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毅
(嘉峪關市第一中學 甘肅 嘉峪關 735100)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焦點。環境問題已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的日益惡化,已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身為地理教師,發揮自己學科的優勢,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環境教育實踐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就將本人結合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教學實踐的一些主要做法做一介紹。
為了形成良好的環境教育氛圍,1988年9月我組織成立了“環保志愿者”活動小組,該小組把“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做為自已的行動口號,主要立足校園和鄉土地域的主要環境問題開展工作。例如他們在在學校設立垃圾分類回收站,并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垃圾分類回收的知識,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垃圾分類的環保意義。針對校園內亂扔垃圾、浪費水電及紙張這一現象,活動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一方面進行督促檢查,另一方面開辟專欄宣傳亂扔垃圾、浪費水電造成的危害。同時該組織每學年都要組織一次“利用廢棄物,制做藝術品”環保創意比賽,全校學生每人都有一件環保創意作品參賽。“家家自備購物袋,爭當魅力環保員”義務宣傳員曾多次深入社區進行宣傳,受到社會高度贊譽。每逢 “6.5”世界環境日、“4.22”世界地球日、“3.12”植樹節、“9.16”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0.6”世界糧食日等節日該組織都要開展生態環保宣傳、舉辦生態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倡導全校師生為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被金塔人民稱為“母親河”的北大河在流經酒泉市區時由于工業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鴛鴦池水庫水質逐年惡化,嚴重影響著金塔人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為此“環保志愿者”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欽水思源,保護母親河”公益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縣環境保護局的高度評價并給予大力支持。金塔縣保護解放水庫樹人工壓沙工程每年春季集中舉行一次,為此“環保志愿者”把每年3月定為“植綠護綠”宣傳月。“植綠護綠宣傳月”以“綠色生活,有你有我”為主題廣泛宣傳植綠護綠宣傳。1996年金塔縣引進滴灌技術實施生物治沙工程,幾年后建成了3條長3300米,寬210米的滴灌林在防風固沙、護庫保田、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產生了明顯的效益,“環保志愿者”先后組織500余人前去參觀考察,接受植綠護綠教育。1999年3月“環保志愿者”參加了鴛鴦池水庫植綠護綠公益活動,并于2000年9月建成了“鴛鴦池水庫植綠護綠紀念營地”。在酒泉市環境保護局舉辦的多次環保知識競賽中“環保志愿者”積極組織志愿者參賽并取得累累碩果。
通過鄉土實踐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家鄉環境與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家鄉發展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和解決途徑。在酒泉市金塔中學工作期間,我重點確定了 “鴛鴦池、解放村水庫上游水質污染問題及治理措施”和“金塔綠洲荒漠化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兩項環境教育課題,制定了具體的調查內容、調查方式和活動規劃。每年春秋兩季,我們都要組織“地理愛好者”和“環保志愿者”部分成員對北大河重點污染源進行實地查看,同時對鴛鴦池和解放樹水庫的水質進行檢測分析,讓學生親眼目睹鴛鴦池、解放村水庫上游水污染源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對調查期間拍攝的相關圖片開設環保宣傳專欄進行展出。例如由志愿者撰寫的“北大河沿岸重點污水排放源情況調查”、“北大河河道垃圾污染情況調查”等調查報告受到了縣環境保護局的高度重視和評價。2002年前后,金塔縣大辣椒種植戶植的辣椒在辣椒成熟前一個月開始倒秧死亡,經調查是灌溉用水污染超標。針對這一事件,我們組織“環保志愿者”親自深入死亡辣椒田地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自體驗水質污染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從而提升學生對保護水源、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綠洲荒漠化是嚴重威脅金塔縣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要求家在農村的學生每年進行一次學生所在村(組)綠洲邊緣荒漠化情況的社會實踐并寫一份調查報告。在每年“6.17”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之際,我們都要舉行一次以“防治荒漠化”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活動從不同角度反映金塔綠洲荒漠化的發展趨勢和潛在危險,增強了學生的環境危機意識。2005年本人調入嘉峪關市嘉市一中工作以來,仍然為沒有放棄對學生進行環境實踐教育。做為西北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的嘉峪關,大氣污染問題自然引人關注,我一方面提醒學生在上下學期間從遠處觀察冶煉廠排放出來的滾滾濃煙,體會大氣污染對我們生活的潛在威脅。同時經常提醒途經市環保局門口的學生每天關注嘉峪關市環境質量預報,形成在人日常生活中關注周圍環境問題的意識。嘉峪關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先進,日處理污水5萬立方米,在嘉峪關工作的幾年時間內,我們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到污水處理廠參觀,了解污水處理的流程和水資源的再利用情況.通過以上活動,增強了學生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
“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是我們創建“綠色學校”始終追求的目標。傳統的環境教育實踐形式為我們的環境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使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時代特色,符合學生認知需求,在活動形式上我們注重創新,把激活學生保護環境的道德情感做為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終極目標。2010年春季我國西南大旱期間,我們舉辦了“百年大旱給我們的啟示”專題討論和征文比賽。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我們適時舉辦了“一班一城話環保,綠色生活更美好”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城市的“市民”角色,設計所在城市環保、綠色生活的藍圖。 2010年4月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后,我們將墨西哥灣油污染和清理的最新情況通過圖片和文字及時進行宣傳,把學生的環境視野引向全球。讓學生自己設計環境實踐活動內容,讓他們主動接觸社會,獲得等一手資料,并把資料進行整理,把有關問題寫成小論文,向相關行政部門反映,是我們創新教育形式的一個亮點。例如由學生撰寫的小論文“母子湖在哭泣”、“為農民伯伯求個情”等小論文均得到了環保部門的充分肯定并在制定有關政策時得到采納。同環保行政部門聯手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按受更加專業的環保知識,而且會擴大學生的環保視野,增強學生參與環保的社會責任感。每年“6.5”世界環境日我們都要邀請環保部門專家深入學校作報告,向學生宣傳一年來發生在我國和世界的重大環境事件和環境科研的重要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創造美好綠色生活的信心。為落實《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和新課改的要求,我們編寫了《中學生環境素養手冊》校本教材,為配合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情感、環境態度和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教學實踐,是學校教育的需要,地理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地理教育中開展環境教育,這不僅是用現有的課本、身邊的素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主要的是使地理教育目標,通過環境教育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