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華 王萍 金仲品
腰椎間盤突出癥(protrasio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i,PLID),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本病是由于腰椎間盤發生退變后,受外力等因素作用而凸起或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缺損處膨出,刺激或壓迫脊神經、馬尾神經,引起腰痛、下肢痛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1,2],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與工作效果,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經CT或MRI檢查確診的64例PLID患者采取中醫針灸、推拿、康復訓練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1 選擇標準 全部研究患者均經過CT或MRI檢查確診的門診資料。①入選條件:a.發病前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慢性腰痛或受寒濕史;b.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當咳嗽、噴嚏等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c.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d.經CT或MRI檢查確診。②排除條件: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腫瘤、結核引起的黃韌帶肥厚、骨性椎管狹窄、神經根廣泛粘連等嚴重的合并癥。
1.2 一般資料 完整的64例門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17~65歲,中位數42歲;病程3 d~7a,平均(2.5±1.4)a。治療時間:7~18 d,平均(10.2±2.4)d。腰痛64例,疼痛性質一般為鈍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單側下肢放射痛39例,雙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11例,腰部活動受限56例,脊椎側彎26例,跛行21例,仰臥挺腹試驗陽性27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23例,加強試驗陽性25例,咳嗽、深呼吸時腰痛加重56例。
1.3 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示,腰椎間隙變窄18例,腰椎側彎28例,椎體骨質增生、唇樣變、椎間隙不等寬22例,生理曲度消失者36例。CT或MRI均有不同程度椎間盤突出,其中L5~S1突出 30 例,L3~4突出 7 例,L3~4、L4~5 突出 4 例,L4~5、L5~ S1突出 16 例,L3~4、L4~5、L5~ S1突出 7 例。
1.4 治療方法
1.4.1 針灸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穴取足太陽膀胱經穴(五處、曲差、眉沖、攢竹、晴明交替取之),腎俞、大腸俞、病變腰椎節段夾脊穴及下肢腧穴(足三里),配穴:腎氣虛弱者加腎俞、命門;濕熱蘊滯者加陰陵泉;瘀血阻絡者加膈俞;疼痛劇烈者加后溪、懸鐘。采用上海6805-2電針治療儀,設置密波,刺激量為中等,電針20min,1次/d,10次為1療程,最長治3個療程。
1.4.2 推拿手法 由于針灸只能控制腰痛,不能使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所以要用推拿手法使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我們的做法是按序做好以下操作:①拉開椎間隙法:先在患者胸部、大腿部各墊枕頭2個,使腹部懸空;再囑咐患者雙手拉住床頭架,助手用雙手將患者雙踝關節緊緊抓住,然后雙腳踩在治療床的橫擋上,將患者雙腿往上提起抖3下,然后慢慢放下并慢慢向后拉,持續用力牽引3min,同時術者站到患側,用雙手疊掌對準患部用力向健側按壓,或向下按壓3~5次。②腰椎過伸加壓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用一手掌抵住突出椎間盤,另一手用前臂合抱患者雙膝,用力向病側上方提,使腰椎過伸,患者腹部離床10~15 cm,在腰椎過伸的同時,術者手掌用力向下加壓,共作2~3次,即可糾正腰椎生理弧度和側彎畸形。③腰椎搖扳法: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墊一小枕,雙上肢自然放在床邊,雙下肢自然伸直分開。術者站在治療床側邊,一手按壓患椎棘突部,另一手的前臂托住患者雙膝上部,并適度托起,先順時針方向,再逆時針方向旋轉搖動腰椎,使其偏歪椎體進一步調復,使受壓神經根與髓核分離。④脊柱側扳法:患者仰臥位,助手固定患者肩部,術者雙手握住患者雙膝作脊柱側扳,使腰部作旋轉、前屈、側彎的復雜運動,使椎板發生位移,關節囊牽伸,神經根所屬區域容積相對增加,可以緩解神經根粘連,緩解局部壓迫,減輕疼痛。每日全息針灸后,進行手法治療1次,連續10 d為1個療程,最長治3個療程。
