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鵬程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臨床上是外科手術患者當中的危險并發癥之一,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這種病癥會造成患者的嚴重損傷,在臨床上出現死亡及致殘后果,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通過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對患者的并發癥進行防治治療,在臨床當中的效果非常顯著[1]。在本次研究當中,對350例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患者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整理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期間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350例,患者手術包括髖關節、膝關節矯形術;腹部手術;婦科手術;泌尿科手術等,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齡23~67歲,患者當中部分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并發癥情況,同時患者具有合并癥狀,其中貧血210例,高血壓患者170例,糖尿病患者190例,在術后臨床檢查的過程中,30例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形成均在術后48 h以內。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35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175例,兩組患者之間的原發病、年齡、性別及病程情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的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手術結果 在患者手術操作過程中,350例患者中出現4例患者術中出血較多情況,在臨床當中出現43例患者切口感染情況,在通過對癥處理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切口愈合,臨床手術操作極為順利。在完成手術48 h消失內,患者當中出現3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其中觀察組患者4例,對照組患者26例,患者通過常規臨床檢測,其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流滯緩情況,患者的血管內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癥狀,患者靜脈血管血液呈現高凝狀態。
1.3 護理方法 在350例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包括給予患者常規術前準備、術后并發癥防治、動態體征檢測等,觀察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對并發癥患者進行血壓、血脂控制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注射擴血管、活血治療,在臨床手術完成之后,對患者的體位使用下肢抬高操作,并對患者進行常規下肢按摩護理,20 min/次,2次/d,同時針對患者的營養護理當中,在術前對身體組織狀態較差的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術中營養支持治療,對患者加強并發癥關注,當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進行治療護理[2]。
350例患者中出現30例患者的術后深靜脈血栓情況,患者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當中,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癥,在術前檢查當中,部分患者具有貧血癥狀,在臨床手術操作當中,5例患者出現靜脈刺穿癥狀。在臨床護理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出現4例患者大出血情況較重,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并發癥情況,3例患者治療無效死亡;8例患者靜脈血栓形成嚴重,治療后患者下肢癱瘓,3例患者借助器械行走,其他患者痊愈出院。通過治療護理之后,本組42例患者中3例在術后24 h內猝死,6例患者護理治療后下肢癱瘓,9例患者情況有所好轉,借助機械可進行正常生理活動,其他患者康復出院。
術后深靜脈血栓在臨床當中的危險性較高,臨床外科手術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靜脈刺穿的手術較多,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的自身素質較差,在手術完成之后容易出現血栓情況,同時部分患者在臨床當中的出血癥狀較為嚴重,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沒有及時的發現,很容易導致患者治療效果減退,甚至出現死亡病例,在臨床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在術前就對患者進行身體常規檢測,對患者各種可能影響治療并發癥情況的因素進行預防治療[3]。
在本次研究當中,350例患者中出現30例患者下肢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觀察組患者通過護理干預,患者的病癥情況較少,僅有4例,而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患者出現24例并發癥情況,在臨床當中護理干預的效果較為顯著。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本組患者的致殘、死亡比例與文獻資料相差不大,整體治療效果一般。
在患者外科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患者的檢查,在臨床護理當中,增加護理干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深靜脈血栓情況發生,通過本次研究,在臨床當中使用護理干預的效果極為優異,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護理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推廣使用,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4]。
[1]張新生,江曾煒.手術后肺栓塞的診斷和治療.解放軍醫學雜志,2008,18(6):409.
[2]李炳福.多層面螺旋CT診斷腸梗阻的臨床價值.中國醫藥導報,2009,11(34)L98-99.
[3]王明治,呂良峰,劉士會.結直腸癌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12例分析.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6(13):76-78.
[4]Aqulia AM.Deep venou s thrombos is.J Card iovasc Nurs,2010,1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