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霞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30)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點為:“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改革教學方法,著重培養能力”。改革的核心是把教學重點從單純傳授知識,轉移到重視培養能力上來。而能力的培養必須貫徹在整個高職高專的教學計劃之中,《機械制圖》課則是一個組成部分。在其教學中要使培養和發展智能的任務付諸實現,務必要把好各個教學環節。
智能發展和知識、技能的掌握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等同的。有知識而無調遣知識和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也不會變成力量。只有在不斷地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相應的心智活動方式不斷地改造完善,不斷達到心智活動的質的變化,達到智能的發展。在教學中,從知識的掌握到智能的發展這一過程是經過教師的指導、培養與學生的思維、實踐等活動逐漸完成的,學生離校后,仍可用自己應具備的智能去獲得新的知識、去創新。這就是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重視智能培養的目的。
許多心理學家指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智能。他們提出“學習怎樣學習”,“發展性教學”等主張,并正在研究發展學生智能的途徑和方法。機械制圖習題課是本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的好形式。
根據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個普遍規律。它歷來為教育家們所重視。因材施教包括兩方面:一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組織教學;二是教學應考慮學生個別差異。
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的個性差異,是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措施,是實現因材施教的關鍵。同時,也是上好習題課,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保證。為此,要著重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選題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有些教師往往把一套好的習題看得比一本好的教材還重要。選題要有三個原則:一是針對性。即針對講課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課外作業中感到困難的習題及學生中的一些糊涂概念,使之有利于幫助學生歸納和掌握要點,有利于討論解題思路和分析學生中的常見錯誤等。二是選擇性。即有多種解題方法是需要對比選擇的,使之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培養空間想象力,以促進智能發展。三是合適性。即習題的選定還要考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分量合適及各種題目的配合,有基本題、中等題、綜合題,既能使困難學生通過習題課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基本內容,提高解題能力,又可使學習優秀的學生有發揮才能和潛力的機會。
習題課進行的方式不僅應重視內容而定,而且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方式:
(1)提問式。對于講課的要點和習題課中要用到的主要理論和方法按其內在聯系,結合圖例提出一些問題,向學生發問。
(2)輔導式。上習題課時教師應巡視輔導,以便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方法、進度及問題等。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對不同的情況加以處理。
(3)討論式。對于一題多解和具有一定難度的習題,應在多數已作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討論的內容一是針對解題思路和方法,各抒己見,并對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比較,以開闊學生思路,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針對學生作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印象才深刻。
(4)引路式。對于有關章節的重點、難點及學生中的共性問題,可在學生獨立作題前,以典型例題引路,舉一反三。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要在轉化,妙在開竅。”習題課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必須貫徹啟發引導的原則。就是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解題的思路。在解題中還可引導學生采用聯想與對比,可以加深了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和特點。如學習面體相交,體體相交求作截交線、相貫線時可聯想線面相交、面面相交及曲線曲面有關章節的內容,從中得到邏輯思維和系統概念的鍛煉。
首先,習題課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解題,教師不能“抱著走”。對于出現的錯誤不能直接指出錯誤所在。而是要針對產生錯誤的原因,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找出各自的癥結。其次,課堂討論的中心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和組織,做到“引而不發”、“活而不亂”。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出創見。
總之,上好機械制圖習題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通過習題課,不僅鞏固和深化了講課的內容,而且開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了空間想象、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和發展了智能,有些學生的解題方法超出所使用的教材中的解法:思路清楚,推理敏捷,作圖正確。同時,不僅為制圖部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在學習后繼課程,完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及畢業后回廠工作的業務實踐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重視智能培養,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