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陳英濤
(1.山東黃河河務局工程建設局 山東 濟南 250011;2.濟南黃河河務局歷城區黃河河務局 山東 濟南 250108)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580 億m3,扣除200 億m3的沖沙水量,可用水量為380 億m3。 且近幾十年來,黃河實測徑流量偏小,既與降雨量減少引起河川天然徑流量減少因素有關,也與流域用水增加有關。
隨著沿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加,不斷擴大的供水范圍和持續增長的供水要求,使水少沙多的黃河難以承受,承擔的供水任務超過其承載能力。黃河河川徑流僅占全國河川徑流的2%,卻承擔著本流域和下游引黃灌區占全國15%的耕地面積、20%的人口及50 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引黃灌溉面積由1950 年的1200 萬畝,發展為現在的1.13 萬畝。 造成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同時也存在水污染嚴重和用水浪費現象。
面對尖銳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從長遠看,黃河流自身水資源難以滿足黃河流域及相關地區持續增長的用水需要,而實施“南水北調”西線跨流域調水是未來解決黃河水資源短缺的主要措施。 近期,則要依靠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等綜合措施來解決。
201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項制度”,相應地劃定用水總量、 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 “三條紅線”。2012 年初,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 號】。 對此,黃河水利委員會也相應提出:建立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建立黃河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建立黃河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其中建立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是黃河水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必須保證黃河自身的生態用水,保持黃河本身的生態健康,才能為兩岸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水資源。因此,要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后,建立黃河流域在水資源管理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就是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統一管理與調度黃河水資源效果顯著,因此,必須堅持。在此基礎上,一是,要加強以總量控制為核心的流域取水許可管理。 按照《取水許可水資源征收管理條例》的要求,逐步完善總量控制管理的各項具體制度,建立流域與區域相銜接的取水總量控制管理機制。 需要完善落實和建立以下管理制度:(1)取水許可審批、發證統計和公告制度,實現取水許可審批發證資料的共享,為實現流域和省(區)總量控制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2)建立取水許可審批、發證監督檢查和處罰制度,防止瞞報、不報取水許可審批發證情況、越權審批等現象發生;(3)流域至各級行政區域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制度,防止取水失控和促進節約用水。二是,強化黃河水量統一管理與調度。進一步完善黃河水量調度協調機制;落實水調責任制,建立健全水量調度行政首長負責制。三是,完善和加強法律手段,保障黃河水資源統一管理順利實施。 依據《黃河水量調度條例》和《取水許可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盡快完善配套管理辦法,實現涵蓋黃河水權管理、水量調度、水資源保護在內的流域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
緩解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在節水中求發展,節水的重點在農業,其次是工業。 由于灌溉工程的老化以及灌溉技術落后等,水滲漏損失一般為40—50%,灌溉用水利用率僅30—40%,與發達國家的80%相比差距很大,說明節水潛力巨大。 發達國家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一般在70%以上,目前我國大部門地區水利水的利用率僅約30%,水的重復利用率約50%。
黃河流域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92%, 搞好農業節水意義重大。今后應逐步對灌區實施節水改造,著力抓好干、支渠的襯砌防滲和骨干建筑物的配套,改革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在又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工業用水量僅次于農業用水量,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工業取水量逐步增加。 應著重對工業取水量較大的企業進行節水改造,提高重復利用率,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節約用水。
當前來看,節約用水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水價,用經濟的手段調控用水量。目前引黃供水水費標準為:農業用水4—6 月份每立方米1.2 分。 其他月份1 分; 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4—6 月每立方米9.2 分,其他月份8.2 分。 實現了兩水分供,但總體來講目前引黃供水價格偏低,低于引黃渠首供水成本價,一方面,造成爭水、搶水現象,使原本就不富裕的黃河水更加緊張;另一方面,由于供水收入低,工程無法進行維修、養護或維修養護不及時,造成工程老化、失修,工程使用壽命縮短。 因此,應研究合理的水費價格,合理提高水價,按成本價供水,并最終實現“水資源價格+工程水價+環境水價”的科學水價。
面對黃河水資源的短缺,優化配置越來越重要。 建立水市場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應逐步建立黃河水市場。應研究探討規范的交易規則和交易程序,制定水權轉讓的具體實施辦法,水市場用戶之間的水權交易要在政府的監督、指導下進行,交易雙方在交易前要按照管理權限向黃河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或交易機構提出申請,并按照協商一致的結果、依據國家法律進行交易,交易后雙方要到水行政主管部門或交易機構登記過戶,取得取水許可或其他合法憑證。
南水北調是國家未解決北方地區干旱缺水現狀而設計的一項宏偉工程,是解決水量嚴重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南水北調實施成功后,我國將形成“三縱四橫”的水資源統一調度網絡格局。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計劃從長江下游江蘇省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上,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 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經隧洞穿黃河,流經山東、河北至天津。一路向東,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 第一步工程主要向蘇北、魯西南和膠東地區補充水源,年均抽長江水60 億m3,輸水干線長660km。 第二步將抽長江水擴大至年均110 億m3;中線工程近期從丹江口水庫引水,調水80—130 億m3,遠期規劃再從三峽水庫或以下長江干流取水增加水量, 工程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輸水總干線全長1267 公里。
東中線工程以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為主, 兼顧農業及其他用水,通水后可基本解決京、津、冀、豫、魯的水資源緊缺問題。 屆時,黃河下游的引黃供需矛盾可得到緩解,但難以根本解決黃河缺水的現狀。 尚需要西線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調水170 億m3,實施后將大大增加黃河流域的可用水量,緩解水資源緊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