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英 肖 慧
(昌黎縣職業技術培訓中心 河北 昌黎 066600)
合作學習,對學生而言,它是一種學習方式,對教師而言,它則是一種教學策略。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合作學習經常需要同伴間的討論,課堂小組討論是實現合作學習的途徑之一。 課堂小組討論總是圍繞著某些問題來進行的,教師設計的討論問題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然而,在中職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由于教師未對討論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設計,或是隨意組織討論,教師宣布小組討論后,有的學生表情冷漠,興味索然;有的學生嬉笑打鬧,轉移話題,討論的效果不盡人意。 要使討論成為真正的信息交換、知識對撞、合作合作探究的過程,關鍵在于討論問題的設計。
問題是語文合作學習的引擎和推進器,因此問題的設計很關鍵,如果問題太容易,沒有真正讓學生行動起來就可以解決,顯然沒有合作的必要;如果設計的總是太難,學生經過努力仍達不到目的,學生體會不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對討論也會失去興趣,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來確定討論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子母問題設置法”,即圍繞某個問題(母題)而設計一些“子問題”,以“子問題”為鋪墊,使學生能“跳一跳,摘果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以中等職業教育語文第三冊《項鏈》教學為例:
總題目(母題):
結合作品內容,了解本文情節特點。
分題目(子題):
a)作品圍繞《項鏈》展開了哪些情節?
b)課文中有哪些情節是出乎意料的情節?
c)這些看似出人意料的情節,卻又是合乎情理的。 請仔細品味小說情節,看看你能不能為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d)作者這樣安排結尾好不好?
實踐表明,采用“子母問題”法,提出問題進行討論,會使學生答題循序進行,互為補充,討論的氣氛比以往濃郁多了。
課堂小組討論作為生—生對話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進行信息互換的主要心理需求一是來自于“自我表達”的動機,二是來自于“否定錯誤的動機”,激起討論的沖突,形成辯論氛圍,是教師在討論問題設計策略中的重要行為指向。 我在編擬論題時,具體采用了以下做法:
以《項鏈》一文的教學為例,對于主人公瑪蒂爾德,有的學生認為她是一個愛慕虛榮,自食苦果的壞女人,而有的學生則認為瑪蒂爾德有其可愛的一面,我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推出論題——“我眼中的瑪蒂爾德”。 在小組討論時,學生思維活躍,參與度較高。 有的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文本指出,瑪蒂爾德在丟失項鏈后,面臨巨額債務,她“毅然”作出決定,想辦法賠這件首飾。 她花了十年的時間,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和美好的青春還清了債務。 這些方面都說明了瑪蒂爾德能夠直面現實,感情專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誠實、善良、吃苦耐勞的可貴品質。 她甚至給我們現代人樹立了一個正面形象。 通過爭論,學生聯系實際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強化,辯證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得到了培養。 討論結果仍有存疑義,有異議,但在沖突中,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很高,討論的過程是成功的。
在討論過程中,有時候學生討論出現“思維中止”,表現為討論“不熱烈”,“冷場”,此時,教師可以對已取得的討論結果質疑,從而引發后續爭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教師多次質疑,就能滿足這種心理需要,以問促思,以問促問,促進學生不斷再思再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者成功的驅力,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 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 ”那么,如何使學生對討論產生興趣呢? 由于技校學生壓力不大,有更多的課余時間,他們往往更多地關心社會思索人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有著一定的探究欲望。 因此在討論設計時,關注社會熱點,引入“時代活水”能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例如,中職教材韓少華的《記憶》,這是一篇哲理性很強的抒情散文,話題是“記憶”,告訴年輕的朋友什么是“記憶所蘊涵著的真諦”,這實際上說的就是怎樣做人的根本道理,內容涉及了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課文,對于思想不成熟而又懶于思考的技校生來說確實是沒有多少吸引力的。 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合作學習方式,討論的氣氛很熱烈。 原因在于在討論問題設計上引入了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用多媒體圖片展示了“中東締造者”阿拉法特的葬禮,這個熱點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我由阿拉法特導入課文,引導學生討論“應該留給人們什么記憶,什么行為才能留給人們深深記憶”。 由于阿拉法特事件激發了學生思維,所以討論變得活躍起來。 抓住熱點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敏銳而深邃的思想,能夠及時感悟社會生活,打破語文與生活的“厚障壁”,讓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相接壤,引入“時代活水”,增強論題對學生的吸引力。
開放性問題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可貴資源,這類問題往往具有答案不固定的特點,它使學生有充分的自我支配機會, 通過多種答案或獲得有異于他人的理解而品嘗成功的體驗。 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要顧及到以下兩條原則:
4.1 創新性原則。 開放性問題的訓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去創新,教師應是創造性工作的引導者,應該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和提問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提倡探索性思維, 充分利用開放性問題的訓練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例如,中職教材文言文《鴻門宴》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公元前207 年,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兩萬的兵力擊潰秦軍20 萬大軍,何等威風,四年之后,垓下之戰,項羽四面楚歌,意氣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經過討論后回答,項羽狂妄自負,他不聽范增意見;他胸無城府,供出內奸;他為人不忍, 沽名釣譽。 有學生還從劉邦方面尋找項羽失敗的原因,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教師點撥課文中相關語句,最后歸結出項羽的悲劇是性格悲劇,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
4.2 主體性原則。 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己以學習的伙伴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間。 例如孫犁的《黃鸝》一課,當教師讓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提問題,談心得,有位同學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 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這句話中為什么要用“嘯”,“游”,“走”、“排”這些動詞? 有什么好處? 他的問題引起了同學的討論熱情,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熱情很高。
小組討論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到討論的效績,這是合作學習中教師的關鍵性工作,教師精心設計討論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作的需要,方式上有協同的可能心理上有討論的需求與熱情,合作學習才會發揮它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