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杰
(鄖縣農業局柑桔產業辦, 湖北 鄖縣 442500)
在密植柑桔園的改造中,果農習慣運用重復修剪來解決密植問題,并且延用了北方修剪蘋果樹的方法來進行柑桔樹修剪。但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弊大于利,往往會陷入“封行修剪-再封行再修剪”,且修剪量越來越大的惡性循環中。春季管理一大半時間用于修剪上,無法實現柑桔盛果期栽培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且連年修剪若遇到自然災害(干旱、凍害)樹勢卻很難恢復。因連年修剪柑桔樹只有基本骨架,而營養枝少,葉幕層稀薄,其產量下滑,品質低劣。所以靠修剪來解決密植園只是一種權宜之計,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密植問題,唯有疏株(行)間伐。
鄖縣柑桔園栽培密度在上世紀一般為1m×1m,1m×2m,1m×3m,果農在生產中也采用 1m×1m,1m×2m,1m×3m或 者 1m×1.5m,2m×2m,2m×3m等多種密度。每667m2達到330株,220株,110株,而大多數柑桔園每667m2株數在110株左右。
當樹齡達到7-10a時豐產效果未達到且完全封行,枝條交叉重疊,骨干枝直立向上,角度不開張,層次混亂,由于頂端優勢和趨光性生長,枝條集群上揚密度大,內膛枝條由于通風透光條件差而嚴重受影響,只生長少量徒長枝,下部枝條干枯,形成球面結果。產量下滑與稀植相比產量相差40%,比較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從08年以來,我們進行密改稀實踐探索,推廣密改稀技術。老齡園疏株間伐技術。截至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
1.1 密植封行成因分析
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的近30年內在柑桔栽培區域內曾普遍推廣矮、密、早豐栽培技術,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早結果,設計密度相對偏大。隨著樹齡增長,營養生長的步伐也隨至加快,還不到盛果期樹體生長空間日益縮小。由于密度大,使行間株間枝條縱橫交錯,互相遮擋,下部枝條見不到陽光,雨量小時接不到水份(中下部),光能利用較差,導致樹體上強,立體結果的格局根本無法實現。衍生座果率下降,生理落果嚴重,由于內膛郁蔽,導致枝多而亂,果面傷痕多,次品果率高,成熟推遲??扇苄怨绦挝锖繙p少。病蟲害發生嚴重(葉螨類、蚧殼蟲類、爆皮蟲等)。田間管理矛盾尤為突出,矮、密、早、豐的初衷和實際效果相悖,必須通過密改稀來降低密度,改善園間透風透光條件,調整樹勢,培養豐產樹形提高產量,提升品質。
1.2 間伐時間的選擇
柑桔營養生長、生殖生長與樹齡呈正相關,在進入盛果期前,營養生長與樹齡呈正相關,且優于生殖生長。生殖生長與樹齡呈正相關且優于生殖生長;但柑桔類果樹大小年比較明顯,特別是中晚熟品種,大小年結果更明顯,若肥水管理能保持相對穩定性,連續性,重視階段性,小年產量不少于大年的70%,若降雨量偏少或者施肥水平跟不上,大小年起伏明顯,小年產量只有大年的30%-50%,這時小年會出現很多徒長枝,內膛和下部很難形成結果枝群。
因此密改稀在即將封行7-10a內或樹齡更年幼時間實施伐對樹體形成豐產樹形越有利,對延長經濟結果年限,提高抗災能力延長樹體壽命是很有利的。
1.3 疏株間伐的原則
對于株行距定植規范的柑桔園,在間伐時可采用小型挖掘機間伐的方式。但丘陵和山地一般采用以人工間伐為主。經過實際操作,以隔行間伐效果較好,然后再適當調整株距,根據營養面積和光合作用的利用技術,要做到株間行間都見光,使骨干枝,結果枝群每天都能受到漫射光的照射,在行間株間都形成一定的受光面積。打開作業通道,緩解因郁閉造成的干擾,方便田間的土壤與樹體管理。
1.4 密改稀后的樹體管理
可以根據柑桔樹生長特點,控制好大枝,培養春秋兩次梢,靈活運用,因樹修剪。一是要去弱留強先放后縮,“防治高大空”。二是要開張角度,用撐、拉、壓的方法開張角度,擴大樹冠。三要采取開“天窗”留“邊窗”方法打開光路上控下放,縮外圍促內膛,不斷培養結果枝群。四要及時抹芽控梢,對開張角度后,骨干枝上發的新梢在8-10片葉時摘心,對于位置不當、過密的要抹去,做到“三去一”,“五去二”,使枝條疏密適度,樹冠圓滿。
