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楊 銳
(1.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級科技哲學 安徽 合肥 230009;2.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廣告學系 安徽 合肥 230009)
隨著電子商務大潮的來臨,近兩年,農村這個大市場也逐漸開始活躍起來。從現實情況看,全國各地農村和廣大農民的信息需求逐漸旺盛,一些農業主導型、旅游文化型、商業貿易型的農村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尤其顯著。近幾年“白菜爛倉庫、西瓜爛地頭”的報道屢見不鮮——農村因為物流落后、信息閉塞,即便有豐富的產品卻推銷不出去,本應是歡樂的豐收竟會成為煩惱。中國目前的農業問題關鍵一點在于“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如何把分散的獨立生產者和小生產者所生產的大宗農產品賣到城市中去,呈獻給給眾多的消費者。農戶和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非市場缺失而是中介缺失——就目前農村發展來看,這些市場是必須建立在信息流基礎之上的。
近幾年“西瓜爛地頭”的報道屢見不鮮,農村因為交通、信息閉塞,往往有豐富的產品卻推銷不出去,致使本應歡樂的豐收也成為煩惱。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農村市場信息供給嚴重不足、信息溝通不暢的約束。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業企業、生產經營大戶等市場主體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于有效的信息。因此,加強商務信息服務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僅在實現正常的產品流通上有問題,而且功能也不完善,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導和組織生產的作用。農民雖然在多方面已經努力地去適應市場的需要,但在銷售方面顯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去甚遠,不能主動地選擇最有利的市場去銷售,而是被動地等待市場的選擇。電子商務的發展無疑為解決農業發展中農產品的流通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傳統經濟下的流通過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并以信息流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動中國農村的新發展。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現代化的科技支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的經營形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等。其中,現代化的經營形式包括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網上農業商務信息服務是電子商務的基本內容。通過信息服務和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可以不斷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通過網絡實現農產品營銷,提高市場流通效率,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從而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①。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內國際市場聯動性日益增強,不僅國內市場變化會影響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國際市場變化同樣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農業生產經營者不僅要在國內市場交易,也要參與國際市場交易,而如果不了解國際貿易規則、國際市場行情等,在談判中沒有足夠的信息支持,往往會處于弱勢,導致交易上的不平等和損失。因此,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不僅要關注國內市場動態,也要關注國際市場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動態,在更大范圍內參與市場競爭,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農產品價值。因此,政府及有關方面要做好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梳理,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傳輸,為國內生產經營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服務,搭建網絡營銷平臺,提供便捷的交易系統,降低國內生產經營者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提高競爭力。
我國正進入城鎮化加速的時期,長期以來行政指令主導下的資源分配模式、以鄉補城的發展策略,讓公共投資的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少數大城市,倒逼城市面積擴張,公共資源配置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大城市病”日益嚴重。
我國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基本完成框架結構,為中國農村電子商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中國電信已建成開通了覆蓋全國的數據通信網絡。其中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1993年建成開通,是中國電信最早建成的數據通信網絡,網絡規模目前已經覆蓋到2200多個城市,并與世界上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1994年開通,目前骨干網已通達所有省會城市,覆蓋到2000個縣以上城市和2000多個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目前已經有20多個省市的接入網建成,網絡節點遍布全國200多個城市,并與美國等5個國家的12個運營商有直達路由連接。中國公用寬帶網目前已覆蓋全國所有省會城市,20個省的省內寬帶網已基本建成。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主要提供國內信息服務和各種應用。
