項應稅收入綜合計算征稅,不能真實反映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無法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實際上造成了納稅人的稅負不公平。 同時分類所得稅制廣泛采用源泉課征,容易造成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不用納稅或少納稅,所得來源少的、收入相對集中的納稅人卻要多納稅的現象,導致稅負不公、征管困難和效率低下。
實行總收入減去固定扣除部分作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稅辦法,標準規定過于簡單,無法反映納稅人的真正納稅能力和負擔水平。 對個人所得征稅只有建立在“凈所得”概念上才有意義,為得出應稅凈所得,必須在調整后的毛所得中如實扣除納稅人應該扣減的費用。 現實生活中,由于每個納稅人取得相同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費用所占收入的比重不同,且每個家庭的總收入,撫養負擔,用于住房、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規定所有納稅人均從所得中扣除相同數額或相同比率的費用是不合理的,很容易造成稅負不公。 就目前稅法而言,有些所得是沒有扣除勞動力成本的,即個體工商戶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
現行個人所得稅實行稅前扣繳并根據不同所得分別按年、月綜合計算和按次單項計算應納稅款,既容易造成對一些納稅人的不合理征稅,又會使一些納稅人合法避稅。 現實生活中,在總收入相同的情況下, 分多次和多月取得收入的納稅人可能不必繳稅或繳較少的稅,而集中一次和一個月取得收入的納稅人則要繳納較多的稅。 同時,納稅人可以在總收入不變的條件下,變一次性發放為多次發放,或轉移不同項目收入等辦法合法避稅。這樣不僅無法體現稅法“多得多征,公平稅負”原則,還易造成一些高收入者分散一次收入,以便適用低稅率,造成合理避稅,導致國家稅源流失。
1.4.1 個人收入透明度低,征管難度大
納稅人同一納稅期內取得哪些應稅收入,在銀行里沒有統一的賬號,且以現金方式取得的較多,與銀行個人賬號不發生直接聯系,同時一些灰色收入往往不直接經銀行發生,稅務部門難以通過銀行系統掌握,又缺乏其他有效的監控手段,在公民納稅意識相對淡薄的情況下,造成大量的稅收流失。
1.4.2 征管信息不暢,征管效率低下
受征管體制局限, 目前稅務機關征管信息傳遞不夠及時準確,納稅人信息資料不能跨征管區域順利傳遞,甚至同級稅務部門征管與征管之間、征管與稽查之間、征管與稅政之間的信息傳遞也會受阻。同時由于稅務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缺乏實質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實現共享,造成外部信息來源不暢,對同一納稅人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內取得的收入,稅務部門無法統計匯總并讓其納稅,形成較大的稅收流失。
1.4.3 執法力度不嚴
雖然刑法中有關于偷漏稅達到一定數額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偷漏稅行為的追究卻遠遠輕于對詐騙、偷盜等犯罪行為的追究。 現實中偷漏稅行為非常普遍,而真正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卻非常少。 這使得很多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偷點稅被查到后頂多再補交,沒什么更多的麻煩。
分類綜合稅是分類所得稅和綜合所得稅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結合。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個人所得來源渠道增多,可將現行分類所得稅制過渡到綜合分類稅制模式, 即對個人不同來源的收入按不同稅率征管,年終再匯算清繳。 將工資薪金所得、生產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等有較強連續性或經常性的收入列入綜合所得的征收項目,制定統一適用的累進稅率:對財產轉讓、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紅利、股息等其它所得。 仍按比例稅率實行分項征收。
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應該通過稅制設計實現。 稅制設計的關鍵有兩點:一是,費用扣除標準。二是,稅率。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應該與實際費用負擔聯系起來,否則就會削弱調節作用。個稅的扣除標準必須要考慮到納稅人的消費支出和生活成本,并考慮到通貨膨脹物價上升等因素,又考慮到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建立有差別的扣除標準,建立費用扣除指數化制度。 稅收的重點應著眼于中高收入者,因此在指定稅收政策上應適當照顧社會弱勢群體。 提高費用扣除標準,低于標準的中低收入者可以免稅,這樣個人所得稅的對象就由普通的工薪階級變為富人階級。降低稅率,合理稅負。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在40%-50%之間,建議最高稅率不超過40%。對于工薪所得超額累進稅率,建議由7 級減少為5 級。個稅級差過多過密,將加重個人收入增加時承擔的邊際調整, 不利于鼓勵勞動者增加收入。
推行以納稅人自我申報為主的個人所得稅申報模式,建立個人納稅檔案,推行個人財產申報和登記制度,提高收入透明度;控制現金的支付范圍,實現交易的非現金化,對大額現金的流通更要有嚴格規范的限制,同時大力推進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結算制度。 對于納稅人在金融機構開戶及交易實行實名制。 建立稅務與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信息聯網,加強與金融系統的數據共享,從而全面把握個人的交易信息。借鑒國外做法,實行納稅人編碼制度。 為每一個納稅人制定一個終身不變的專有號碼,用于參加保險、存款、就業及申報納稅等,并輸入微機聯網統一管理,便于源泉控制。
股票轉讓所得、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實行免稅,而這部分所得往往集中在中、高收入者手中。 這部分所得的稅收減免實質上是對個人所得稅的累進度起削弱作用,對再分配的調節沒有起到正面作用。在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上,建議取消股票轉讓所得免稅優惠,對應稅所得和納稅期限做出相應規定,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市場交易投機行為,保護大多數投資者利益,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可調節少數投資者過高的投資收益,開辟新的稅源。 除此之外,要適應個人收入來源多樣化的新情況,調整應稅項目,擴大稅基,嚴格控制減免稅,以增加個人所得稅收人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例。
通過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調整收入分配, 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想通過個人所得稅把社會公平一次調整成功,是不切合實際的。 可以考慮通過個人所得稅的支出,通過轉移支付,調節收入分配。 對于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工薪階級,本身就享受不了最低生活保障,當遇到不幸遭遇意外事故而出現個人財政危機時,稅務機關可以將其已經繳納的部分稅款用于納稅人身上。 這種制度能使公民切身體會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本身對鼓勵公民誠信納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該制度實施簡單,操作方便,有較強的時效性,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
[1]陳瀅.加強個人所得稅管理的幾點思考[J].新疆財會,2012,2.
[2]郭晶.公平視角下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完善[J].經濟論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