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媛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南京 210019)
五年制高職教育的招生對象是初中畢業生,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直接為社會輸送各種各樣的實用技術人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學生要想在激烈的競爭出脫穎而出, 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 對于德育課教學而言,如何將市場對高職學生的需求與教學課堂有機的結合起來,為社會輸出和培養需要的人才是每一位德育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但是,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德育課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高職的德育課堂教學仍然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科知識體系偏強。 德育課設計為四門,分別是“哲學基礎知識”、“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法律基礎知識”、“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 實際上,每一門都有著較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 德育課堂教學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強調學生的理性,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激情等非理性因素的變化,使得整個教學缺乏活力。
第二,德育課不夠貼近高職生的特點。 溫家寶總理曾經指出:“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學會技能和本領,從而能夠就業,能夠生存,能夠為社會服務。 從這一點來說,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 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我們培養的學生經過高職校四年的在校學習,如何盡快融入社會,融入企業,要求我們對他們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指導。 但教材在這方面與高職校學生的實際聯系不夠。
第三,高職學校的德育教學課堂缺乏互動性。 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 較多老師在整個德育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才是整個教學的主體。 其次,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性不強。 學生由于在心理素質、情感方面存在著差異,很多學生不愿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談,在課堂上也缺乏相應的討論, 不愿加入互動性的教學過程中來,有些學生甚至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高職學校的學生年齡較小,學制較長,可塑性強,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如何培養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就五年制高職德育課而言,讓學生學以致用,將學生所學的理論觀點與生活緊密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的結合,無疑是擺在每位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轉變教學觀念。
首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在德育課的課程設置上突出一個“職”字。 我國《職業教育法》第四章明確闡述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它指出: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高職教育是為社會輸送各種各樣的實用技術人才,所以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接受相應的職業道德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特別是法律課程在普及法律常識的基礎上,應結合相關專業的法律、 法規進行系統學習。 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德育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好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通過創設場景,即興演講,調查訪問,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行為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使學生喜歡、愿意上德育課,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實行賞識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每一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但在生命成長過程中,他們也難免有自卑情結。 賞識教育能滿足學生內心深處的需求,點燃他們心中的潛能之火,讓他們在樂中學,在樂中做。 在教學中信任、尊重學生,學會為學生自豪,傾聽。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對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性評價。 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語言、信任的手勢和信任的力量。 信任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教師欣賞學生,為他而自豪,讓學生在信任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再次,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個體。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欲,擺在首位。 注重學生行為評價,這種評價分為課內外學習表現和日常生活踐行道德和法律的實際表現,以道德、學校紀律為標準,實事求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日常行為表現。 發現學生的優點并進行激勵,指出存在的問題,使之明確努力方向。 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既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 又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過程,要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主要求去做的一件事情。 達到個體激勵,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是新一輪中職校德育課程改革的落腳點。
第二,優選教學方法。
首先,合理安排思維空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獨特、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意識。 廢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會思考,敢于質疑。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處處“講深講透”,學生得不到“質疑—解疑—頓悟”的思維過程,便無法激起學習的熱情。因此要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必須有效控制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其次,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21 世紀是屬于信息化的一個時代, 電腦、 電視應用于教育教學的趨勢是多媒體和網絡化,利用計算機演示多媒體課件內容,創設情境,可以使德育課更加形象化,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真切感受現實生活,體會現代高科技手段帶來的方便。 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上正確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觸摸現代高科技的信息,進而成為知識的主動、積極的建構者,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再次,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開設綜合探究課。 新課程標準思想政治開展綜合探究活動,精心準備物質要素,聯系圖書館、報刊閱覽室收集材料;網上查找信息;參觀調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走訪社區街道、深入農村調查;成果展示或制作成壁報、多媒體作品、圖片展板等都是必要的物質要素。精心策劃探究活動方案,規劃好活動流程。 探究活動具有可變性和不可預知性, 教師要實現對整個綜合流程的有效控制。 活動方案的設置既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展示個性,又要讓學生的活動符合課程標準提供的基本價值要求。 因此,教師必須堅持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堅持靜態計劃與動態的統一。 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配合。 綜合探究課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標理念,廣大教師只要轉變觀念,大膽嘗試創新教學行為,與家庭、社會一道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實施綜合探究課,就能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展現教師魅力。
首先,“身教最為貴, 知行不可分”。 新一輪高職德育課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準。 要求教師從學科知識體系視野向課堂視野轉變;要求教師向引導者,促進者角色轉變;要求從課堂學習視點到課堂學習和課外踐行視點的雙重關注;要求從知識體系學習關注到行為矯正、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塑造的關注。 因而,提高高職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德育課教學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方法。 教師應不斷加強專業學習,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理論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大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增強德育課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提高教學實效。
其次,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預設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教師必須全面領會教學任務,正確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認知發展規律,設置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課堂教學的核心,以目標為基準設計教學過程。 對高職德育課而言,教師預設課型需要圍繞教學目標以提升學生認知水平與提高教學實效為宗旨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 課堂設計應體現教學起點問題化、教學氛圍愉悅化、 教學內容圖像化、 教學過程活動化; 課堂預設要富有彈性,由教者敏捷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火花予以填補。 課堂預設在教學過程中是動態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還應充分利用起點資源、 疑點資源、 亮點資源、情感資源等。
再次,教師要具有人格魅力。 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用自己的人格力量無形地感染啟發學生。 從事德育課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做知識的“經師“,更要做育人的“人師”,以身作則充分發揮“為人師表, 德高為范”的影響力。 發揮教師的個性,既要有在教學理念上顯著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特點,又要力求在教學藝術上區別于同學科其他教師。 學生在個性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方向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身居陋室,心憂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將這種情感通過教學傳遞給學生。 教師要有較強的感染力, 具備較強的組織調動能力,運籌帷幄,調控好每一個環節, 使得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風采,人盡其才,各顯所能,塑造一個個性飛揚的青春學子,使課堂閃爍智慧的光芒。
總之,五年制高職德育課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 只要我們本著科學和嚴謹的態度,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就一定能找到一條真正適合五年制高職德育課教學的道路。
[1]鮑捷.略論思想政治課的情感教育[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2.
[2]陳忠良.新時期高職院校提高德育實效的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7(14).
[3]王茹清.淺談職業學校的德育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論壇,2008,9(97):84.
[4]顧衛杰,錢月霞.淺談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改革[J].科技教育,2009.
[5]張學茹.中職學校德育生態化初探[J].素質教育論壇,2010(2).
[6]歐家蘭.惠永恒.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
[7]周春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