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白向群
當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我國安全環境不容樂觀。從國際形勢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并有新的發展,一些國家不愿意看到中國的強大,把我視為潛在的對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不斷擠壓我戰略空間。從國內形勢看,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敵對勢力活動頻繁,矛頭直指黨和政府。加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深層次社會矛盾不斷暴露,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一旦處置不當,極有可能演變為規模性、群體性對抗沖突。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建設強大的國防,是維護國家安全、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民兵預備役隊伍是我國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層政權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民兵預備役隊伍自覺服從服務經濟社會建設大局,在參加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社會維穩、搶險救災、扶貧幫困等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地方各級領導和各族人民的高度贊譽。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民兵預備役隊伍建設還存在著軍事訓練水平不高、各類尖子人才缺乏、基礎設施不配套、綜合保障水平低層次等諸多問題,這與民兵預備役隊伍肩負的越來越繁重的使命任務很不適應。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軍事機關一定要站在維護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入學習貫徹中央軍委胡錦濤主席關于“主題主線”重大戰略思想,充分認清民兵預備役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充分認清新形勢下加強民兵預備役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和使命意識,毫不放松地抓好民兵預備役各項工作落實,扎實推動新形勢下民兵預備役工作,為國家改革發展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民兵預備役工作的順利開展。民兵預備役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涵蓋軍隊和地方,兼容平時和戰時,軍地雙方必須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加強組織領導,抓好各項工作落實。一是堅持黨管武裝原則,確保民兵預備役工作的正確方向。黨管武裝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特有的政治優勢,是確保民兵預備役工作順利開展的可靠保證。各級黨委要毫不動搖地發揚黨管武裝這一優良傳統,切實肩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堅持把民兵預備役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統一安排、統一檢查、統一考評。要通過完善黨管武裝制度,形成軍地合力,增強工作實效,確保黨對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確保黨的國防建設大政方針有效貫徹落實,確保民兵預備役隊伍在任何情況下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二是依法履行職能,彰顯政府領導民兵預備役工作的主體地位。各級政府要真正把人民武裝工作“管”起來,職能部門要主動靠前工作,真正發揮民兵預備役工作領導主體作用。要加強基層人民武裝部建設,認真執行中央有關規定,落實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配齊專職人民武裝干部。要搞好總體謀劃,完善地方性法規,研究制定民兵預備役人員履行國防義務的權益保障辦法,將民兵預備役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重點建設項目予以重點投入、重點保障,確保民兵預備役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三是夯實工作作風,切實提高民兵預備役工作的實效。切實端正工作指導思想,堅持把民兵預備役工作的目標定在確保“打得贏、不變質”上,以良好的作風抓好各項工作落實。進一步增強事業心、責任感,認真履行職責,埋頭苦干,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真正撲下身子鉆研解決問題,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帶動部屬,形成大抓、真抓、實抓民兵預備役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民兵預備役工作的生機與活力。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是民兵預備役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已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軍隊建設正在向信息化轉型,這些都對民兵預備役工作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著眼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注重用新的思路和辦法解決民兵預備役工作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速推動民兵預備役隊伍轉型。一是抓好重點環節。深入普及全民國防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緊貼時代要求,創新方法手段,綜合運用傳統大眾傳媒和新興傳媒,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不斷強化全民國防意識,為民兵預備役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改進民兵預備役隊伍編組模式,規模結構要實現由保障單一軍種向保障諸軍兵種轉變,由直接參戰向支援保障作戰為主轉變;力量布局要逐步形成以主要方向、大中城市、交通干線附近地區、邊防地區為重點的力量建設新格局。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眼人才建設的新需求,通過院校培訓、各級集訓、崗位練兵、實踐鍛煉等多種形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改進訓練手段。堅持以使命任務牽引訓練,緊緊圍繞支援保障軍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這個核心任務,加強針對性實戰化訓練演練,探索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樣式、新戰法、新手段。堅持基地化訓練,使基地化訓練成為提高民兵預備役隊伍整體作戰能力的重要方式。堅持開放式訓練,充分利用現役部隊、軍隊院校訓練資源,組織人員到駐地部隊、相關院校、裝備生產廠家進行掛鉤訓練;利用地方科技和資源優勢,借才施教、借裝興訓,不斷提高軍事訓練的層次和質量。三是軍地融合保障。著眼軍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緊貼軍地聯合行動綜合保障多樣化需求,不斷完善軍地融合保障體系,構建具有操作性、實踐性的軍地聯合保障機制,區分軍地保障任務,明確軍地保障標準,形成軍地保障整體合力。堅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貫徹國防需求,搞好應急保障物資軍地聯儲,依托社會保障資源建立物流體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保障民兵預備役工作,為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創造良好條件。
(三)堅持服務大局,在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中充分發揮民兵預備役隊伍的作用。民兵預備役隊伍寓兵于民,擔負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雙重任務。必須積極適應“市場”和“戰場”環境,堅持走用兵與練兵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實現生產力和戰斗力的同步提升。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著眼國家和地區安全形勢,進一步調整民兵預備役工作指導思想,規范民兵預備役工作內容,改進民兵預備役工作方法手段,切實把民兵預備役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與經濟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建設與人民武裝工作協調發展。要積極引導民兵預備役人員帶頭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組織民兵預備役隊伍參加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充分發揮民兵預備役隊伍在經濟建設中的骨干作用、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的突擊作用、在維護社會治安中的衛士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帶頭作用,在用兵中練兵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