農村電子商務的競爭阻力小、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環節較長,從農業生產者到消費者環節較多,導致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環節中的成本過高。電子商務將農產品直接推向市場,拓展了傳統交易方式的同時簡化了供應鏈環節,降低了農產品交易成本。現階段雖然涉農網站越來越多,但是農民需要的內容較少,地方性的信息更新不及時,以至于農民看不到最新的信息內容,大部分的信息內容為政府服務信息,產品供應,農民用處較少。農民們更需要類似于預測類的信息,比如講下一時間段我種什么最賺錢。然而電子商務活動讓農民更加及時的獲得市場信息。進而通過可靠的市場動態來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怎樣才能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其次可以解決小農戶的銷售途徑,避免造成因為產量小而沒有用戶收購。其次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絕大多數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往往并不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多的是一種習慣性生產行為。這種習慣性行為導致的往往是不了解市場需求狀況,造成需求與供給之前的矛盾,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農業生產風險。農業電子商務的應用在于能夠讓農業生產者準確、實時了解市場動態信息,了解市場需求狀況,為農業生產者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合理組織生產,以避免因產量和價格的巨大波動帶來的效益不穩定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根據CNNIC的統計報告,2010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25億,占整體網民的27.3%,同比增長16.9%。
在農村網民增長的基礎上,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出農村網商創業的星星之火,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和特色商品,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致富道路。特別是2009年下半年以來,農村網商創業的熱情更加高漲,由農民個體擴展到了村、鎮、縣。
在江蘇沙集鎮、義烏青巖劉村、四川省青川縣等地,農村電子商務區域生態正在以點帶面的態勢涌現,“農戶+公司+網絡”的模式正在廣泛蔓延,改變著傳統農業經濟和產業,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整體上還沒有從傳統小農經濟的環境中解脫出來,生產規模小,信息技術手段和能力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給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一定難度。
我國應以農業信息化項目建設為切入點,盡快改善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擴大農業信息網絡覆蓋范圍,提高農村的信息化程度,為發展網上農業商務信息服務提供保障。各級政府應深刻認識農業網絡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實加大對農業網絡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基層鄉(鎮)村要融入到農業資源和農村經濟信息網絡系統中,同樣要求大量資金投入,這樣才能使星羅棋布的鄉鎮村形成橫向相連接、縱向貫通的農村信息網絡。所以,必須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力度,才能保證農業信息化建設持續、健康地發展。政府部門一定要在網絡建設上做好基礎性投資的工作,積極引導涉農部門和企業做好網絡信息化建設工作。
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設,有效的解決“最后一公里②”的問題。加強國家農業信息網絡為核心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建立區域網絡,并與國內主干網、互聯網接軌,實現農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農戶入網。在農村地區,應依托目前較為普及的電話網和電視網,把計算機網絡與廣播電視、電話等通訊媒體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這些通訊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優勢,及時有效地把政策、技術和市場信息送到廣大農民和企業手中,也能有效的解決農民信息服務投入資金不足、農民使用計算機技術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問題。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政府應“不缺位、不越位”,集中致力于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子商務環境,凡市場可以解決的事情就應讓市場去解決,政府不越位;但對于一些市場失靈、農民網商自己突破不了的瓶頸,特別是農民網商明確甚至強烈要求政府出面的事情,如針對土地、資金、人才、網絡資費、能力建設等問題,政府應出面幫助協調或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不斷改善對農民網商的公共服務③。
完善的物流體系,能夠提高電子商務的效率與效益,從而支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的農業電子商務,不僅有專業化的電子服務平臺,而且農產品物流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也很高④。我國農產品生產分散,規模小,流通效率低,應逐步建立起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儲運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農業物流體系,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
[1]王小芳.淺析我國網絡購物的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09年第2期.
[2]莫玉鑫.中小企業怎樣轉型電子商務營銷[J].市場觀察,2011年第6期.
[3]楊楠.如何促進我國網絡購物的發展[J].經濟論壇,2010年第4期.
[4]郭贊偉.綜述網絡消費的影響因素[J].中國商貿,2009年第9期.
[5]黃春寶,葉楓.網絡購物下客戶體驗的實證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年第8期.
[6]霍曉.淺談網絡購物在未來生產消費中的作用[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年第1期.
[7]綦曉燕.網絡購物感知風險的研究綜述[J].科技創業月刊,2010年第11期.
注釋:
①劉金愛.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情報,2009,29(1):61-63.
②周中艷.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分析[J].北京農業,2008(11):57-59.
③于聚然.扶植農村電子商務促進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08(9):73-75.
④陳國亮,李澤朋,趙亮.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J].科技廣場,2009(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