2.1 由于受經營體制的影響或限制,有些果農對密植柑桔間伐技術一時難接受,只希望年年按常規修剪來維護一定的產量,這是個折中的辦法,沒有放眼于全樹全園來考慮。因此不是最好的辦法。應該認識到間伐后,株行距是原來的1-2倍,株行距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每667m2間伐了50%,保留株數56-60株,依然符合柑桔盛果期豐產園的密度標準,伐掉的樹為園地創造了新的空間,主枝角度開張,結果枝群分布均勻,層次分明,密植郁閉狀況大為改觀,且事實證明,一次性間伐比逐年間伐效果好。
2.2 改變配置方式,挖掘增產潛力
隔行隔株間伐后栽植點的配置方式由長方形,變為三角形。樹體營養生長尤其是第一層主枝的延伸空間進一步加大,在合理密植的情況下,通過開張主枝角度,以果控冠,促控結合可使樹冠增加0.7m以上,冠幅增加50%以上。樹冠圓滿,層次清楚,葉幕層加厚,單位面積(667m2)冠幅之和比以前降低15%左右,恰好化解了密植問題的實質所在。骨干枝的從屬關系更加清晰,有利于層間距的調整,各類結果分布均勻。因為通風透光條件的改善,樹體光合積累多,均衡的營養分配,增加春秋梢形成的能力,立體結果能力正逐年提高。由于修剪量的減少(年修剪總量控制在樹體葉片總量15%-20%)商品果率由原來的65%,提高到85%,若沒有特殊自然災害,第二年仍能穩產。實踐結果表明:密植園間伐后對樹勢破壞較小,對于農村青壯勞動力減少,修剪用工量減少,節約生產成本是大為有利的。對枝量分布、結果枝群形成,提高果實著色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影響較大,果實個頭均勻,果面傷痕減少,品質得到提升,提高了經濟效益。

2.3 更新土壤管理,增加營養面積
柑桔樹的根系與樹冠呈正比,即成齡柑桔樹根系分布與樹冠大體一致,地下部略大于地上部。根系需不斷擴展更新,土地營養面積應大于根系分布范圍才合理。密植柑桔園株間行間縱橫交錯,盤根錯接,制造了地上部樹冠與地下部根系爭奪營養和空間的雙重矛盾。只有采取密改稀應用疏株間伐技術,協調共需關系,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從土壤管理方面分析,無論施還陽肥還是施基肥,果農都習慣在行間進行,且在行間上方多一些(丘陵和山地柑桔園)則株間多年保持堅硬的壁壘,使柑桔土壤形成二元結構,無形中限制了柑桔根系分布,破壞了根系的適生環境,并產生嚴重影響。間伐后小型農具可以靈活操作,這樣便能熟化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微生物活動狀況,滿足柑桔須根(菌根)所需含氧量。同時農事操作方便多了,勞動量勞動強度自然降低了。從而壓縮撫育管理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效率。
2.4 加強田間管理防治樹體早衰
柑桔樹雖然是經濟年限、生存壽命都比較長的經濟樹種,但由于氣候變化,管理水平、立體條件、品種差異,早衰現象也容易發生。從栽培管理角度分析引起早衰的原因:一是田間管理不當;二是生產投入不足;三是修剪過度,使樹體骨架明顯,但枝葉不豐滿;四是氣候因素,北緣柑桔產區不同于南方,同樣的修剪量恢復不到南方的同等水平,同樣的剪口,無論抽枝量和長度均是南方的70%以下,因降雨量偏少所決定,同時太陽光輻射也強烈。因此田間管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有條件的柑桔園在行間多種綠肥如白三葉,紫花苜蓿、藿香薊,于冬季干旱和隆冬季節少深翻,伏旱時少中耕。二是根據品種樹勢結果量及時施基肥和促梢壯果肥。三是做到有序修剪,寧可少剪勿亂剪。四是及時防治爆皮蟲、葉螨類害蟲和蚧殼蟲類,保持健康樹勢。
2.5 加強后期投資,鞏固改稀成果
柑桔園密改稀后,群體總量減少了,由于個體生長量加大,投入的目標集中管理的方向明確,個體利用光能也提高了,對提高肥料利用率起了直接作用,同時也提高果品質量和商品率,建議密改稀后要加大后期投入,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鞏固改稀成果,提高柑桔栽培價值。
[1]孫元學等.湖南常德柑桔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措施[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2年第2期:21-22
[2]王自洪,王開昌等.核心水源區柑桔產業現階段困境分析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路[J].中國農業科技, 2012(1-2):20-22
[3]趙順卿.丹江口市2010年標準果園建設工作總結[J].中國果業信息,2011,8: 21-23
[4]衡文華,張海華,劉亞紀等.陜南椪柑盛果期密植園“密改稀”效應調查初報[J].中國果業信息,2011,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