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濤
(夏邑縣人民醫院,河南 夏邑 476400)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以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等為主要治療方法,由于膀胱癌的術后復發率較高,所以術后多采用膀胱灌注的方式給予化療藥物作為輔助手段,用于預防其術后復發或轉移等,而且這種手段對淺表性膀胱癌效果更明顯,應用后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明顯延長[1]。目前,用于膀胱癌術后膀胱灌注的藥物較多,有羥喜樹堿、吡柔比星、絲裂霉素等。作者對39例行膀胱電切術的淺表性膀胱癌患者,于術后給予羥喜樹堿膀胱灌注,用于預防術后的復發或轉移。
1.1 臨床資料 入組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的淺表性膀胱癌患者39例術后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其中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齡27~63歲,中位年齡49歲。臨床表現以無痛性肉眼血尿為主。腫瘤單發25例,多發14例。病理分級:Ⅰ級30例,Ⅱ級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膀胱灌注均于術后1~2周開始,灌注前患者應排盡尿液。羥喜樹堿的灌注量:羥喜樹堿注射液30 mg稀釋于質量分數0.9%的氯化鈉注射液20 mL中。稀釋后的藥液經一次性硅膠導管灌注進入膀胱內,并叮囑患者仰臥、俯臥、左側臥、右側臥各15 min,重復2次。每周1次,3個月;每2周1次,3個月;每個月1次,6個月;隔月1次,6個月。灌注期間每3個月復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及膀胱B超1次,可疑復發者行膀胱鏡檢查,是否復發需經病理學檢查證實。
39例淺表性膀胱癌患者隨訪24~36個月,僅有6例復發,總復發率為15.38%。隨訪期間,無死亡病例,也無骨髓抑制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出現膀胱刺激癥狀者9例,肉眼血尿1例,一過性白細胞下降1例,但均為輕度,未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
淺表性膀胱癌是臨床上最常見且復發率最高的膀胱腫瘤,這可能與膀胱黏膜接觸致癌物時間長、膀胱腫瘤多為多發、手術切除后腫瘤細胞容易脫落有關。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是淺表性膀胱癌的常用方法,其術后淺表性膀胱癌復發率高達50% ~70%[2]。目前,臨床上,為預防或阻止淺表性膀胱癌的復發,通常采取膀胱灌注藥物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3]。常用的膀胱灌注藥物包括細胞毒性藥物及免疫生物制劑等2類,例如羥喜樹堿、絲裂霉素、力爾凡等[4]。膀胱灌注較全身化療具有膀胱內藥物濃度高、全身毒副反應輕等優點。有關研究[5]也證實,術后膀胱灌注能夠明顯降低膀胱癌的復發或轉移率,且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羥喜樹堿是目前惟一的選擇抑制DNA拓撲異構酶I的抗腫瘤藥物,其通過抑制該酶類,造成腫瘤細胞DNA的損傷,進而阻斷DNA的復制等,最終引起細胞的死亡[6]。曾文利等[7]采用羥喜樹堿術后膀胱灌注的方法用于膀胱腫瘤術后患者,結果淺表性膀胱癌的術后復發率僅為14.3%。本研究結果顯示,39例淺表性膀胱癌患者隨訪24~36個月,僅有6例復發,總復發率為15.38%;而且隨訪期間,術后僅出現膀胱刺激癥狀者9例,肉眼血尿1例,一過性白細胞下降1例,且均為輕度,未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上述結果提示,羥喜樹堿術后膀胱灌注是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的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曹廣輝,張治國,邱功闊.膀胱灌注力爾凡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19(3):278-279.
[2]王陽,喬保平,馬志遠,等.抗凝治療患者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安全性與療效分析[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0,23(6):497-499.
[3]劉黎濤.絲裂霉素C膀胱灌注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療效觀察[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2,25(2):164 -165.
[4]Lamm DL.Prophylaxis for recurren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J].Urology,1991,37(5 Suppl):21 -23.
[5]趙偉,夏木楠,敖金,等.淺表性膀胱癌術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羥喜樹堿的臨床觀察[J].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2011,3(3):154-156.
[6]沈建強,楊榮華.吡柔比星與羥喜樹堿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4):146-147,150.
[7]曾文利,夏樾.羥喜樹堿膀胱灌注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72例[J].醫藥導報,2009,28(2):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