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宏達 姚運肖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1)
近年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形成了新時期一支龐大的新型勞動力大軍,這不僅為農村的就業從找了新的途徑,也為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農民工大多沒有一技之長和法律知識,從而從事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因此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對于順利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的流動具有重要意義。
回答怎樣建立農民工培訓的有效機制,必須了解農民工培訓的幾個重要特征:(1)農民工培訓對象的收入水平較低,對于培訓的購買能力還相對較弱;(2)農民工培訓對象人數眾多,構成復雜,而從事不同產業和不同工種的農民,對培訓的需求必然不同,因此難以進行集中培訓,降低成本;(3)農民工培訓對象的就業情況具有臨時性、季節性、兼業性等特點,既不容易確定培訓內容,又增加了培訓成本而且,由于農民工就業的不穩定性,使用企業人力資源的投資難于回收,這就導致在農民工培訓過程中企業缺乏培訓動力。
基于以上特征,農民工培訓與一般的人員培訓來比,贏利性較弱而公益性較強,現階段的農民工培訓無法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發的進行,而需要政府“在位”的特定領域,其供給需要采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農民工培訓教育主要是指由政府、培訓機構、用工企業共同完成。要想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培訓機制,必須對農民工培訓教育存在問題作出分析。
(1)學歷較低,文化知識水平低。基本的文化知識水平是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的基礎。沒有相應的學歷教育,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學習,會對農民工培訓教育形成很大障礙。學歷低成為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的一個重要問題。
(2)進城前技能起點不同。必要的培訓是農民工進行城市工作生活所必要的,但是許多農民工在打工前往往沒有機會接受培訓。調查發現,只有13.5%的農民接受過進城打工培訓,8.1%的農民工接受過進城打工培訓。36.6%的農民在家里時接受過種植養殖培訓,13.0%的農民工在家里時接受過種植養殖培訓。多數農民工的培訓都是以一邊干一邊學形式進行的,接受政府和學校組織培訓的農民工比例較小。
(3)培訓教育沒有經濟保障,時間無法保障。48.6%的農民工認為,城市生活費用高。調查發現,54.7%的農民工認為工資低,而農民工又要以這樣低的工資收入負擔家庭很大的開支,有67.9%的農民工需要供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老人,46.8%的農民工需要供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女,他們的工資收入就顯得更加不足。
當前農民工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調查發現,58.6%的農民工每天勞動8到12小時,11.2%的農民工每天勞動12小時以上。調查顯示,農民工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 h的占調查問卷總人數96%,并且80%以上的農民工反映他們沒有星期天、節假日,尤其是在實行計件工資的企業工作,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
下面通過從個人、企業、政府、社會四方面來解決培訓教育需求與現實的差距。
(1)農民工自己要有培訓教育的意識。農民工大多數出生于農村家庭,支付不起昂貴的教育費用才不得已步入社會。所以在這個培訓體系中如果過多的要求農民工承擔經濟責任,為自己的培訓買單似乎顯得不太實際。農民工在培訓中應承擔的責任可以歸結為,全身心培訓,為自己人力資本的增值做好儲備,作為自己職業晉升的砝碼。
(2)充分發揮企業培訓教育的作用。企業要把農民工納入職工教育培訓計劃,確保農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崗職工同等的培訓待遇,并根據企業發展和用工情況,重點加強農民工崗前培訓、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和轉崗培訓。企業依托所屬培訓機構或委托所在地定點培訓機構,結合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組織農民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確保培訓時間。企業要按照規定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在崗農民工教育和培訓所需費用從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中列支。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要按規定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3)政府在民工培訓教育中的角色。個人是就業培訓體系的直接受益者,企業是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體系的間接受益者和實施者,而政府是培訓體系的策劃者和引導者。各種宏觀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職責范圍。政府應從國民教育和人力資本提升的角度出發,加大培訓投入和政策引導,增加培訓效果,增強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滿足農民工的內在需要,因為占人口總數三分之一農民工技能的提高意味著我國生產力的增強。其次政府應該發揮其公共職能。具體方面,政府可以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擴大實施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辦法,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給予適當培訓費補貼。
(4)政府支持、市場運作,整個社會參與搞好農民工培訓教育工作。加大政府培訓投入,增強培訓能力,加強規范引導。發揮市場機制在資金籌措、培訓機構建設、生源組織、過程監管、效果評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行業、企業、院校和社會力量加強農民工培訓。
把農民工培訓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地方政府分級管理,職能部門各負其責,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的原則,建立相互配合、有序運行的工作機制。重點發揮企業和院校產學結合的作用,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
農民工培訓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對農民工的教育不能只是簡單地傳授技術,除向其傳授基本技能外,還要針對農民工的職業觀念、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入手,使農民工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融入城市社會,從而提高農民工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
[1]何臘柏.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的幾個重要環節[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03).
[2]王書軍,王素君.農民工培訓中的市場失靈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07(05).
[3]石錚.建立勞動力輸入地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研究[J].世界農業,2007(07).
[4]張翠蓮.農民工培訓中三大主體的參與意愿與承擔能力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07).
[5]劉奉越.農民工培訓的障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成人教育,2009(02).
[6]劉紅斌,吳新.農民工培訓與轉移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