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榮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中國 重慶 404155)
十幾年來,響應團中央號召,各高校相關部門在黨委的領導下,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宗旨,積極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探索了帶薪實習、科技服務、掛職鍛煉、學農、學工等十幾種有效形式。 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和所在地區的區域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社會實踐體系。 社會實踐活動為在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為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服務和奉獻意識、科學精神及團隊精神,使他們了解國情,服務民眾,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新時期怎樣更好的實現社會實踐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去發現二者之間的互動規律,建構二者的互動模式,使社會實踐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怎么建立社會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需要積極探索實踐,使學生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2005 年2 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黨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思想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了宏觀指導,注入了新的思想靈魂。 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實踐活動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了新的變化。
新時期以來,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結合了國家的當時的社會背景,積極宣揚黨的理論政策和國家有關的大政方針。 2001 年以來,緊緊圍繞“三個代表”、西部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榮辱觀、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理論和時事焦點問題為主題展開,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在組織上體現了“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精神和統一領導、分工合作[2]。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實現了大學生和基層群眾的深入交流,較好地貫徹了密切聯系群眾的路線,使大學生們容易掌握關于國情的第一手真實資料。 大學生“三進三同”是以農戶家庭為活動基點,以體驗式教育為活動要義,以志愿服務為活動手段,以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活動目標的一種大學生社會實踐新模式。
應該說,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了解國情民意,增強與工農大眾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平臺,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魏書·源子恭傳》:“故尚書令、 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沖所造明堂樣,并連表詔答、兩京模式,奏求營起?!?(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聞先生之藝久矣,愿見筆法,以為模式?!保ㄇ澹┭Ω3伞洞畈嘀劐洓I遺書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為邦人士模式,可謂能勤其職矣。 ”這里的模式實為參考的榜樣或一種行為處事的方法而已。
模式,即pattern。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即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那就是模式。
Alexander 給出的經典定義是:每個模式都描述了一個在我們的環境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然后描述了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 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無需再重復相同的工作。
筆者認為,模式是一種參照性指導方略或方案。 能在一個良好的指導下,有助于高效完成某種任務,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個優良的設計方案,以便達到主體的預期目標。 新時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模式的關鍵點是旨在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平臺來有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等全方位提升與發展,達到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社會成長,成為社會發展的助推者和建設者。
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提升和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 需要政府、 社會組織、學校、家庭形成共識,形成合力。 那么,怎樣使二者理順關系和常態化、系統化,就需要一種既有形而下的可操作性和形而上的理論模式作為支撐。
2.2.1 強化運作機制建設,加強和規范社會實踐在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功能
目前,社會實踐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的運作機制,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缺乏整體規劃和運作,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模糊性,組織、規范化程度偏低。 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高度重視。 一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組織體系;二要將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三要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區的社會實踐資源,建立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四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進功能, 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讓學生從社會最基層單位和組織,去體察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讓學生從改革開放的前沿去體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從周圍的可喜變化親身感受黨的豐功偉績;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重要意義,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念[3]。
2.2.2 整合資源,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是提升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保障
社會實踐是縱向與橫向的網,只有在強化自身特色和品牌的同時(即縱向發展),也不斷強化院校間的聯合與交流(橫向發展),才能真正廣泛地發展社會實踐,才能更充分發掘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才能開創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基地是社會實踐活動有力保障,基地化是社會實踐規范化的前提,只有建立起穩定的實踐基地才能將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才能使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做到經?;⒁幏痘椭贫然痆5]。 大力抓好實踐基地建設也是培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正是在具體的行動中得到真正提高和鞏固。 高職院校要主動與所在城市社區街道、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結構、工廠企業等聯系,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高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鍛煉成才、提升認識的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確保其常態化、規范化、穩定化。
2.2.3 與思政課有機結合,使社會實踐成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手段
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意識和服務意識, 更深層次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為德育工作主渠道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學生不愛學、入耳不入心”的現象,以及思政課本身需要改革的現實,都要求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去積極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補充資源。 社會實踐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影響,對兩課教學和學生思想教育起到一種積極的催化作用,是常規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效補充。
社會實踐的過程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堅定學生社會主義信念的過程;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單靠校園內的號召和提倡是蒼白無力的, 還應該為他們創設一種親身體驗、自我教育的環境,用活生生的事實開展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教育。 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和成長規律。 大學生處在學習知識的階段,系統化的思想教育為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人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但是這些基本理論教育畢竟是概念化、邏輯化、抽象化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理論教育就不能滿足學生認識的需要,簡單地說教也不能為他們所接受,而積極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就為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創造了條件。同時,社會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符合當代青年學生的思維特點; 社會實踐活動把嚴肅的思想教育與尊重學生、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結合了起來,符合教育原則,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
[1]張志剛.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回顧與啟示[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2):16-19.
[2]梁慶周.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回顧與展望[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1):31-33.
[3]馮森.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考與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社會科學版,2007(4):114-117.
[4]劉洋.論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8:26-27.
[5]趙亞芝.論社會實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6):36-51.
[6]張勇,李軍.論社會實踐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