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植物學權威期刊《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忠明課題組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方面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研究利用蛋白質相互作用等技術,在模式豆科植物中克隆到一個調控根瘤菌共生信號及根瘤形成的關鍵基因SIP2(SymRK-interacting protein 2),該基因編碼一個有絲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激酶(MAPKK)。在植物中,MAP激酶級聯反應與各種生物或非生物的應激、激素、細胞分裂和發育過程的信號轉導相關。該研究首次報道了MAPK級聯反應參與根瘤菌共生信號的轉導,發現共生受體激酶SymRK特異性地與SIP2蛋白相互作用并抑制SIP2底物水平磷酸化活性。抑制SIP2基因的表達導致根瘤菌侵入線形成的效率和植株結瘤能力顯著降低,說明SIP2在豆科植物結瘤過程中起關鍵的調控作用。在豆科植物共生信號傳遞途徑中,目前只發現鈣離子作為第二信使參與其信號轉導。該研究明確證實了MAPK級聯反應參與豆科植物共生信號轉導,闡明了MAPKK(SIP2)在豆科植物共生信號轉導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其結果將為研究根瘤菌與宿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提供一條新的途徑。同時,為揭示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關系建立奧秘、探索建立根瘤菌與非豆科共生固氮體系提供科學依據。
(華中農業大學網)
黑龍江省農科院研發的土層置換技術近日通過專家組驗收。項目負責人、黑龍江省農科院研究員劉峰介紹說,大豆田殘留的除草劑主要分布在0~1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10~20厘米深土壤也會有少量農藥殘留,20厘米以下土壤幾乎不受農藥影響。通過土層置換犁將受污染的表層土壤和20~40厘米土壤易位,使農作物種植到幾乎沒有農藥殘留的土壤中,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
(新華網)
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孫建光博士主持的項目——“高效固氮、改土微生物資源篩選與菌劑研制應用”針對我國農業生產中耕地質量下降等突出問題,從微生物資源入手,開展了菌種收集、特性研究、高效菌種篩選、功能菌劑研制、應用效果測試和田間試驗示范等工作,不但發現了類芽孢桿菌屬和芽孢桿菌屬是作物根際和農田環境中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優勢種群,還發現假單胞菌屬、根瘤菌屬和芽孢桿菌屬是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內生固氮菌的優勢種群等等。
據介紹,研究出的菌種已成功應用在新型生物有機肥料、菜地有機污染修復菌劑等產品研制。經過試驗證明,其對提高耕地土壤質量、降低鹽堿地改良成本、降低化學氮肥使用量等方面效果顯著。
(農民日報)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生農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和美國FMC公司共同簽署了全球農作物保護創新與發展聯盟的框架協議,承諾將共同推進華東理工大學李忠教授團隊在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支持下創制的新煙堿類殺蟲劑的全球化市場開發。
煙堿類殺蟲劑是目前全球殺蟲劑市場的重要門類,全球年銷售額達25億美元以上,其中德國拜耳公司的“吡蟲啉”和瑞士先正達公司的“噻蟲嗪”都是2011年銷售額達10億美元的重大品種。李忠教授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新煙堿類殺蟲劑,是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支持技術研發的一項重要成果,具有超高活性和獨特作用機制,可防治已對傳統煙堿殺蟲劑產生嚴重抗性的害蟲,也將是我國第一個步入國際市場的自主創制農藥品種,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生農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和美國FMC公司三方合作是一個全新的全球化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我國創制的綠色農藥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
(科技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