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萍 許玉洪
臨床上,靜脈輸液是一項最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在護生、護士的技能培訓中,對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有技術要求,但對穿刺前輸液器的排氣方法未作特殊指導。多數護士都認為排氣很容易,其實不然。以往,我們按《基礎護理學》教科書的要求進行排氣,發現輸液管內、過濾器及管壁和頭皮針管內大多數有氣泡或少量空氣產生,影響了一次性排氣的成功率。為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一次性輸液器排氣成功率的可行性,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研究改進了排氣的一些操作技巧,并運用于臨床和我院示教室技能培訓工作中。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對象 2010年3月至8月期間,門診輸液室共抽取輸液患者150人次,隨機分為3組。甲組采用傳統排氣法;乙組采用新排氣法A;丙組采用新排氣法B。
1.1.2 入組標準 ①輸液種類相同。②均使用同一廠家、同一批次的輸液器。
1.2 方法 ①傳統排氣法:將穿刺針的針柄夾于兩手指之間,倒置茂菲氏滴管,并擠壓滴管使輸液瓶內的液體流出。當茂菲氏滴管內的液面達到滴管的1/2~1/3滿時,迅速轉正滴管,打開調節器,使液體緩慢下降,直至排盡管內空氣(基礎護理學第四版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一書中敘述)。②新排氣法A:按滅菌原則將無菌輸液器插入液體瓶內,關緊調節器開關,掛輸液瓶于架上,一手向上折疊茂菲氏滴管下端與輸液管交接處,另一手打開調節器開關,同時擠壓茂菲氏滴管1~2下,待液面流入茂菲式滴管1/3~1/2滿時,快速放松折疊處,直立茂菲氏滴管,液體快速流入下方輸液管內,直至排盡管內空氣。③新排氣法B:掛輸液瓶于架上,將茂菲氏滴管倒置,左手拇、示指持茂菲氏滴管,同時擠壓茂菲式滴管1~2下,待液面流入茂菲氏滴管1/3~1/2時,右手拇、示指將茂菲氏滴管下端與輸液管交接處向上折疊后快速放松折疊處,直立茂菲氏滴管,液體快速流入下方輸液管內,直至排盡管內空氣。
1.3 評定標準 由2名護理人員共同評定,從插入輸液器后開始計時。目測輸液器內,過濾器及管壁和頭皮針管內無氣泡,或管壁上無明顯小氣泡附著即為成功,否則即為失敗。
甲組:50例,均采用傳統排氣法。其中成功排氣41例,失敗9例,一次性排氣成功率為82%;排氣時間平均為24.3 s。
乙組:50例,均采用新排氣法A。其中成功排氣49例,失敗1例,一次性排氣成功率為98%;排氣時間平均為26.9 s。
丙組:50例,均采用新排氣法B,其中成功排氣49例,失敗1例,一次性排氣成功率98%,排氣時間平均為20.32 s。
根據三組排氣法結果分析,由此可見,采用新排氣法A和新排氣法B成功率相近,均明顯高于傳統排氣法;在排氣時間上,新排氣法B<傳統排氣法<新排氣法A,說明新排氣法B既能提高一次性排氣成功率,又大大節省了排氣時間,操作更簡單方便。我院示教室于2010年9月至今,對全院各科護士長及操作技能骨干進行了培訓,全部采用新排氣法B,并運用于臨床操作中,明顯的提高了一次性排氣的成功率,縮短了排氣時間,減少了藥液的浪費,得到了臨床科室的肯定與好評,提高了服務質量,此方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