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召聯
例1:患兒,男11歲,農村兒童。因自覺咽中梗阻,伴胸悶、氣短2月余入院。2月前因無明顯誘因自感咽部不適,喉部異物梗阻,伴胸悶、氣短、心悸四肢麻木冰冷、不發熱、無咽痛、喑啞、咳嗽等癥。曾輾轉多家醫院求治,拍X線胸片、作纖維喉鏡、心電圖、上消化道鋇透均無異常。在外院五官科住院治療半月,診斷為急性咽炎。經常規抗感染、口服咽炎沖擊、草珊瑚含片及維生素C、B類藥。療效甚微,特轉來我院希望通過口服藥取效。入院時除上述癥狀外,只能進鮮奶之類流食,大小便正常。既往體健,個性強、任性,學習成績優良,家族史無特殊。查體:神志清,精神較差,表情憂郁,咽部輕度充血扁桃腺不大,咽部壁光滑,頸軟,甲狀腺不大,心率80次/min,率齊,心音有力,心前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余查體無異常。化驗血、尿常規、肝功、腦電圖均正常。入院診斷:急性咽炎。住院后靜注青霉素、肌內注射三氮唑核苷、口服中藥湯劑,治療1周無效。遂詳問其母患兒的病史及治療情況。其母追述患兒的病因是在一次患兒飲奶時奶中有一小菜末,表示不能下咽,強咽后自覺咽部不適所致。病前曾與其嫂發生口角,據此考慮為癔病可能。擬改變原治療方案,給家長講清病情,指導其配合醫生進行暗示治療,并予霧化噴喉2次/d,中藥湯劑繼服,同時肯定地告訴患兒如此治療后便能進一切食物。2 d后患兒自感咽部異物感較前減輕,醫生親視其進食餃子,并給予肯定和鼓勵,果能進食10余個,且事后無不適,按原法繼續治療3 d,飲食如常,原有胸悶等癥亦消失,住院12 d痊愈出院,隨訪未復發。
例2:患兒,女性,10歲,城市兒童。因持續性頸部疼痛伴活動障礙1月余入院。患兒1月前不明原因頸部疼痛,以左側為甚,活動嚴重受限,日夜端坐床頭,晚上亦不能半仰臥及平臥休息。不發熱,食納、精神差,無頭痛、嘔吐,大小便正常。曾赴多加醫院求治,并在外院住院10余日,診斷不明,治療無效出院。既往體健,獨生女,個性強,任性,家族史無特殊。查體:神志清,精神差,痛苦表情,端坐位,頭向左側略偏,全身皮膚黏膜無異常,頸部淺表淋巴結不大,無壓痛,咽不紅,扁桃腺不大,雙耳及腮腺無異常,頸部皮膚外觀正常,拒按、未及包塊,頸部屈伸旋轉嚴重受限,余查體無異常。頭頸部CT及頸部、胸廓拍片均正常,化驗血常規、血沉及腦髓液均正常。入院診斷:頸痛待查。給常規抗感染、營養神經治療5 d無效。患兒仍日夜端坐床頭,不能脫衣平臥,不能低頭,由其父喂食三餐。一次查房時讓患兒試著輕微活動頸部,其表示不能且呈現痛苦表情,見此情形,同病室患兒家長述該患兒日夜端坐入睡后,頻繁低頭時下頜幾乎貼住胸部。據此疑為癔病,遂要求家長配合醫生進行暗示治療。停用一切針藥治療,行頸部理療,配合穴位封閉,日各1次,并向患兒言明經理療、封閉后,頸痛肯定消失,活動如常。治療2 d后自述頸痛減輕,頭可輕微前屈,夜間能半臥睡眠。繼續治療6 d后頸痛消失,活動自如,生活能自理,精神亦較前明顯活潑,住院11 d痊愈出院,隨訪1年余復發。
小兒癔病的治療特點可概括為:難診斷,易治療,重預防。
2.1 確定診斷是治療的關鍵 由于小兒具有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故兒童癔病癥狀多種多樣,且易變動。臨床表現典型且誘因明顯的病例不難診斷。文中2例表現特殊且誘因不明故難以確診,經細心觀察、多方詢問及試探性治療方確診。這就提醒臨床醫生,凡遇到某些久治不愈,尤其是相關檢查及查體均無異常的患兒,應考慮癔病的可能,須詳細詢問病因、病史、細心觀察,凡有疑似癔病表現者,即可大膽采用暗示療法,如獲救便可確診。
2.2 暗示療法易湊效 小兒精神內容沒有成人豐富,思想單純,可塑性大,暗示性高,因此暗示治療易于奏效。治療時注意:①要消除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如家屬或周圍人對疾病的驚慌憂慮,對病兒過分關心照顧等。②設法使患兒明白所患之病易治,且通過某種治療能很快痊愈。③小兒暗示性較高,醫護人員的言行對其影響很大,醫生必須認真負責地作詳細檢查,再結合具體情況解釋病情,及時肯定已取得的療效,并給予鼓勵,使病兒及家屬對治療建立信心。例如1,經各方面檢查及詳細查體后,醫生斷定經過噴喉及口服中藥后能吃下餃子,并親視其進食,及時鼓勵,起到極好的積極暗示作用。為了增加暗示效果,可采用患兒病后未用過的治法,如口服中湯藥、噴喉、理療、針灸、按摩、封閉、藥物熏洗等,再配合語言暗示,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重視教育,預防為先 小兒癔病好發于學齡兒童,這時期小兒情緒不穩定,易多變,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對小兒性格形成影響很大,應重視思想教育,從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其次,本病易發生于個性較強、任性的兒童,如文中2例。當今,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家長更應重視兒童教育,不要過分溺愛、遷就,避免養成喜歡贊揚、不能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不良習慣,以減少本病的發生。