1.4.3 康復訓練 采用新西蘭物理治療師Rohin Mckenzie先生創立的一種應用脊柱力學治療頸腰椎疾病的康復方法[3]。椎間盤后方移位時,伸展使疼痛向心化或減輕,用伸展原則,椎間盤前方移位時,屈曲使疼痛向心化或減輕,用屈曲原則。連續10 d為1個療程,最長治3個療程。
1.5 療效評定 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恢復原工作。②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腰部稍感不適,可恢復原工作。③好轉:癥狀、體征部分消失,需做一些輔助治療,生活自理,可做輕工作。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好轉,不能參加工作。
本組64例,門診平均治療15次,隨訪6個月。根據療效評定標準,其中痊愈31例(48.44%),顯效15例(23.44%),好轉 17例(26.56%),無效 1例(1.56%),總有效率98.44%。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祖國醫學痹證范疇,多因肝腎虧虛,復感寒濕或跌仆閃挫以致經絡受損、氣血阻滯、不通則痛。病因多為外傷或正氣虧虛、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所致[3]。本病患者常伴有患側腰部及下肢發涼怕冷,腰腿部疼痛區域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線路相吻合,其病機為督脈受損,陽氣受阻有關。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穴取足太陽膀胱經穴(五處、曲差、眉沖、攢竹、晴明交替取之),腎俞、大腸俞、病變腰椎節段夾脊穴及下肢腧穴(足三里),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尤其在消除神經根水腫方面有效。從而減輕癥狀,提高臨床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本病的發生是患者由于髓核突出和壓迫神經根,髓核流出的糖蛋白和蛋白質及組織胺對無神經束膜化學屏障的神經根產生強烈刺激,導致神經根充血、水腫、炎癥,影響了局部組織的微循環,故引起劇烈神經痛。針灸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化瘀止痛,補益肝腎,消除組織間隙的水腫,加速組織代謝,松解周圍組織的粘連,使神經根無菌性炎癥得以消除,從而達到臨床治愈。
推拿手法根據解剖學原理通過脊柱推拿手法促使髓核回納,改變髓核與硬脊膜和神經根的位置關系,解除肌肉痙攣、矯正腰椎側凸、棘突的偏歪和小關節的錯位紊亂等,同時可解除關節滑膜嵌頓,松解神經根的粘連,促使局限性小腫塊和無菌性炎癥的消退[4],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另外,通過推拿病變局部可使其起到活血化瘀、舒通經絡、解痙止痛的作用。按法及腰部斜扳法、后伸扳法等手法可糾正脊柱的旋轉和小關節紊亂,減輕椎間孔的后關節壓力,并能松弛或增寬椎間隙,減輕突出物對神經的機械壓迫,從而改善臨床癥狀,達到治療目的。
我們采用Mckenzie脊柱力學法進行康復訓練,使患者逐漸恢復腰背肌、后縱韌帶及骶棘肌的肌力和韌性,從而加強脊柱的穩定性,改善和調整腰椎生物力學平衡,最終達到局部氣血循環,恢復神經、肌肉的功能治療效果。
通過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治療PLID 64例取得滿意的結果:本組64例,門診平均治療15次,隨訪6個月。根據療效評定標準,其中痊愈 31例(48.44%),顯效 15例(23.44%),好轉17例(26.56%),無效 1例(1.56%),總有效率98.44%。與李昌雄報道相似[5]。
[1]曹榮.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的臨床分析.首都醫藥,2011,12(24):39-40.
[2]劉兆強,霍龍,孫博,等.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臨床觀察.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2):1861.
[3]Zhou Y.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in treatment oflumbarintervertebral discprotrusionwith diskoscope.Zhongguo Gu Shang,2011,24(10):799-801.
[4]盧惠芳.針灸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8例療效觀察.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0):56-57.
[5]李昌雄.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41例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