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芝
16例住院患者發生壓瘡原因分析與管理對策
安立芝
目的 預防、減少住院患者壓瘡事件發生,降低住院患者壓瘡的發生率。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發生的16例院內壓瘡事件,結合醫院科室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結果 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淡漠、壓瘡預防知識欠缺、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及患者個體因素是導致患者院內壓瘡的主要原因。制定了強化安全管理意識,加強護理人員壓瘡知識的培訓,完善患者壓瘡管理流程等有效對策。結論 加強護理安全管理、改進管理流程能減少住院患者壓瘡事件的發生。
住院患者; 壓瘡; 預防; 安全管理
壓瘡是指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也稱壓力性潰瘍[1]。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住院患者年齡呈不斷上升趨勢,發生壓瘡的危險系數也在不斷增加。壓瘡一旦發生,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而且影響疾病的康復。國內外已將壓瘡的發生率作為評價護理質量的指標之一,而減少患者壓瘡事件的發生也作為患者安全目標之一被提出。因此,如何預防、減少壓瘡發生,成為護理管理者探討的熱點。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發生了16例住院患者壓瘡事件,通過分析發生壓瘡的原因,制定了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現報道如下。
2008年1月~2010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共發生16例住院患者壓瘡事件,其中男9例,女7例。50歲以下2例,50~59歲2例,60~69歲1例,70歲以上11例。壓瘡發生部位分布情況:骶尾部11例,髖部2例,髂前上棘2例,踝部1例。壓瘡發生的科室分布:重癥醫學科4例,占25.00%,內科9例(內分泌科1例,消化內科1例,神經內科4例,心內科2例,腫瘤科1例),占56.25%,外科3例(腦外科1例,心外科1例,泌尿科1例),占18.75%。
2.1.1 年齡 老年人血管硬化、營養不良、皮膚改變、肌肉萎縮和反應遲鈍對壓瘡的形成和預后有直接影響[2]。在16例壓瘡事件中,年齡70歲以上者11例,占68.75%。
2.1.2 運動功能減退 在16例壓瘡事件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其中6例患者長期處于昏迷狀態,完全無法自行移動肢體,4例患者因腰椎或下肢骨折要求制動,2例患者呈強迫體位。另外4例因腦血管意外存在部分運動功能障礙。
2.1.3 感覺功能障礙 感覺缺失可以造成機體對傷害性刺激毫無反應。在16例壓瘡事件中,有8例是腦血管意外的患者,存在感覺功能障礙,占50%。
2.1.4 低蛋白血癥 國內外學者均認同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發生的內因之一。此次統計的16例壓瘡患者,有14例存在低蛋白血癥。
2.2.1 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淡漠 16例均屬于高危壓瘡患者,護士長和責任護士未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未對其皮膚狀況給予關注,在病情發生變化時,未及時做出評估和反應。日常交接班時,未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而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護措施。對其他科室借床患者疏于管理。
2.2.2 護理人員壓瘡預防知識掌握不足,對壓瘡隱患缺乏預見性 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護士觀察不細致,未對患者皮膚進行再評估。
2.2.3 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對高危壓瘡部位,未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給予必要的保護措施。
2.2.4 基礎護理落實不到位 對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未按時給予或協助患者翻身。生活護理依賴家屬,護士對患者的病情疏于觀察,過度依賴陪護人員和家屬。此次統計的16例壓瘡患者,12例發生在病房,均有陪護人員。另外4例發生在重癥監護室,基礎護理工作由護士完成。
3.1 強化安全管理意識
3.1.1 管理者的高度重視是預防壓瘡的保障[3]護理部要高度重視患者安全管理,不斷強化安全管理意識,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資料,并組織護士長和護理質量安全管理小組成員定期進行原因分析,制定有效地預防、糾正措施。
3.1.2 客觀地對待住院患者壓瘡事件,出現問題,不能單純批評指責責任護士,而是客觀地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積極參與護理安全管理的意識。
3.1.3 對拒絕翻身的患者,應講明壓瘡預防的重要性,在護理記錄單上及時記錄患者的皮膚情況、采取的措施及患者和家屬的配合程度,落實知情同意簽字手續。
3.2 加強護理人員壓瘡知識的培訓
3.2.1 護士壓瘡預防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 護理部要組織全院護士的繼續教育講座,結合科室的特點,進行重點培訓。
3.2.2 可采用對高危壓瘡患者現場指導、會診、咨詢等方式,提高護士對壓瘡相關預防知識的掌握[4]。
3.2.3 定期發放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對壓瘡知識的欠缺點,有目的制定培訓計劃,進行知識普及和更新,有的放矢地進行進一步培訓[4]。
3.2.4 積極組織重點科室的護士參加外院的壓瘡護理知識培訓班,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
3.3 完善患者壓瘡管理流程。將護理程序引入住院患者壓瘡管理,持續改進護理防范措施。
3.3.1 評估 責任護士在新入院患者入院后24 h內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做好高危壓瘡患者的篩查。積極評估患者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對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后,對高危患者實行重點預防,可使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分配和應用[5]。患者的狀況是隨時變化的,要求在患者入院時、入院后,定期或隨時對患者皮膚情況進行評估,提高預防護理的有效性。
3.3.2 診斷 要求責任護士對存在皮膚完整性受損危險的患者進行預報,及時讓病區護士長了解患者的情況,確定重點護理對象。
3.3.3 計劃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對于有護理難度的患者,可以請護理部組織護理會診,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
3.3.4 實施 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患者床頭做醒目的標記。保證翻身頻率,增加小幅度的移位,必要時使用輔助工具,保證側臥姿勢。翻身時動作輕柔、注意手法,并注意保護患者隱私部位,將有關情況記錄于“患者翻身記錄表”中。對足跟、骶尾部等重點部位,可以根據患者的經濟狀況,使用經過證實的新產品-水膠體敷料予以保護。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干燥。對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局部皮膚干燥。也可以根據患者的經濟狀況,使用隔絕潮濕和保護皮膚的護理產品;對于有低蛋白血癥的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補充富含維生素A、C、E的多種食物;在實施壓瘡預防措施的過程中,強調運用護理程序,重視患者全身情況,如翻身前后應評估患者的病情、皮膚、管道、肢體是否處于功能位等[3]。
3.3.5 評價 做好床旁交接,觀察患者皮膚的進展情況和護理效果,及時調整護理措施。護士長要定期檢查預防措施的落實情況。
3.3.6 一旦發生難免性壓瘡,立即上報護理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損傷進一步擴大。
3.4 健康教育 臨床護士是健康教育的主力軍,肩負著壓瘡預防教育的重任。讓患者及家屬意識到壓瘡預防的重要性,與患者或家屬一起對發生壓瘡的可能性做出評估,讓患者和家屬充分了解皮膚護理與壓瘡的關系,壓瘡發生、發展、治療、護理的一般知識,取得理解和配合。
總之,預防與減少患者院內壓瘡事件發生,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重要目標之一,有效地防護措施、工作流程、完善的安全管理機制是患者安全的有力保證。管理者要擺正心態,正確看待院內壓瘡問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好的效果,盡可能地避免住院患者發生壓瘡。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1-82.
[2]王泠.壓瘡的管理(一)[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62 -64.
[3]王妤,陳偉菊,周佩如,等.壓瘡管理流程的建立與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7,7(2):47 -48.
[4]王泠,鄭修霞.174名臨床護士掌握壓瘡預防知識的現狀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21 -23.
[5]劉紅,付曉悅,余曉晨,等.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7,7(2):50 -51.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4.079
102600北京市仁和醫院
安立芝
2011-11-29)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