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 江蘇 南京 210044)
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心健康、勞動技能等方面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素質,培養高素質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青年大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求知欲強、興趣廣泛,但他們在人際關系、學習與就業壓力、個人情感、經濟窘迫等諸多方面又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需要得到精神的援助。而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第二課堂,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無疑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啟迪和幫助。
1.1 高校圖書館有著學科門類其全、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文獻信息資源,不僅有圖書、期刊、報紙等紙質文獻,而且還有光盤、磁帶等電子文獻,以及各種類型的數據庫。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館藏實體資源和網絡虛擬資源互補,其豐富的館藏資源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資源保障。
1.2 高校圖書館有寬敞明亮的館舍和電子閱覽室,環境優雅,學習氣氛濃郁,為大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創造了條件,能有效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良好的館風,安靜的環境,無形中對學生產生了較大的約束力,久而久之,能培養大學生勤奮好學、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同時,現在高校圖書館實行開架服務,為學生提供自由和廣闊的天地,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書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博覽群書,即補充相關專業知識,開闊眼界,又提高閱讀能力,增強創新能力。
1.3 高校圖書館有較高素質的專業人員為大學生服務,特別是信息交互平臺的利用,為其提供多種多樣的、及時優質的服務。一是在服務中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思想行為、道德品質、對使用的追求等,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教育。二是通過優質服務,感化學生的心靈,領悟學習及交流中的樂趣。同時館員的道德修養、知識結構、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等將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以人為本”在我國其內涵就是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校圖書館作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精神陣地,是學生自我修煉的第二課堂,是拓展素質教育的資源平臺。因此,圖書館應“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就是基于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視學生的精神道德素質的形成與發展作為落腳點和歸宿,并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服務,從而達到拓展和豐富素質教育的精髓。
提升品質服務,我們的做法是:
2.1 首先,要分析讀者,分次進行,由淺入深。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基礎服務,介紹圖書館的藏書布局,圖書分類和借閱手續,圖書館規章制度等基礎知識;對二、三年級學生開展文獻檢索與應用課,使他們真正掌握信息檢索的技術、途徑和方法,能從繁雜的信息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使他們了解圖書館,熟悉圖書館,利用圖書館,熱愛圖書館,使圖書館成為他們工作和學習的好幫手。我校在開學初進行檢索培訓取得良好效果。
2.2 其次,教給大學生閱讀方法,1)先瀏覽,翻看文章的序和目錄,粗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2)然后精讀,仔細閱讀,特別是重要章節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做讀書筆記。3)最后回憶和重復,對所看過的章節,合上書上回憶他講了些什么主要內容,對重要的和必須要記住的內容再重復閱讀,反復閱讀加強理解和認識。在教會大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引導學生經典閱讀,提倡深入思考,提高素養的深閱讀。帶著問題讀,將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邊學邊思考,讓他們敢于提問,勇于解決問題,成為創新人才。
2.3 然后深化服務,充分利用圖書館的人力資源,構建圖書館信息網站,為讀者推薦重點網站、熱點網站和相關網站,整合網絡資源,建立學科資源導航,為讀者提供集成化、專業化的信息檢索界面。通過網絡指導他們論文的寫作方法,怎樣選題,怎樣取證,怎樣論證,做到觀點新穎,有思想深度和廣度。教會了他們利用圖書館和學習方法,為我們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密切關注學生熱點問題(如思想、心理、就業等方面),并給他們提供及時的幫助。
2.4 思想引導:近幾年,由于強調應試教育,學生的思想教育比較薄弱,就拿圖書館中現象來說,有學生偷書和撕書的現象,這無疑說明部分大學生思想意識淡漠和道德觀念的缺失。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我們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的宗旨是培養學生從現象認識本質,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實行導讀的辦法,指導、引導學生,同時配合政治形勢教育,提供有價值的思想教育資料,開辟宣傳欄,邀請德才兼備的專業專家、學者做輔導報告,舉辦形式各異的學生感興趣的報告會和研討會,讓學生認識人生的價值與真諦。還可以舉辦繪畫、音樂、舞蹈及文學作品欣賞等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激發生活熱情,豐富并調劑學生的學習興趣。
2.5 心理輔導:近年來,在校大學生的自殺事件頻頻發生,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校大學生自殺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我國在校大學生應對壓力的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在校大學生中存在著一些其自身難以承受或難以化解的心理壓力。切實做好的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絕不是簡單的說教所能解決的,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壓力。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是以“學生的需求”為取向,考慮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培養,注重學生個性的自由發揮,達到使其成為“完整的人”、“自我實現的人”。針對大學生學習及就業壓力、情感挫折、人際關系等方面原因,圖書館通過校園網絡及校園微博網站向學生推薦利智的心理書籍和刊物,用讀書來凈化心靈,豐富大學生的智慧,提高認知水平,利用書這無聲的老師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通過QQ、電子郵件等網絡這隱蔽性的優勢,開展聊天來疏導和心理咨詢服務,使大學生在隱蔽的情況下,沒有后顧之憂的敞開心扉,自由交流,從而為大學生排憂解難。并輔以聲情并茂的視頻教育,組織大學生觀看有教育意義電影并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提高認識和加深理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心理心態,愉快的度過其迷茫期。
2.6 就業指導:高校擴招,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上升為社會問題,也成為高校的重點工作,圖書館如何更多地為學校排憂解難,就更彰顯其功能。圖書館的館藏優勢,可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形勢及就業政策的信息平臺,開辟從屬就業指導性質的有關圖書、報刊、雜志類的文獻信息閱覽室,開展有職業規劃意識的各類引導講座,有求職應聘、應試面試、簡歷寫作等方面內容的輔導。實踐證明,高校圖書館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可行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每個人都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要培養大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及各種職業技能。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兩條,一從課堂上老師傳授,二是圖書館,通過圖書館這一平臺培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以適應21世紀的競爭要求,培養跨學科、跨專業、多元化的人才,在指導的學生畢業設計的時候注意培養他們動手能力,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他們就業和創業鋪設堅定的基石。
3.1 高校圖書館以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為廣大學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各種服務,以文獻信息、網絡、人才資源等途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3.2 教育必須面向現代、面向國際、面向未來,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平臺,完善大學生素質教育系統,使學生真正樹立自尊、自立、自強、自信的人生態度,服務社會,又促進社會發展,提高全社會人文素質。同時,教育又是系統工程,必須借助全社會的功能,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3.3 另一方面,圖書館員的素質培養,也是高校圖書館素質教育平臺的構成要素,只有通過雙方的功能互動,才能實現各自價值取向。我校圖書館的一點實踐,可見一斑。
3.4 素質教育既是系統工程,又是社會工程,更是面向未來的工程,只有全社會關注與投入,才能詮釋其內涵,大學圖書館僅僅只是完成其為社會該承擔的義務而已。最大限度的挖掘圖書館平臺功能,拓展平臺功能,才能把大學生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1]梁玉貴.開展心理教育 擴展中學圖書館服務功能[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2).
[2]王曉燕.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創新途徑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12).
[3]趙越.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6).
[4]張瓅丹,黎偉,徐川.從大學生自殺現象談加強高校學生心理教育[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9).
[5]羅鏗.高校圖書館就業指導專題信息服務的開展[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