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董芳 孫迎春 安豐華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1]。
我院神經內一科在2011.1-2011.12共收治患者1368人,接收壓瘡患者32例,其中Ⅰ度壓瘡5例,Ⅱ度壓瘡9例,Ⅲ度壓瘡15例,Ⅳ度壓瘡3例。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后,18例痊愈出院,9例好轉出院,5例因病情自動出院。
2.1 壓力因素 垂直壓力、剪切力、摩擦力。
2.2 皮膚受潮濕或排泄物的刺激 如出汗過多、大小便失禁、被褥潮濕。
2.3 營養狀況
2.4 年齡 老年人皮膚松弛、干燥、缺乏彈性,皮下脂肪萎縮、變薄。
2.5 體溫升高 機體的新陳代謝率增高。
2.6 矯形器械使用不當 使肢體血液循環受阻。
3.1 對預防壓瘡的認識 “預防壓瘡發生”被一直認為是最經濟、最重要的壓瘡護理手段。預防護理的重點途徑是:護士首先必須估計患者發生壓瘡的所有危險因素,并判斷其發生危險的程度,以區分高危、中危、低危者,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及時評價預防效果不恰當或無效的護理措施,以盡可能的減少浪費,提高預防效果[2]。
3.2 對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 現有的各種壓瘡評估表有助于護士對各種危險因素進行量化評分,獲得患者產生壓瘡的危險等級,積極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實施重點預防。我們常用的評估法是Braden評分法。
3.3 預防 關鍵在于消除誘發因素。
3.3.1 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定時翻身,一般每2 h翻身一次,必要時30 min翻身一次;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但也仍需經常更換臥位。
3.3.2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平臥位時,如需抬高床頭,一般不應高于30°;半坐臥位時,為防止身體下滑,可在足底部放墊子,腘窩下墊軟枕,或搖高床尾;協助患者翻身時,應將患者的身體抬離床面,避免拖、拉、推等動作,如不少患者在臀溝上的瘡口,就是因為翻身時,家屬用力牽動臀部皮膚,造成骶尾部皮膚受到過度剪切力和摩擦力而引起的。
3.3.3 保護患者皮膚 保持患者皮膚和床單的清潔干燥是預防壓瘡的重要措施。主要是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潮濕,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床鋪應保持平整清潔,干燥,且厚薄適度,對大小便失禁,嘔吐及出汗者,應及時擦洗干凈,不可使用破損的便盆,使用時不可硬拉硬塞,必要時在便器邊緣墊以軟紙,布墊或撒滑石粉,防止擦傷皮膚。
3.3.4 促進皮膚血液循環 對局部受壓部位應進行按摩,促進靜脈回流,但對于因受壓而出現反應性充血的皮膚組織則不主張按摩,因此時軟組織已受到損傷,實施按摩可造成深部組織的損傷。
3.3.5 改善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保持正氮平衡,必要時進行鼻飼,蛋白低的患者靜脈輸注白蛋白效果比較明顯。
3.3.6 借助工具 包括運用減壓裝置,如間歇式氣墊床、水墊床以及患者翻身側臥時,可在患者的背、臀部墊軟枕、海綿墊,利用物體對臀部產生的彈力來緩沖重力對骶骨的壓迫。
3.3.7 避免使用烤燈 使用烤燈不僅會使傷口干燥,還可以造成細胞缺血或缺血情況更加嚴重,甚至壞死,所以應避免使用烤燈于壓瘡傷口。
4.1 全身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增加營養和全身抗感染治療,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
4.2 局部治療 根據壓瘡分期,采取針對性治療護理措施。
4.2.1 瘀血紅潤期 重點是去除致病原因,增加翻身次數,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碎屑,避免摩擦、潮濕和排泄物對皮膚的刺激,加強營養攝入。
4.2.2 炎性浸潤期 保護皮膚,防止感染發生。未破的小水泡(1X1 cm以內)應盡量減少摩擦,防止水泡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不必剪去表皮,局部消毒后,再用無菌敷料包扎。
4.2.3 淺度潰瘍期 此期應盡量保持局部創面清潔。保濕敷料可為創面的愈合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便于新生的上皮細胞覆蓋在傷口上,逐漸使創面愈合,如美皮康等。還可用濕潤燒傷膏、康復新液等外用。
4.2.4 壞死潰瘍期 應清潔創面,去除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采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并具有收斂作用的中草藥治療。清潔創面時,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我們用龍血竭用酒精調成糊狀敷患處,效果比較好。
壓瘡的關鍵在于預防,預防的重點在于消除誘發因素。護士在工作中應做到勤觀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換、勤整理及營養好。交接班時,嚴格細致地交接局部皮膚情況及護理措施落實情況。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并取得家屬的配合,才能減少壓瘡的發生,延緩壓瘡的發展。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楊媛媛.壓瘡預防護理及其研究進展.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30(5):590-591.
[3]張萍,蔣雪梅.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